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10年,生意在哪里?

前两年,大家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AI会不会取代人类?它写的诗有没有灵魂?像是在围观一个实验室里出来的“新奇物种”,品头论足,但总觉得离咱们的真实生活还隔着一层玻璃。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山姆·奥尔特曼这个“狠人”,带着他的OpenAI,不再满足于让AI在实验室里“耍嘴皮子”了。他直接把AI推向了市场,逼它开始“办实事”。

 

那么,他是怎么干的呢?我们来盘盘他的“三板斧”。

 

1.不养“单科天才”,要建“全能战队”

 

以前我们觉得,OpenAI就是个搞研究的,弄出个特别能聊的ChatGPT。但你要是现在还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奥尔特曼现在的玩法,更像是在打一局宏大的“斗地主”,他手里捏着三张王牌,准备通吃全场。

 

第一张“小王”:ChatGPT。

 

这就是所有人都能直接摸到、用上的那个“超级店员”。它站在最前面,笑脸迎人,有求必应,负责把所有用户服务好。这是它的门面,也是它流量的直接来源。

 

第二张“大王”:超级算力。

 

光有聪明的“店员”不行,它背后得有个永不疲倦的“超级大脑”支撑。奥尔特曼在干嘛?他正在全球范围内,疯狂盖AI发电厂,囤积AI发动机,也就是芯片。

这样一来,当别人家的“AI店员”说两句就喊累,他家的却能同时服务全球几亿人还不卡顿,这体验差距一下就拉开了。他这是在拼基建,拼底子。

 

第三张“炸弹”:秘密研究室。

 

这就是他确保永远领先的“作弊器”。前面那个“店员”之所以越来越聪明,全靠后面这群“扫地僧”在不断给它研发新功法。今天能帮你写文案,明天可能就能帮你诊断疾病了。

 

你看,奥尔特曼自己养着最牛的产品,自己盖了最大的基础设施,自己还开着最前沿的研究实验室。从制造到发电,从研发到销售,全产业链通吃!这套打法,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霸道”。

 

2.它想当流量的“总调度”

 

好,说完了宏大布局,咱们落到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上:这对你我的生活,对你我的生意,到底有什么直接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ChatGPT不想只做个聊天机器人了,它想成为你手机上的“新首页”,互联网流量的“新入口”。

 

我们来回想一下传统的流程。比如,你想安排一次团队建设:

 

过去:打开美团/大众点评->搜索“团建”->在几十个结果里来回对比->看评分、看评价、打电话咨询->耗时半小时,头晕眼花。

 

将来:直接打开ChatGPT,对它说:“帮我找一家适合15人团队、预算人均300元、下周五下午、在北京清华大学附近的室内团建场馆,要有桌游和VR设备,并直接帮我询价和预订。”

 

看到了吗?它把你从一个需要自己动手的“采购员”,变成了一个只需要动动嘴发布指令的“项目经理”。

 

这一个小小的改变,背后是商业逻辑的巨变。这意味着,以后用户寻找服务和产品的起点,很可能不再是某个垂直App,而是AI助手

 

谁家的服务能被这个AI精准地理解、匹配和推荐,谁就拿到了新流量时代的船票。否则,你可能就没赶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一样,眼睁睁看着客户从你家门口走过,却直接进了别人家。

 

3.Sora不是“玩具”,是成本革命的“先锋号”

 

咱们再来聊聊那个能生成逼真视频的Sora。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个高级版的特效工具吗?给普通人玩玩创意罢了。

 

如果您也这么想,那可就把奥尔特曼想简单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讲个真实的案例,已经就发生在身边,来给大家算笔账。就在上周,笔记侠和几个平台聚在一起私下交流AI走向,听到了一个事情。

 

公司拍一条像样的产品宣传片或广告片,花了多少钱?找了供应商,沟通脚本、组织拍摄、后期剪辑,少则小十万,多则上百万,周期至少一个月吧?你的电商详情页,做一套动态视频素材,是不是也得几千上万?

