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挑华为,再战宁王,安徽首富底气何在?

绝大多数普通人,一生都有两个最难面对的课题:

一是昔日旧友化身水火不容的对手,二是要与多年“死对头”化干戈为玉帛。

而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不管是否情愿,都是对智商和情商的极限挑战。

安徽首富曹仁贤和他的阳光电源,就正面临这样的挑战。

尽管在当下,阳光电源依然是活得最好的光储企业:

光伏逆变器出货量2024年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储能系统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

股价从6月开始一路飙涨,累计涨幅超过100%,9月16日收盘价为140.31元,距历史高位仅有一步之遥。H股上市也在稳步推进;

行业大多仍在减亏之际,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逆势增长40.34%和55.97%。

只是光环之外,不管是曾经合作伙伴的“倒戈”,还是形势倒逼之下与老对手的“握手言和”,都在考验曹仁贤的身法。

稍有不慎,光储行业格局,或将被改写。

阳光电源当下最强劲的对手,是“宁王”宁德时代。

面对这个对手,曹仁贤的感情大概是复杂的,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宁王都是阳光电源的合作伙伴。

这与阳光电源的展业模式有关,在光储这个行当里,它是少见的,轻资产经营的异类。

从2014年起,阳光电源开始布局储能业务,到了2024年,其储能系统出货量已然位居全球首位。

到了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营收占比首次超过光伏

而阳光电源在储能上的展业,也延续了一贯特色:追求轻资产运营,不自主生产电芯,而是将其外包出去,最主要的生产商,就是宁德时代。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作为新型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电芯成本占比约为6成。

将这一环节外包,为阳光电源带来了将近40%的毛利率,在行业里一骑绝尘。

但不自产电池,也意味着难以形成足够有竞争力的护城河,这一隐患在近几年愈发明显。

据界面新闻报道,从去年开始,“除非客户指定,阳光电源基本不会采买宁德时代的电芯了”,原因就是宁王决定下场亲自做储能系统,双方开始短兵相接。

这相当于给客户出了道选择题,是选择阳光电源的整体集成优势,还是宁德时代在电池层面的技术和价格优势?

而客户的答案,给阳光电源的全球储能版图撕开了一道裂缝。

中东市场的选择是宁德时代。1月19日,宁德时代宣布成为阿联酋RTC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为其提供总容量达19 GWh的储能系统,再次刷新了中东地区储能最大订单纪录。

据界面新闻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宁王的技术和品牌积累,“他们只认宁德时代的电芯”;另一方面,电芯自研意味着宁王对成本拥有更强控制力,在价格上更有优势,而中东客户是出了名的“有钱,精明”。

另一部分客户选择了比亚迪,它拿下了高达12.5 GWh的沙特电力(SEC)三期储能项目,价格优势在其中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问题是价格从来不是阳光电源的优势,它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其出海较早的先发优势和在系统集成层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前俄乌冲突刺激欧美储能需求快速增长,价格等因素被摆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若干对手已经出现,且已经给阳光电源带去了不少威胁。

不仅在中东,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都遭遇了“滑铁卢”——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统计,今年前两月,中企共斩获20个储能订单,其中阳光电源颗粒无收。

而在订单数据之外,是另一场可能影响未来的行业变革。

表面上看,这场变革是技术路线上的分歧——一边是宁德时代代表的587Ah电池,另一边是阳光电源押注的684Ah储能系统。市场常将这一分歧看作是对第三代电芯话语权的争夺。

但变革不止于产品,更是商业模式上的分野。

宁德时代自产自销,属于比较传统的垂直整合模式,此处不多赘述。

阳光电源则另辟蹊径,其本身此前不生产电池,它的电池产品实际上来自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企业,阳光电源参与研发和实验,自己作为系统集成商的角色,旨在组建“技术共研-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集合体。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阳光电源这一模式,其实透露着它的野心——

那就是它要成为光储界的特斯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斯拉在自研电池上的营销策略,堪称“渣男式”的,它时不时会放出一些跟4680电池相关的利好消息,让松下、LG等全球巨头为之神魂颠倒,时不时又宣布因为能量密度无法突破、产能不足等原因做不下去了。

一堆“骚操作”,为的是要借此“拿捏”与供应商的关系,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增加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

但能拿捏供应商,更根本的原因,是特斯拉的行业地位。

直到2024年之前,特斯拉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庞大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它完全能对供应商提出更多基于自身要求的定制化需求,“挟市场以令供应商”。

