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有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很受用: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意思是,如果有机会把一家公司整个买下来,你会不会愿意?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愿意真正拥有它,那就别想着去重仓它的股票。
很多人把股票当作筹码,只盯着涨跌。但其实,每一张股票背后,都是一门真实的生意。
比如英伟达,在 AI 浪潮中扮演“卖铲子”的角色,几乎成了算力的代名词;
特斯拉,虽然股价波动很大,但它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上的长期方向依旧清晰;
Meta,这几年押注 AI 和元宇宙,虽然争议不少,但在社交和广告生态上的护城河仍然存在,而且 AI 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步显现成果。
这些公司,我是真的愿意长期持有。哪怕股市关上五年,我也能心里踏实。
卖 Put 会不会偏离价值投资?
前阵子我写了一篇《一个月卖 Put 收益实录》,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458/202508/25319.html
分享了用现金保证金账户卖出认沽期权、收取权利金的经历。写完后,我也在想:这是不是和“买公司”的长期投资理念冲突?
其实不冲突,但前提很重要。
卖 Put 的本质是:
如果股价跌到行权价,我要买入股票;
如果没跌到,我就收下权利金。
很多人把它当作“收租”的小技巧,但风险在于:如果卖在自己不看好的公司上,一旦被行权,就会被迫买下并不想持有的股票。
而我的做法是:
我只卖那些本来就想买、甚至已经持有正股的公司。
比如英伟达、特斯拉、Meta,这些我本身就有仓位,也愿意长期加码。
这样一来:
如果被行权,就等于用更低的价格再买入;
如果没被行权,也没关系,我手里本来就有正股,还能多拿一笔权利金,相当于降低持仓成本。
所以对我来说,卖 Put 并不是投机,而是在价值投资框架下的一种辅助工具。
理念和工具,可以统一
价值投资给我的是方向:选择那些有长期竞争力、愿意陪伴的公司,比如英伟达、特斯拉、Meta。
期权策略给我的是手段:在等待合理价格的过程中,收一点现金流,或者在回调时更便宜地加仓。
危险不在于卖 Put 本身,而在于忘了最初的原则,只为了权利金去卖自己不想拥有的公司,那才是真正的弯路。
我的结论
卖 Put 对我来说,不是背离价值投资,反而是把“买公司”的理念用另一种方式落地。
只要卖的都是我愿意长期拥有的公司,
被行权了,就是打折买入;
买不到,也无妨,我本来就有正股,还能赚取权利金,降低整体成本。
所以,卖 Put 不是捷径,也不是歪路,
而是价值投资道路上的一件工具。
真正重要的,始终只有一条:
我到底愿不愿意在未来五年,安心地和这家公司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