 

现在,如果有一个工具,除了创意依然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完成,剩下的,就是在AI应用上,输入几段文字描述,就生成一条专业级、可供选择的视频初稿。

 

而花费只要几千、一两万,成本会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效率却能提升几十倍。

 

这还只是营销层面。再往大了想,电影制作、游戏开发、建筑设计……所有依赖视觉创作的行业,其成本结构和生产流程,都会被这种技术彻底颠覆。

 

所以,奥尔特曼发布Sora,战略意义远大于技术炫耀。他是在向全世界宣告:AI不仅要来改造信息的获取方式(ChatGPT),还要来改造内容的生产成本(Sora)

 

他这是用事实告诉所有行业:“演习”结束了,真正的成本革命和效率革命,已经提着刀,走到你家门口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OpenAI的这“三板斧”,通过垂直整合建立壁垒,通过重塑入口掌控流量,通过颠覆成本重构行业。它不是在邀请我们讨论未来,而是在通知我们:一个由AI作为底层基座的新商业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

 
二、为什么说AI这个“新大门”,

我们非走不可?

 

上面我们讲了山姆·奥尔特曼正在大兴土木、盖一扇“新的大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得弄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做生意、搞企业的人,将来大概率都得走这个新大门?

 

说白了,它不是靠花里胡哨的噱头吸引人,而是因为它解决了我们商业世界里几个最根本,也最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1.从“人服务机器”到“机器服务人”

 

过去的互联网,是“人”去适应“机器”的逻辑。你得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你得理解App的运营规则。本质上,是人在服务机器和规则。

 

但现在,AI把这套逻辑彻底推翻了。

 

未来的场景是这样的:

 

你的客户不需要学习任何规则。他只需要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对着AI说出他心中那个模糊又具体的想法:

 

“我想要一个送给男朋友的礼物,他是个程序员,喜欢低调的科技感,预算一千块左右。”

 

“帮我规划一个从北京出发到海南五天四晚的亲子游,孩子8岁,要轻松不累,主要玩海岛和动物园。”

 

“帮我找一下最近三个月内,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顶尖学术论文,并用中文总结核心观点。”

 

 

看到了吗?用户从“动手的检索者”,变成了“动嘴的指挥官”。

 

 

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你和客户之间那堵无形的“交互墙”被拆除了。用户体验实现了从“艰难寻找”到“自然表达”的飞跃。

 

谁能提供这种“对话即服务”的体验,谁就拿到了留住客户的终极密码。因为一切科技进步,往往都在证明“人类到底有多懒”。

 

一旦用户习惯了“动动嘴就搞定一切”,他再也回不去那个需要他动手翻找、努力思考关键词的原始时代了。这种效率的代差,将成为企业之间无法逾越的竞争力鸿沟。

 

2.从“交流量税”到“付解决方案费”

 

好,说完了用户端的变化,咱们再来聊聊最实在的商业模式。这对我们每一位创业者,都是灵魂拷问。

 

咱们过去20多年熟悉的互联网赚钱模式是什么?本质上,是“流量税”模式。

 

在平台开店,你得买广告位,让你的商品被看见;你在搜索上做推广,你得竞价排名;你在信息流投广告,你得付钱买曝光。

 

这些平台巨头,就像一个个超级繁华的“线上商业地产”,他们修路、建商场、引来巨大的人流。而你想在这里做生意,就得给他们交“租金”。

 

买来的是“曝光”,不一定是“成交”。你是在为不确定性付费。

 

AI主导的新模式,正在催生一种更高级的玩法,它叫做“解决方案费”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对AI说:“我下周二到上海,需要一个外滩附近、能看到江景、允许带小型宠物的酒店房间,住两晚。”

 

AI不是简单地给你甩出10个酒店链接让你自己挑。它会直接理解这个复杂的“解决方案”需求,然后调用后台的API接口,从符合条件且与它深度合作的几家酒店中,直接调取真实的房源、价格和政策,生成一个最优化方案,甚至直接完成预订。

 

成交之后,酒店付给AI平台的是什么钱?不再是广告费,而是实实在在的“成交佣金”。

 

