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好英伟达的5个理由


 

英伟达(NVDA)市值近期突破 5 万亿美元,这一成就令人惊叹。即便在当前价位,每天仍有大量成交,可见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但在这一背景下,我想拆解当前买入英伟达所隐含的风险 —— 当你看清这些假设后会发现,公司估值已 “完美定价”,应避而远之
 

 

企业可看作一个 “不断吐出现金的黑箱”。投资者的回报就来自这些现金,通常源于企业利润。只要你确信这个 “黑箱” 能持续、稳定地吐出令你满意的现金,市场愿意为它付多少钱,其实没那么重要。

 

若把英伟达视作 “现金流黑箱”,当前买入价所隐含的投资者假设,存在诸多值得警惕的地方。

 

1. 未来盈利能力:“向天生长” 的盈利预期,史无前例

 

先看分析师对英伟达未来 10 年每股收益(EPS)的预测 —— 这相当于他们对 “黑箱吐现能力” 的判断。

 

诚然,随着时间推移,给出长期预测的分析师会大幅减少,但这份数据至少提供了思考方向。

 

若将未来 10 年的盈利预测与过去 10 年的实际表现对比,差异会更明显:

 

分析师用红框标出了未来预测,就是为了凸显它与历史表现的差距。过去 10 年,英伟达盈利有起有伏,直到 2023 年 ChatGPT 推出后才开始指数级增长。

 

而现在,分析师似乎把这波短期增长 “无限延长”—— 他们预测未来盈利会沿着当前轨迹持续飙升,10 年内 EPS 将增长 4 倍,年化增速超 15%!

 

要知道,英伟达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这样的增长预期在商业史上从未有过。在分析师看来,这无异于认为 “这棵树真的能长到天上去”。

 

即便英伟达真能实现这些预期,当前价格也未必合理:就算乐观预测成真,未来 10 年公司利润也只能覆盖你一半的投资成本。对分析师而言,只有当能合理判断 “未来 10 年企业利润能完全覆盖投资本金” 时,才会考虑买入一家公司。

 

更重要的是,历史反复证明:将短期指数级增长 “无限外推” 到未来,是一种屡试不爽的错误预测方法。因此,面对这样的盈利预测,分析师的第一反应是高度怀疑,并且会紧紧捂好自己的钱包。

 

或许有人会说:“人工智能会改变一切!未来地球表面可能到处都是数据中心,甚至要在太阳周围建‘戴森球’式数据中心!” 但这更像是 “头脑发热时的胡话”,而非理性分析。

 

2. 竞争风险:高利润必然引来 “分蛋糕者”

 

《亚太投资新闻》在近期文章《英伟达:盈利太高,我选择回避》中提到:“英伟达利润率极高,但这种高盈利必然会吸引竞争对手,也会促使客户寻求生态多元化。”

 

分析师完全认同这一观点,投资者必须正视 “竞争加剧” 对英伟达盈利预期的冲击。当前盈利预测的核心隐含假设是:未来 10 年,英伟达的 “护城河” 不会被真正突破,能像过去两年一样持续从行业中攫取高额利润。但这真的是审慎的假设吗?

 

目前英伟达面临三大竞争压力:

 

传统芯片厂商的直接竞争:超微半导体(AMD)、英特尔(INTC)等对手正虎视眈眈。有人可能会说 “英伟达的 CUDA 软件平台壁垒太高,芯片性能碾压对手”,但 10 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 —— 面对英伟达的巨额利润,竞争对手有足够动力突破技术壁垒、抢夺市场份额。

 

超大规模科技公司的自研芯片:谷歌(GOOGL)、亚马逊(AMZN)、微软(MSFT)等 “超算巨头” 都在研发自研芯片。对它们而言,“不向英伟达支付高额费用” 的动力极强,毕竟自研能大幅降低成本。

 

“够用就好” 的需求变化:2025 年初 DeepSeek 的案例表明,用远低于顶级配置的算力,也能开发出优秀的 AI 模型。如果市场普遍接受 “低成本算力方案”,英伟达高端芯片的需求会直接受冲击。

 

分析师完全不认为英伟达能轻松抵御这些竞争压力,但当前股价却隐含了 “英伟达能毫无压力应对所有竞争” 的预期。

 

