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家都在定投大盘指数。
“别选股、别择时、拿住大盘”,成了理财界的标准答案。
约翰·博格的理念没错:低成本、长期分散、稳定增长。
但问题是:当所有人都这么想时,市场逻辑开始变化。
一、被动投资的本质:平均买
大盘指数基金的运作方式很简单:
不判断、不挑选,进了大盘指数就买。
于是:
权重大、名气大的公司被不断买入;
小公司、边缘行业被忽略;
资金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头部股票上。
这就造成一个怪现象:
指数在涨,但大多数成分股其实没涨。
你看似买了“全市场”,
实际上买到的是那几家巨头的命运。
二、资金结构的后果:指数变钝,好股狂飙
当被动资金越来越多,市场的资金流动就失去了“判断”。
资金不是因为公司业绩好而买股票,
而是因为有钱进基金,基金就要买股票。
于是出现循环:
大公司被动买入越多,股价越涨;
市值越大,权重越高,又被买得更多;
小公司被边缘化,估值长期低迷。
结果就是:
指数整体涨不动,但少数真正优秀的公司狂涨。
就像今天的英伟达、微软、特斯拉,
一家公司涨出半个市场的气势。
三、价格发现的失衡
被动投资的逻辑,是“市场价格已经公允”。
但当大部分人不再思考、不再分析、只是机械买入,
价格发现的机制就慢慢失效。
公司之间的质量差异,被资金流抹平。
这时候,主动研究者反而更容易找到“错误定价”的机会。
市场越盲目,思考越值钱。
四、未来的格局
未来的市场,很可能是这样的:
指数基金稳稳横盘,平均年化回报下降;
少数优质公司、创新企业因为基本面突出、资本集中而狂飙;
主动投资者通过研究、判断、低吸高抛,重新获得优势。
也就是说:
当所有人都选择平均时,主动思考反而是最大的边际收益。
定投指数依然是好策略,它能帮你不掉队。
但如果你想跑赢别人,
你必须重新学会判断企业的好坏、理解行业的变化。
当资金越来越被动,
市场不会更聪明,
而主动选股的价值,才刚刚开始被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