这其中的天壤之别在于:

 

旧模式(流量税):你花钱买的是“可能看见你的顾客”。

 

新模式(解决方案费):你花钱买的是“已经搞定需求的成交”。

 

这样一来,企业的营销预算,就从一种面向不确定性的“品牌成本”,变成了一种可以精确衡量ROI(投资回报率)的“销售成本”。

 

你的“服务能力”本身,成了最硬的通货。你能被AI完美地理解和调用,你就能接入这个全新的、高效的销售网络。

当然,“流量税”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可以预测的是:未来,流量税这个模式会逐步迭代升级到“为解决方案付费”的模式,企业投入的营销费用会获得更精准的匹配。

 

3.从“一锤子买卖”到“成为伙伴”

 

最后,咱们来谈谈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用户的忠诚度。

 

在传统模式下,建立用户忠诚度非常难。你今天通过打8折让用户买了你的东西,明天竞争对手打6折,用户可能就跑了。这种关系,就是“一锤子买卖”,脆弱且没有保障。

 

AI这个新入口,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绑定方式。

 

AI有一个可怕的特点:它会学习,它会成长,它会越来越懂使用它的人。它知道你喜欢什么口味,你的消费预算是多少,你偏爱哪种沟通风格,甚至你的审美倾向。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永远不会跳槽的“私人管家”。你信任他,依赖于他。

 

信任,是商业世界里最宝贵的资产。

 

一旦你的品牌或服务,在早期就与这些AI“管家”结盟,成为它推荐名单里的“默认选项”或“优先选择”,你就与用户建立了一种更稳固、更前置的连接。

 

这不再是等用户有需求时,在众多选项中把你挑出来。这是在用户的需求甚至还没有完全形成时,你的品牌就已经通过他最信任的“伙伴”,植入了他的心智。

 

这种关系,不再是脆弱的“交易关系”,而是更像一种深度的“伙伴关系”。你不再是用户需要时的一个选项,而是他数字化生活里一个默认的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说走进AI这扇“新大门”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因为它用极致的效率革命,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你不用就会被用户抛弃;

 

它用更先进的“解决方案费”模式,重构了商业变现的路径,你不用就会在营销上继续花冤枉钱;

 

它还用深度的“伙伴关系”,重塑了用户忠诚度的建立方式,你不用就会在争夺客户的战争中陷入内卷。

 

这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故事,这是正在发生的商业地理大发现。旧世界正在松动,新航道已经开通。

 

问题是: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朋友们,首先我们要扭转一个观念:别再把AI当成一个“工具”了,你得把它当成一条“新赛道”。

 

这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来了,你不应该只简单地给电脑网站做个手机适配版,而是要用手机的特性,重新设计你的产品、你的流程、你的生意。今天也一样,你需要用AI的逻辑,从头到脚重新思考你的生意。

 

具体怎么做?我们也想了下面这3招:

 

第一招:把你的“分店”,直接开到AI的“购物中心”里

 

咱们先来思考一个要命的问题:当你的客户都习惯在AI那里“下单”时,你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才能被AI想得起、找得到、用得上?

 

这就像当年电商平台崛起,你第一时间得去上面开个旗舰店。现在,你得去AI这个新的“流量购物中心”里,占个好位置。

 

具体怎么操作?有两件事现在就可以干:

 

第一,让自己变得“可被AI调用”。

 

AI是个无所不能但手脚不便的“大脑”。所以,把你的核心服务——比如实时报价、库存查询、在线预约这些打包成一个标准的“服务包”出现在AI的世界里,让AI能直接调用。

 

这样,当AI帮用户订酒店时,就能直接从你这里拿到实时房态和价格;当AI帮用户找律师时,就能直接看到你的专长领域和可预约时间。

 

第二,AI的语言“包装”自己。 

 

过去我们做SEO(搜索引擎优化),是为了让网站更容易被搜索引擎理解。现在,你需要做的是AEO(AI优化)——让你的产品和服务,能被AI准确地理解和匹配。

 

