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险到底值不值得买?有人砸50万美元赴港投保

9月18日凌晨2点,美联储如期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25%-4.5%降至4.00%-4.25%。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标志着美国正式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

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其利率政策与美联储高度联动,因此本次降息自然也引起香港保险市场高度关注。事实上,市场对此次降息早有预期,部分香港保险公司甚至在降息落地前,就已提前收紧了预缴优惠政策。

“最近几天,客户问得最多的就是‘美元前景到底怎么样’,担心现在配置美元计价的港险会亏损。”香港保险经纪人Frank表示,“也有客户原本正在考虑配置港险,但觉得降息周期下美元可能持续贬值,买得越晚越划算,犹豫是否应该再等等。”

不过在Frank看来,这种顾虑大可不必。“美联储本次降息市场早有预期,今年初各大投资机构就预测美联储今年会降息2-3次,所以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其实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

同样做了十几年香港保险经纪人的Sharon也有同感,她透露,虽然香港保监局尚未公布2025年上半年全港保险数据,但是作为一线经纪人,她能明显感受到今年上半年咨询量与投保意愿的回升。

“经济是有周期性的,香港保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Sharon补充道,“香港储蓄险的收益也会跟着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低谷时,每年的周年分红可能低于预期,但到了高峰阶段,情况就会好转。所以,我从不会用‘短期收益’催促客户投保,香港保险的核心优势从不是短期利率,而是更全面的保障范围与更成熟的全球投资能力。”

除了降息导致预定利率、分红水平下调,汇率波动也是绕不开的话题。美联储降息通常会削弱美元购买力,人民币则可能更趋稳定甚至小幅升值。“对内地客户而言,这反而可能是个利好,用人民币兑换美元投保的成本或许会有所降低。”经纪人Ack分析。

面对“美元进入降息通道,港险还值不值得配置”的核心疑问,Ack认为短期波动基本可以忽略: “降息几乎不影响美元保单的长期价值,香港储蓄险的精髓在于长期复利,短期利率波动就像马拉松中的一小段上坡路,不会影响最终结果。只要持有时间足够长,它的优势依然明显。”他进一步解释,香港主流的美元储蓄保单背后是“固收+权益”投资组合,在不同经济周期中,这两类资产的表现会形成互补,从而平滑收益波动。“说到底,香港美元保单的真正价值,在于全球资产配置与超长期投资视角。”

内地低利率倒逼投保需求,港险一季度新单保费增长超43%

近年来内地投资者对港险关注度上升,与内地持续低利率环境密切相关。2025年以来,内地金融市场的收益天花板持续下移。2025年7月,六大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25%,五年期也只有1.3%。与此同时,内地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持续走低,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几年前的3.5%一路下行,至2025年9月已进入2.0%时代,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为1.75%,万能险更是低至1.0%。

低收益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内地中产家庭将目光投向香港保险市场。2025年香港保险市场持续升温,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7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达9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52亿港元大幅增长43.1%。

尽管目前香港保监局因正全面检视非本地保单持有人投保资料收集准则,暂未发布内地访客的详细投保数据,但2024年临时统计数据显示,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占个人业务总新单保费的28.6%;而2024年一季度内地访客保费为156亿港元,在全港新造保单保费中占比23.89%,以此推算,2025年一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可能超过200亿港元,成为推动香港保险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拥有百万粉丝的财经博主楼姐,长期为高净值家庭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她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今年上半年赴港投保的内地客户数量较去年明显增加,“尤其是7月‘限高令’截止前的6月份,大量内地客户扎堆赴港,就为了锁定更高的收益。”那段时间,楼姐几乎每周都要陪客户往返香港与内地,“银行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时候开门没多久号就被抢光了;保险公司更是人山人海,海港城三楼通往保司的电梯厅挤满了人,咨询、签单的客户把大厅围得水泄不通,能有个站着签单的位置都不容易。”

6月份香港某保险公司大厅,图源楼姐提供

6月海港城三楼通往楼上保司的电梯厅排队情况,图源楼姐提供

这波港险热潮的背后,既有“政策末班车”效应的影响,也反映了低利率环境下,普通投资者对长远财务规划的需求。

政策催生“末班车”效应:6月内地客扎堆赴港投保

香港保险凭借多元保障、全球投资和相对较高的收益潜力,长期受到内地中产及高净值人群的青睐。而2025年香港保险市场的投保高峰,与香港保监局2月发布的《分红保险利益说明演示利率上限应用说明》直接相关。新规明确,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的演示利率上限降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为6.5%。

“其实这次调整是为了规范市场。” 拥有 10 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香港保险经纪人Sharon 解释,“过去有些机构会用过高的演示收益吸引客户,但如果未来兑现不了,不仅会坑了投保人,还会损害整个香港保险市场的口碑。” 从长远看,这一调整能更好地保障投保人的实际分红实现率,但短期内却催生了强烈的 “末班车效应”,不少客户不愿错过 “最后的高演示收益”,扎堆在7月前赴港投保,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热度。

从事金融行业30年的Jane,也是这场 “投保热潮” 的亲历者。“6月份那一个月,我连续一两周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往返,快‘累成狗’了。”Jane 笑着说,“白天早早去香港带客户开户、签单,晚上再赶最晚的车回深圳,每天都忙到脚不沾地。”

湖北的丽莎就是这“末班车”上的一员,但她并非冲动决定,而是经过两年考虑。 “我买香港保险不是一时兴起,主要是为了给孩子存教育金。” 她的孩子2025年8月满4岁,过去几年,她每到孩子生日都会专门存一笔钱,但 “内地利率一年比一年低,之前买的理财险收益越来越不理想”。

