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湖庄园协议”破产,人民币意外升值

人民币这波升值,来得猝不及防又气势汹汹。表面看是市场波动,背后却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风云。

当关税战受挫,“海湖庄园协议”面临破产的情况之下,由美国财长贝森特主导的“宾夕法尼亚计划”,被德意志银行捅了出来。

所谓的宾夕法尼亚计划具体是怎么回事?他会对美元乃至人民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美债困兽斗:贝森特的“内循环”救命稻草?

根据媒体报道,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在刚完成的研究报告里面指出,最近美国即将通过的预算法案和多位美联储官员意外集体7月份降息的可能性,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都指向美国国内的财政和金融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核心目标是美国要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并且要通过美国国内的资源稀释美国财政部巨额赤字和解决美国财政部的融资需求。

或者说,美国财政部正在计划将美国国债所有权从外国投资者重新分配给美国国内,实施美国国内金融抑制,大力推广美元稳定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美债发行困难,发行成本高的问题。

在特朗普刚上任的时候,为了解决美债债务上限和发生成本高的问题,特朗普团队在海湖庄园密谋了一个“海湖庄园协议”,按照特朗普的当初的计划,等到特朗普上任之后,通过关税的极限施压,强迫美债的持有国将手中的美债转换成100年期的无息债券。

但是关税战已经打了接近3个月了,特朗普第二个任期也已经5个月时间过去了,目前除了英国和日本有增持美债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减持美债。

和明显所谓的“海湖庄园协议”的计划执行不下去了,美国财政部必须赶在美债违约之前,想出其他办法,所以德银爆出的“宾夕法尼亚计划”就是另外一个缓解美债问题的新想法。

这“宾夕法尼亚计划”听着玄乎,核心就俩字:内销。

华尔街投行、养老基金、甚至是所有的虚拟货币的发行方,都必须锚定美元资产。

搭配大力推广的“美元稳定币”,扩大美债在美国国内的需求。

人民币“被动C位”:升值背后的无奈与暗涌

在金融市场稳定币大火的这几天,美元指数一直在不断的走弱,相对应的,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之上也感受到了升值的压力。

所谓的“宾尼法尼亚计划”并非没有漏洞和副作用,让全球资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美联储的独立性和美债超发的问题。

全球“去美元化”的暗流,早就在地下汹涌奔腾了。如果说这个计划顺利执行,那么就不是其他国家去美元化,而是美国自己在执行去美元化。

美联储独立的市场地位可以说是美元最后一个可以让世界信赖美元的基础。但即使是这样,这几年海外央行大们买黄金,囤黄金的动作就没有停过。

不信任的种子一旦种下,只会疯狂生根发芽。 贝森特搞“美债内循环”,等于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家债台高筑,优先自保,外人靠边!这操作,是给“去美元化”这堆干柴,又泼了一瓢热油。

人民币的“被动升值”和“国际化提速”,某种程度上,是被美元自己“推”上去的。 当老大自己开始玩“关门主义”,小弟们自然要另寻出路。

人民币虽然还没到能立刻顶上的份儿,但这趋势,挡不住。美元体系的裂痕,正意外地给人民币打开一扇窗。

美元“慢性自杀”与人民币的“长跑考验”

贝森特的“宾夕法尼亚计划”,本质是场豪赌。赌美国国内有足够的“韭菜盘子”接住天量美债;赌美元稳定币能忽悠住全球;赌世界离了美元就玩不转。

可现实骨感得很,布雷顿森体系瓦解之后,美元美债之所以还能够保持全球老大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军事霸权。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中胡萝卜的引诱是不可缺少的

让美国财政部主导美元体系,把美联储排除在外,好比让饿了三天的厨子管粮仓,能忍住不偷吃?

通胀这只老虎,一旦再放出来,可比美债危机吓人多了! 强行压低利率、内部消化债务,无异于给美元信用灌慢性毒药——药效发作慢,但毒性致命。

反观人民币,这场“被动升值”更像一次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

是机遇,更是警示:国际市场对你的信心在增加,但你自身的金融体系、市场深度、抗风险能力,真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吗?

光靠美元“自爆”可不够,练好内功才是王道。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国际化、完善汇率机制...哪一项都不是能“躺赢”的。人民币想真正成为可靠的“避风港”,还有场马拉松要跑。

这场由美元亲手导演的“困兽之斗”,结局难料。 贝森特的“宾州计划”能否奏效?人民币能否在美元自毁倾向带来的混乱中,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硬通货”之路?全球货币权力的牌局正在重新洗牌,手里的筹码,可要攥紧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