3. 能源容量限制:数据中心 “没电可用” 的瓶颈

 

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的暴增,已推高了消费者用电成本,且未来可能进一步加剧,甚至出现 “电力不足无法支撑算力需求” 的瓶颈。

 

这可能引发两个后果:

 

社会反噬与政策限制:电价上涨等问题可能引发公众对 AI 的不满,进而催生政策压力,导致 AI 项目放缓,直接冲击英伟达业务。

 

行业增长停滞:若电力真的出现瓶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据中心数量将无法增长,英伟达的业务扩张也会随之停滞。

 

但当前盈利预测只假设 “未来 10 年一路坦途”,完全没为这些风险留出余地。

 

4. 全民基本收入(UBI)可能引发的加税风险

 

认同 “英伟达未来盈利会暴涨” 的人,往往会说 “AI 会改变世界”。但 AI 推动者常提到的 “改变”,就包括 “大规模取代劳动力”—— 有观点认为,AI 将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极其庞大。若想维持社会稳定、避免动荡,推行 “全民基本收入(UBI)” 可能成为必然选择。

 

但这样的福利计划规模将远超以往任何政府项目,资金从何而来?当前美国政府赤字已达 GDP 的 6%-7%,根本没有额外财力支撑 UBI,因此 “开征新税” 几乎是唯一路径。而最合理的征税对象,就是从 AI 技术中获利最多的企业 —— 英伟达无疑会成为重点目标。

 

这会直接威胁英伟达的未来盈利能力,但目前没有任何分析师在预测中考虑这一因素。在分析师看来,这种重大风险绝不能被忽视。

 

5. 循环交易:需求见顶的信号?

 

当前市场还存在一个疑问:英伟达的需求是否已接近峰值?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前面提到的 “盈利暴涨预期” 就会彻底落空 —— 毕竟,要实现 10 年增长,现在就不能停滞。

 

问题的核心在于近期财经媒体频繁报道的 “循环交易”,下图已成为这一现象的标志性画面:

 

值得警惕的细节包括:

 

若英伟达 GPU 真的需求旺盛,为何要向 OpenAI 投资 100 亿美元,而 OpenAI 又用这笔钱买英伟达芯片?

 

就算 OpenAI 用这笔投资与甲骨文达成 300 亿美元云合作,甲骨文最终还是会花数十亿美元买英伟达 GPU—— 这更像 “左手倒右手”。

 

英伟达为何要为 CoreWeave 的算力容量 “兜底”,承诺买下未售出的多余算力?

 

AMD 为何要给 OpenAI1.6 亿股认购权,而 OpenAI 则承诺用 “认购权升值的收益” 购买 AMD 的 GPU?

 

关键在于:AI 服务的最终客户是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而非 GPU 厂商或云服务商。若 OpenAI、xAI、Anthropic 等公司的 AI 服务真有足够需求,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收费获得现金流,无需依赖英伟达、AMD 等厂商的 “资助”。

 

质疑者认为,这种 “厂商资助客户买自己产品” 的模式,通常出现在泡沫末期 —— 此时真实需求开始枯竭,企业只能用 creative 手段人为维持需求。互联网泡沫时期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现在的迹象与当时如出一辙。

 

当前买入英伟达的投资者,必须说服自己 “这些循环交易完全没问题,只是正常商业操作”,但这显然需要极大的 “信仰飞跃”。

 

综合来看,当前买入英伟达的投资者,需要接受一系列极端假设:

 

英伟达未来盈利要远超历史任何时期,把短期指数级增长延续 10 年,实现商业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

 

即便上述假设成真,未来 10 年也只能收回一半投资,最佳情况下回报也平平无奇;

 

同时还要无视竞争、供应链、能源、加税、循环交易等多重真实风险 —— 这些风险中任何一个爆发,都可能摧毁盈利预期。

 

显然,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难度极大。换句话说,英伟达已是 “完美定价” 的典型案例。用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理论来看,这种情况属于 “脆弱性”—— 上涨空间有限,下跌风险却极大。

所有跟帖: 

接下来增幅有限 -bogbog- 给 bogbog 发送悄悄话 bogbo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4/2025 postreply 05:03: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