其实两年前丽莎就研究过香港保险,但当时觉得赴港投保太麻烦,而且前几年内地的保险产品收益也还可以。直到今年,身边购买港险的朋友多了,加上7月政策调整的消息传出,她才下定决心:“不如趁早定下来,也许还能拿到更高的收益。”

从决定到签单,丽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但她的决策逻辑很清晰:“我之前买过内地分红险,也知道香港储蓄险的逻辑,它的保证收益其实很低,只有0.3%-0.5%,但预期收益能到5%-7%,靠的是长期综合分红复利,所以适合超长期配置。” 她很清楚,“经纪人吹的演示利率再高,也不是最终到手的收益,买港险得放长线。我是为孩子存15年以上的教育金,刚好能等复利见效。”

最终,丽莎选择了某寿险公司的一款储蓄险:总保费50多万人民币,分5年缴清,首期保费1.5万美元,拿到了九折优惠,“保单回赠有1万多元,正好覆盖我们全家这次来香港的机票、酒店开销,相当于免费来办了件事,挺划算的。”

港险成高净值人群财富传承工具:有人投保50万美元规划遗产

如果说丽莎的选择是基于子女教育的长期规划,那么50多岁的张先生,则更看重香港保险的财富传承功能。

张先生此前经营企业,积累了不少财富。放在以前,他会优先投资房地产,但 “这几年房价跌得厉害,不仅没有增值空间,连保值都难”,他不得不寻找更稳妥的资产配置方式。

“我并不追求短期收益,更看重长远布局。所以,即使2月份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没有急于签单。我花了不少时间系统研究,对比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之后,才谨慎做出了选择。”他补充道,“关于美联储降息的消息我也一直在关注,去年已有过3次降息,今年初市场也一直有降息预期,但这些对我的决策影响不大,我关注的始终是长期规划。只不过刚好在8月份准备就绪,就完成了签约。”

张先生将50万美元分成了三份配置:一部分为儿子购买了20年期的香港储蓄险,约定儿子40岁时才能领取;一部分购买了类信托保险,用于遗产规划;剩余部分则为全家配置了医疗险。

“如果直接给儿子一笔钱,我担心他缺乏经验,胡乱投资或挥霍掉。” 张先生说,“类信托的这份保单,允许我随时调整分配比例。若我65岁时想用钱,可以部分提取,否则保单继续积累传承给儿子,为他的未来留份保障。” 更重要的是,他还考虑到了潜在的税务风险:“虽然目前国内没有遗产税,但政策早晚可能调整,提前通过香港保险做好规划,即便未来开征遗产税,也能少缴一笔钱。”

像张先生这样,借助香港保险实现资产跨境配置与代际传承的高净值人群,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对他们而言,香港保单早已不只是一份保险,更是长远财富规划的重要工具。

盲目跟风的教训:有人7年收益不足1%,有人两份保单被套

然而,并非所有赴港投保的人都能像丽莎和张先生这般理性。不少内地投资者或被 “高收益演示” 吸引,或听了身边人的片面推荐,就仓促入手,最终陷入 “套牢” 困境。

深圳的陈琳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在邻居推荐下,她将原本计划用于购买学区房的200万元人民币换成28.5万美元,投了一份香港保单。代理人当时强调“保本复利”“抗通胀”,演示表上“五年回本、十年收益超50%”的数字让她动了心。“既能理财又能给孩子留钱”,她抱着这样的想法,签下了一份香港保单,签约时还被代理人夸“有远见”。

可七年过去,这份保单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不到1%。“如果当初买了宝安的学区房,至少能赚200万。”她懊悔地说。她也去找过代理人理论,对方反复强调“长期持有才能体现价值”,她想退保,可如今退保要亏损30%本金,只能继续持有。2025年她因急用钱,本想靠保单应急,却发现保单价值太低,根本无法变现,只能另寻他法筹钱。

“香港保险不是不能买,但必须先想清楚两个问题:自家未来的现金流状况,以及这笔钱的核心用途。” 陈琳反思道,“它有长达数十年的锁定期,别光被高演示收益洗脑,得先想明白自己能不能真的拿到这个收益,能不能接受这么长的‘资金冻结期’。”

惠州的李凡同样因冲动投保陷入困境。三年前,他一时兴起购入一份6万美元的终身寿险,分三年缴清。如今刚缴完最后一期,他却发现账户现金价值仅4.2万美元,预计第六年才能回本。 “收益远不如同期投资纳指或标普的收益”。更让他焦虑的是,2024年他还在另一家保司买了一份10万美元五年缴清的储蓄险,这份保单的回本周期更长,预计要7-8年,预期收益却比第一份还低。“感觉天都塌了,” 李凡苦笑着说,“这两份保单把我牢牢套住,现在想投资股市都没资金。”

保险经纪人Sharon提醒,购买香港保险前一定要有基本的认知,“第一,香港储蓄险的底层逻辑和股票、基金完全不同,不能用短期投资的思维去衡量。长期来看,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通常在5%-6%之间,但这个收益的前提是长期持有,投保后得接受至少10年的资金锁定期,同时还要计算清楚它和其他投资品的机会成本;第二,一定要先理性评估家庭的整体资产情况和现金流。拿来购买香港保险的钱,必须是长时间用不到的闲置资金,千万别为了所谓的高收益盲目投入。否则要是后续急需用钱,不仅保单难以快速变现,还可能面临本金亏损,最终反而得不偿失。”即便今年香港保险市场有新政策调整,“我也不会借政策节点催促客户仓促投保,”在她看来,“让客户先理清自身财务规划”,比“赶时间签单”更重要。

另外,对于从内地南下购买香港保险的客户,Sharon也提醒他们:“经济本身是有周期的,市场也始终在变化,无论未来美元、人民币走势如何,都该遵循‘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通过多元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