如此来看,阳光电源完全有复刻特斯拉模式的潜质。须知储能同样是一个高度市场导向的行业,电池做得再大,没有市场需求,也毫无意义。

而不管是市场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客户的需求洞悉和粘性培养,都是阳光电源的强项。它此前一贯的做法,就是从下游获得订单优势,再以此向上管理自己的供应商,对它们提出要求。

事实上阳光电源也正在复刻特斯拉的路径,一边强化与供应商的合作,一边“小步快跑”式地自研,同时强化自己的市场优势。如果真能做成,那的确好处多多。

问题是它可能忽略了,电车和储能市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作为高度集成的工业品,电池厂们若想做电车,还得翻过电机和电控这两座大山,前一个需要深厚的制造总成功力,后一个需要雄厚的算力基础,哪个都不容易。

即便费大力气翻过去了,它们会惊喜地发现,在国内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电车的毛利率低得吓人,远不如卖电池来得轻松。

行业盈利空间比较“贫瘠”,也是电池厂们不亲自下场的客观原因。

但储能就不一样了,它的核心部件就是电池,翻过这座山,剩下的系统总成、市场认知等,对本来就实力雄厚的电池巨头来说,估计只能算小丘陵。

更何况,阳光电源接近40%的毛利率,也早已证明储能这块土地的肥沃程度,既然如此,何不亲自下场?

而一旦电池厂们下场,垂直整合的成本和配套优势,就是阳光电源最棘手的挑战。

这样的行业特性,或许决定了阳光电源选择的商业模式,远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

但阳光电源并非没有plan b,它正在试图打造的另一曲线,是AIDC电源。

今年5月,阳光电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回应,正在把握AIDC机遇,且已设立专门子公司负责。据“预见能源”报道,阳光电源试图通过AI电源开辟第二成长曲线,在这方面投入很大。

AIDC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因算力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较高要求,被视为储能的下一片蓝海。以英伟达为例,其GB300服务器需要专用直流逆变器为GPU集群供电,客观上存在合作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在建及拟建智算中心共54个,是已建数量的6倍。而根据IEA预测,在乐观假设下,2024-2030年数据中心总装机量年复合增速将高达21%,即便在悲观假设下也有8%的CAGR。

但要从光储切入AIDC,并不如想象中平滑。

一方面,AIDC电源的要求和技术更高,尤其是对高端服务器电力电源设备而言,阳光电源需要突破算力适配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海外市场大多由欧美和中国台湾厂商包揽,比如英伟达下一代800V电源核心共供应商维谛,微软、Meta的长期合作商伊顿等,他们都具备领先优势且生态成熟。

即便在国内,禾望电气、麦格米特、科华数据、盛弘股份等老牌玩家的布局也在加速。

因而对阳光电源来说,更明智的、理性的做法,是在放眼海外的同时,也与国内AIDC巨头合作,两条腿走路。

这意味着,阳光电源很有可能要和曾经的老对手迎面撞上:

华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华为和阳光电源都包揽了国内逆变器出货量的冠亚位置。曹仁贤对这个老对手也颇为重视,在2017年阳光电源20周年的庆典上,他表示:“因为有你们(华为),我们才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正是你们的竞争,才让我们变得如履薄冰,也变得更加强大。”

只是曾经的老对手,如今却可能是阳光电源要争取的合作对象。

 

尽管诸如字节、腾讯、阿里等厂商同样在AIDC领域多有建树,且阳光电源已与其中几家达成了合作,但在算力能源领域,华为很有可能是绕不开的选项。

这不仅是因为其在AIDC上的建树,5月迪拜召开的全球数据中心产业论坛上,华为发布了全球首个AIDC解决方案,能更高效地部署大模型。

更是因为华为的独特优势,互联网公司往往仅仅具备算力积累,能源公司往往只注重能源方案,而华为,很有可能是唯一一家在算力和电气层面均顶尖的企业。

复合式的专业背景,本身就意味着“1+1>2”的合作前景。

诚然,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恩怨,只是对阳光电源而言,既要维持逆变器的全球市场优势,又要保持适度节奏自研电池,还要投入研发新业务......

而如何平衡,考验的是曹仁贤这个研究生背景,教师出身的“学者型企业家”的手段。

参考:

宁德时代、比亚迪“绞杀”阳光电源,界面新闻

阳光电源:电池“铁幕”下的成人礼,阿尔法工厂

成立AIDC事业群,阳光电源豪赌AIDC电源,预见能源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系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及监管要求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官方社媒、定期或临时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商业建议。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业人物的内容,系依据合法渠道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体采访、人物传记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建议。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