我对摄影的爱好起源于一次少年宫的活动。在红光弥漫的暗室里,惊奇地看到影像在水中浮现。于是后来就有了制作135木壳相机的经历。可惜几经动乱没能保留下来。镜头是旧货店觅来的35mm平凸镜片。可拍135的一半(18*24mm),顶上有一个指针用于卷片定位。还有一个倒装的望远镜当取景框。那时刚过了困难时期。弄堂里不少人家养鸡。于是拍鸡就成了我的练习。也许这就是我喜欢拍鸟的起因吧。不过拍来拍去拍出了感情,以至于后来宰鸡的时候还哭了一场。
文革初期有不少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半夜,找不到保卫科的人就把我拉去拍摄现场。一来二去我就成了记者。于是一路拍到离开学校。我用的相机是一个Rolleiflex 120, 还有一个苏联的基辅135。曾经有过一个F0.95的头,拍室内特好。新华社和解放军画报的记者都是清一色莱卡M3和进口的伊尔福400。一看就是国军的嫡系。那种片子的片基薄,平整,一眼就能分辨片子的正反面。拍出来的片子高光的通透和暗部那个层次,还有细沙一般的质感。和现在看到的扫描上来的胶片,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好像这里有人曾经在图片社干过,应当有同样的感觉吧。
那时新华社和解放军画报的记者常来大学,我发现他们摆拍的比较多。按他们的要求来摆一个场面。政治方面的审查特别严格。我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到什么觉得有意义的就拍。倒还真是拍出了事。一次红卫兵在人民广场附近的一个剧场开会,两派在台上吵起来还抢话筒。我在二楼就拍了一个(就像现在拍议会打架一样)。闪光灯一亮,全场刹那间一楞,马上有人喊:抓住他,他替红卫兵抹黑。我在二楼的出口被冲上来的人抓住。有人抢相机把闪光灯的高压线扯断,高压打了一个巨响。我才得以趁乱逃走。
我喜欢自然的东西,风光和野生动物是主要兴趣。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机会旅游。周末拍鸟就成了近年的基本活动。拍鸟的挑战是难以靠近。没等架好镜头鸟就拜拜了。还有就是相机分辨率和噪声的矛盾。7D拍鸟的感觉是噪声偏大。5Diii的分辨率偏低。新年前对5Diii与7D做了对比。发现7D加1.4x 仅放大图像而非分辨率。5Diii加1.4x不仅放大图像而且分辨率。因此5Diii加1.4x加400mm/F4 与7D加400mm/F5.6分辨率相当。但5Diii组合的片质高了可不止2-3倍。于是进了一个旧的Canon 400mm F4。 年初试验的结果非常满意。加1.4x拍的30米外鸭子,羽毛和瞳孔清晰可见。与600mm的镜头有得一比。ISO到1600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背景噪声。
这里选的第一张“喷火的飞龙”,其实是夕阳下的一片云,有头有尾,神型具备,龙年里放大一张挂在家里。也许是对龙的虔诚感动了上天,居然好运连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