比如,你的餐厅在AI眼里不再是“某某餐厅”,而是“适合10人以上聚餐、有独立包间、招牌菜是烤鸭的老北京菜馆”。

 

你的咨询公司,应该是“专注于为A轮后SaaS企业提供战略落地的顾问团队”。

 

核心就一句:别再只让人看懂你了,得让AI也能一眼就看懂你。未来,你的“数字分身”在AI世界里的形象清不清晰,决定了你有没有生意。

 

第二招:别想着当“最强大脑”,要争当“最牛的专科医生”

 

我知道,很多朋友一看到GPT这么厉害,心里就发慌:咱们这点家底,怎么跟它拼?

 

完全搞错了方向!千万别幻想去挑战GPT这种“全科天才”。咱们的机会在于,成为它永远替代不了的“专科神医”。

 

啥意思?通用大模型懂世界常识,但它不懂你行业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门道。它没有你干了20年化工行业,光靠闻味儿就能判断反应进程的本事;它不懂你们服装行业老师傅,一摸面料就知道好不好卖的“手感经验”。

 

你的任务,就是把你这行里,那些藏在老师傅脑子里的、写在公司机密档案里的、散落在无数成功失败案例里的行业知识,给它挖出来,用AI武装起来,打造一个你们垂直领域的“AI专家”。

 

举个例子:你干了十几年的装修公司,饱受“报价不透明、客户不信任”的困扰。你现在就可以做一个“AI设计师”,把你们历史上几千个案例的材料、工时、工艺、坑点全都喂给它。

 

以后客户拿来一张户型图,这个AI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三套不同风格的设计效果图,并且给出一个极其精准、拆解到每一颗螺丝的报价清单,还能告诉你为什么这里贵,那里便宜。

 

这时候,你卖的已经不是“装修”了,你卖的是“确定性和专业知识”。客户在你这里获得的体验,是那个只会泛泛聊风格的通用AI完全给不了的。

 

你的专业深度,就是你对抗通用AI最宽的护城河。

 

第三招:给每个员工配一个“AI副手”,提升“人均战斗力”

 

很多管理者觉得将来AI可以取代员工,大量节省人力成本。不少员工也觉得自己即将被AI取代,人心惶惶。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点偏颇。

 

其实可以换个思路:咱们的目标,不是用AI取代员工,而是让“员工+AI”这个组合,去取代那些没有用AI的竞争对手。

 

我们可以把AI看成公司里那个不要工资、24小时待命、公共知识储备丰富、随叫随到的超级实习生。

 

这时,管理者的任务,就从“监督人”,变成了“设计人机协作流程”的总架构师。

 

比如,给设计师配AI副手:让他从80%时间在找素材、抠图中解放出来,专注于20%的创意构思和审美把控。

 

给程序员配AI副手:让他从写基础代码、找Bug的繁琐中抽身,专注于系统架构和核心算法。

 

给市场部配AI副手:让AI生成10个策划案初稿、50条社交媒体文案,让人来做最终的判断和优化。

 

然后,你公司的考核标准也得变。不能再单纯考核工作量(比如做了几张图,写了几篇内容),而要考核是否导向了业务更好地发展,更看重成果(比如哪个方案带来了最好的市场反响)

 

当你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因为有了AI副手而战斗力翻倍时,你整个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就会实现降维打击。

 

回头看看,我们做生意的“门面”,已经换了好几茬。

 

最早是线下门店,拼的是个好地段。后来是搜索引擎,得会做SEO,让客户一搜就能找到你。再后来是社交平台和算法推荐,得琢磨怎么在抖音、微信、小红书里让人刷到你。

 

而现在,山姆·奥尔特曼这帮人,正在咱们眼前安装一扇全新的“智能旋转门”。这扇门不一样,它不只是一个渠道,它更像一个“懂事的合伙人”,它替你接待客户、理解需求、甚至直接促成交易。

 

所以,各位老板和创业者,现在真正要思考的,早就不是“我要不要用AI”这种初级问题了。就像你肯定不会问“我要不要用电”一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