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兴诗文

时间的河水流去,也许文字可以留下一些瞬間。一个人书写,另一个人阅读,就完成了默默的交流。或咫尺天涯,或漸行漸遠,本是緣分或命运。
博文
这两个星期是美国各大学纷纷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是一个毕业生巨大的荣誉。马里兰大学是一家相当著名的学府,中国女孩ShupingYang能够在这里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可以想见是该校2017届毕业生中十分优秀的一名。然而她的演讲在中文网络上给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短短不到一天时间里已经引来成千上万的指责。比如“辱华”、“崇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5-19 13:07:12)

十几年前一次聚会上见到一位老兄,和我年龄相仿,善饮健谈,一见如故。聊天之间知道他来自长春医大,便问了一句,我曾经拜访过你们那里一位教英语的陈老师,不知你知道不?他立马说,岂止知道,她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呀!随即神色黯然地说,可是几年前就过世了。聚会上人来人往,杯觥交错,我和他初次见面,也就没有再谈一位共同认识的逝者。倒也未必是因为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整整一甲子前的1957年5月19日,北大学生响应大鸣大放的号召,在大饭厅外张贴大字报,各抒己见,由此引发了校内热烈的讨论与意见的发表,最终以大量学生被打成右派结束,史称“北大五一九”学生运动。始作俑者来自历史系,他们提出的第一张大字报内容是质问北大出席青年团三大的代表是谁,是怎样产生的。这张大字报只是开个头,内容并不激烈,也没有引起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月16号是“五一六通知”发表,文化大革命开始51周年。去年是发生半个世纪的大日子,我发了一篇2006年的这一天写的文字,不料不久就不见了。好在我曾经是学史之人,深知个人在当下的无能为力,古今皆然。另一方面,历史家本应是无能为力的,而不是想要在当下有所能为;本应是叙事,而不是判断的;本应是寻找真实,而不是追求真理。不过,如今我们面临的主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7-05-14 08:44:46)

一母亲节的早晨,飘着微微细雨。部分因为最近写文章经常卡壳,戒了六年多的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望着翠绿的草坪和远方的小湖发呆,心想每星期写一篇文章也蛮拼的。朋友提醒我今晚有母亲节聚餐,饭局还是偶尔要去的,虽然这个节日与我没有什么相关,而且我对商业化流行化的节日多少有些啼笑皆非,不过我向来不较真。大学时代一群支持断子绝孙的朋友,坚持到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九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死亡近七万人。我经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看到新闻里的惨状,感同身受,第二天在参与募捐同时写了下面这首七律。当时报道还是“四川大地震”,汶川、北川并列,定名为汶川大地震是之后的事情。悲四川大地震(写于2008年5月13日)忍见山崩覆北川依稀三十二年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7-05-10 14:37:43)

(原载2016年2月1日《经济观察报》) 一 蓝色的多瑙河深又长 为保卫祖国我来过这地方 月光下没有歌声在飘荡 只有轻轻风吹拂在水波上 我看见英雄的苏联儿女 光荣的朋友年青好战士 他们在伏尔加河边打过仗 来到多瑙河旁 姑娘们含情地目送他们 走向上那遥远的胜利路上 战士的眼睛象伏尔加河水 闪闪地放光芒 现在我们又欢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一我第一次见到瞿同祖先生,是张遵骝先生陪着瞿先生到我家。他身材不高,相貌清朗,说话温和,声音不大,一口老一代的北平官话。张先生平常闭门索居,几家亲友以外极少与人来往。其实他是一位十分健谈,满腹学问与不合时宜的人,所以每次到我家来,都是张先生滔滔不绝。这一次也不例外,本来是张先生介绍我父母认识瞿先生,不知不觉变成是张先生独自侃侃而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他是胡适先生的忘年交,余英时先生的博导,哈佛第一个华人讲座教授,甚至有人说他是西方汉学界第一人……发表在最新一期2017年5月8日《经济观察报》) 一 我第一次见到杨联陞先生的大名,是八十年代中期,读到余英时先生的论文集《史学与传统》时,由此知道余英时先生的老师在钱穆先生之外还有一位。当时检索人物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所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7-05-04 20:33:02)

(今天五月四日是现在的北大校庆,虽然北大真正的生日是12月17日,这一天也是胡适先生的生日。这篇《一九八零年的北京大学》曾经以《北大散忆》之名入选《2015年中国随笔年选》)一我1980年考入北大,第二年被保送留学,在北大其实只呆了半年,最后拿了一张肄业证书,和被开除的学生同等待遇,以至于二十多年后想在校友网上登录而不得。上校友网是需要学生证或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1]
[2]
[3]
[4]
[5]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