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型:2006 Mazda 3
故障特征:行驶路面稍有不平整即有咯咚咯咚[clunk?]异响【因声音的文字描述有近几十种,准确还需现场耳朵验收】,且转弯也有非正常轻微震动,总之驾驶感粗燥松弛且前端常伴随异响。
排查:
1:平地按压前端两侧避震[strut],查看避震器弹簧[strut coil/spring]状态及吸震器[shock absorber]是否漏油,最先被排除。
2:将车开上ramp,上下拉扯平衡杆[sway bar/anti roll bar],发现存在明显匡量[play],且伴随咯咚咯咯咚声,绞结处[sway bar link]均正常,故判断为平衡感胶套[sway bar bushing]过度磨损。
3:拉扯晃动下摆臂[lower control arm],均发现有匡量,胶套【bushing]已部分断裂分离,判断为年久老化所致,需更换。
配件:因车的残值很低,且并无长久持有计划,故从rockauto购买了中间价格的配件,一对平衡杆胶套[sway bar bushing]及一对下摆臂[lower control arm],总计两百以内。
更换:
Youtube上有很多相关视频,这个年份的马3有两款,带空调的操作稍微麻烦一些,需要顶引擎,否则摆臂的有颗长螺栓会因空调压缩机遇阻无法取出,不带空调的比较简单,基本都是打螺丝的工作。
除常规工具外,需要木头墩【wood block】和撬杠【pry bar],使用了一段6“长的热水器铝镁阳极棒,在榔头多次冲击后下球头[ball joint]方松脱,摆臂水平胶套螺栓需摆臂承载后打至标定力矩,可选顶摆臂下球头或落车后再打力矩。
看着挺简单的,但说说笑笑三个人耗时五六个小时,我是杂工助理,负责流程和节点等非常规操作,两个年轻人是主力。
结果:试车异响消失,驾驶感提升,符合预期。
战利品:送回收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