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专生卖POS机,年入30亿

近日,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商米科技”),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曾于2022年主动撤回A股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商业物联网(BIoT)巨头,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作为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商米科技凭借其在智能商用设备领域的深耕,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超过10%的市场份额。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商米科技的营收在30亿元至35亿元之间波动,其2024年营收34.56亿元,净利润为1.81亿元。

这份看似稳健的业绩答卷背后,却隐现着业务模式高度单一、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客户数量逐年减少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拉长等多重结构性挑战。

全球“安卓POS之王”逆袭

商米科技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故事。创始人林喆,1975年出生于潮汕,1994年从汕头鮀滨职业中学毕业后,年仅19岁的林喆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凭借潮汕人特有的商业嗅觉和勤奋,在汕头街头开启了电脑零件销售的创业之路。彼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电脑仍属奢侈品,林喆却能将这门生意做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电脑零售公司月销售额一度超过300万元,成为当地最大的电脑零售商之一。

林喆很快意识到电脑硬件零售的利润瓶颈,并将目光转向了当时被高价进口品牌垄断的POS机市场。1996年,21岁的林喆创立广东川田科技,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性价比远超进口的国产POS机。物美价廉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残酷的价格竞争红海。面对行业同质化混战,林喆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破局”思维:不纠缠于价格战,而是押注未来——转向开发基于安卓系统的POS机,并大胆进军海外市场。凭借这股“不跟风、走窄路”的劲头,硬是给日后商米科技的全球化踏出一条路来。

2013年移动互联网大潮翻涌之际,林喆再次投身风口,在上海创立了“我有外卖”(商米科技前身),旨在打造连接商户与消费者的外卖平台。初期发展顺利,吸引了深创投和顺为资本等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但2014年末,美团与饿了么掀起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行业陷入烧钱比拼的泥潭。商米科技也深陷其中,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在这种局面下,林喆决定与其在C端消费者补贴红海中鏖战,不如转向赋能平台生态的关键节点——服务那些因订单激增而应接不暇的商家,解决其核心痛点,即为平台“送水”,为商家“供粮”。

这一策略很快便赢得了资本认可。2016年,“我有外卖”正式更名为“商米科技”,并推出了专为外卖场景打造的智能移动终端SUNMI V1。这款集接单、打印、后厨联动于一体的“神器”,立刻成为万千商家的效率倍增器。这种基于真实市场需求的产品驱动战略,让中专毕业的林喆赢得了科技巨头的持续青睐。

2019年,蚂蚁集团通过旗下云鑫创投战略投资商米科技,并与支付宝达成合作,推出刷脸支付、“碰一碰”等新功能,极大改变了用户日常的支付习惯。

如今,商米科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以2024年收入计,商米科技市场份额超过10%,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3亿人使用的刷脸支付,背后都有商米科技的影子。

财务上看,商米科技营收净利润有明显波动。2022年至2024年间,商米科技实现营收34.04亿元、30.71亿元和34.5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0亿元、1.01亿元和1.81亿元。虽然营收净利数据和同行相比仍属可观,但其增长韧性和可持续性,仍需时间检验。

多重隐忧伴身

尽管商米科技凭借其全球市场地位和巨头股东的加持,在商业物联网领域占据显著优势,但深度挖掘其招股书后,这家“安卓POS之王”光鲜业绩背后,正面临多重挑战,这些因素或对其未来增长前景和估值产生不利影响。

业务模式单一是商米科技最大的风险之一。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商米科技收入几乎完全依赖于智能设备销售,其占比分别高达99.5%、98.0%和99.5%。尽管公司也在积极布局PaaS平台及定制服务,试图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但在2024年,PaaS平台业务贡献仅有0.5%。这种高度依赖硬件销售的模式,不仅增长空间受限,还极易受到技术迭代、原材料成本波动和市场价格战的冲击,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智能设备销量或价格下跌,将直接对其营收和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是商米科技盈利质量承压的关键表现。2022年至2024年,商米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28.1%、26.7%和28.9%。这一水平明显低于A股同行业可比公司(如新国都、优博讯、石基信息等,平均毛利率通常都在30%-35%之间)。

这与其主要采用ODM/OEM代工模式密切相关。招股书显示,商米科技在2024年时超90%以上的产品由约30家代工厂生产。这种高度依赖代工的模式,无疑削弱了其成本控制能力,导致制造环节的利润外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直接影响着毛利率。如无法有效转嫁成本上涨压力,盈利空间将持续承压。

客户数量持续减少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拉长,为商米科技的现金流和运营健康带来了隐忧。2022年至2024年,商米科技的客户数总体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分别为2506家、2337家和2262家,三年间减少近10%。虽然公司拥有小米、美团、蚂蚁集团等巨头作为重要股东和客户,且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2024年达到41.1%,最大单一客户收入占比高达22.0%,显示出客户集中度高的问题。

对大客户的高度依赖,明显削弱商米科技的议价能力,若主要客户调整战略或增强议价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订单量和利润空间。为了维护客户关系,商米科技被迫延长信用期,导致其“营收账款周转天数”显著恶化,从2022年的36天激增至2024年的89天。同期贸易应收款从4.06亿元飙至10.49亿元,激增了158%。

总的来说,商米科技赴港IPO,承载着创始人林喆“潮汕中专生”的草根逆袭传奇。作为全球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的领军者,摆在商米科技面前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摆脱对单一硬件销售的高度依赖、如何在激烈的竞争者提升毛利率、如何解决客户流失和应收账款拉长的困境……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