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游记(10) — 几步一采撷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在那里古迹、集市、风景、美食、人物应有尽有,是旅游摄影的好地方。
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之间的那个大广场叫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土耳其语 Sultanahmet Meydani),在历史上,它是君士坦丁堡的赛马场。这一片地区是游客最常去的历史核心区。
在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南侧,有两根石柱特别醒目,它们是狄奥多西方尖碑(Theodosius Obelisk,照片中稍近)和君士坦丁柱(Walled Obelisk)。狄奥多西碑是古埃及某个法老在公元前15世纪下令刻制,原来是竖立在埃及的卢克索。公元 4 世纪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下令将其运至君士坦丁堡。这是一块20米高的红色花岗岩碑,从遥远的埃及运过来,很难想象当时是如何做到的。君士坦丁柱的历史要短许多,它建于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代。它不像狄奥多西碑那样是整体石料雕刻,而是由大块石头堆砌成形。
在广场的北端,有一个小亭子,比较新且精美,它叫德国喷泉(German Fountain, 德语:Deutscher Brunnen),不算纯古迹。它是德国政府赠送给奥斯曼帝国的礼物,目的是为纪念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于 1898 年第二次访问伊斯坦布尔。亭子在德国设计建造,然后运到伊斯坦布尔,于 1901 年安装落成。
在伊斯坦布尔,猫几乎无处不在。据说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猫就深受欢迎。在伊斯兰传统里,猫被认为是干净的动物(与狗不同)。伊斯坦布尔的猫多数没有主人,但它们并不算“流浪猫”,更像是全城居民共同照顾的宠物。居民和商户会给猫提供食物、饮水,有的地方还有专门的猫屋或小木箱供它们栖息。这些猫是不挨饿的,它们跟人类很近。
然而另一方面,它们毕竟不是人们膝上的宠物,不要被它们的外表所迷惑。在某个地方,我太太看到一只猫很可爱,就去摸摸它的头,没想到它回头就是一爪子,把她前臂给挠出了血。我说:“唉,你以为是咱家Mia呢?”
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卑微但却无所不在的城市名片,那就是流动食品小摊。我估计是城市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小摊的车身都是红色,顾客与摊主间常有玻璃隔板,车顶多是红白相间的遮阳篷。
小摊出售的食品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外面撒芝麻的面包圈(Simit),烤玉米(Misir)也很常见。小摊经常也卖各种瓶装饮料。据介绍,它们是这个国家自古以来的街头饮食文化的延续。如今这些小摊子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随处可得的廉价食物,所以颇受欢迎。
土耳其是东西方的交会之处,商贸传统浓厚,具有重视经商、讲究买卖技巧的风气。伊斯坦布尔的各式商铺很多,绝不仅限于大集市、香料集市这样的地方。土耳其的市井买卖讲究讨价还价,商家很有策略,这一点我们在卖切糕和茶的时候充分体会到了。不过讨价还价后买了点儿好东西,买卖双方都高兴。
土耳其是一个特别喜欢挂国旗的国家。国旗在街头、建筑、商铺等地随处可见,体现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土耳其现在的红底白星月旗,是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3年后的1936年最后确立的,它有奥斯曼帝国军旗的渊源。
土耳其不仅国旗多,而且有的极为巨大。上面最后一张照片,显示的是伊斯坦布尔亚洲一侧的Camlica山上,悬挂着一面面积达 1000平方米的巨型国旗,它如今是亚洲一侧的地标之一。这面国旗的面积比标准篮球场的两倍还要大,在2021年4月升起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悬挂国旗。
我本人在旅游中对“美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吃饱喝足就行。伊斯坦布尔的饮食显然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我们的旅馆的免费早餐,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之一,环境、品种、口味都好极了。
伊斯坦布尔是吃鱼的好地方。有一餐,我们要了一条大鱼,服务员对烤好的鱼现场肢解,鱼的味道上乘,令人印象深刻。夜游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晚餐也是鱼,当然是比较小的,味道不能跟正规餐馆比。但餐桌上居然放了中美两国国旗,比较搞笑。
土耳其警察的一般警车看起来跟美国差不多。但另有一种很酷的警车,没有玻璃,代之以钢网。我们找当地人请教了一下,得知那是特警的车辆,是为防暴设计的。我们从交谈中得知,在各重要古迹、景点,都潜在地有大量特警在保卫,游客不一定注意得到。托普卡帕皇宫中有那么多稀世珍宝,即使凶悍的犯罪团伙也不敢动念头。最后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傍晚在索菲亚大教堂边上的一个树下,有特警在轮流值守。当时站岗的是一名戴着头巾、手握冲锋枪的女兵。
土耳其是个有伊斯兰传统的世俗化国家。这一点不同于中东伊斯兰国家。上面两个广告牌,模特的做派与西方国家没有区别。我去查了一下那两个品牌,都是土耳其本土的时装公司,顾客也以土耳其本国为主。
与上面世俗话题相联系,土耳其妇女是否信教,信什么教,是否戴着头巾(hijab)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戴头巾的母亲与穿着短袖牛仔裤的女儿一起走在街上毫不奇怪。前些年提倡世俗化,学校、政府机关和军警是不允许戴头巾的。埃尔多安政府趋向保守,把选择权交给个人,女性公职人员也可以选择戴头巾。
恰好,我们在旅游车上看到了一个示威游行。从旗帜来看其述求是声援巴勒斯坦的。近20名警察堵住了路口。他们不是去镇压游行,而是不让游行者进入主干道,以防交通中断。我仔细看了一下照片(中间那张照片),发现这批警察大部分是女性,没有一人戴头巾。话说回来,就算戴,也不一定非要像绿教国那样弄得黑不溜秋,也可以有花色和时尚,彰显出时髦与风韵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