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科研是很奢侈的事,尤其是基础科研。就好像买LV,rolex,和BMW一样。早期的科研人员都是奴隶主。后来的科研在出成果之前一般是业余的(也就是搞着玩),做成之后就是算不上富豪,也远远超过一般中产,看看牛顿是个什么角色。早期的成功科学家常常可以封爵的。呵呵。
现代的科研体制本事就是个矛盾。一方面需要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一方面由于风险太大,又需要降低成本。所以就演变出欧洲和美国两个体制。欧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基本就是继承的老一套,但是全职的科研人数大大减少,不过待遇还是非常好,solid tenure。这个体制是用stability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在吸引人。但是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进。
而美国走的的另一条路。那就是mass production,美国人迷信market,认为这样可以同时达到前面的两个标准的最好组合。美国得天独厚的是移民国家,而欧洲没有这个优势。但是当mass production之后,美国本土人就开始减少进入科研领域,一个佐证就是美国公民和居民自从90年开始读PhD的大大减少,直到现在。可见本土人比较先知道消息。而这时候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就补上了这个缺口,所以科研泡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05年,NIH开始缩减经费为止,美国的科研人数,尤其是biomed 这块,已经是人满为患。很多学校的叫兽数量居然超过研究生的好几倍。这样一来,所谓研究型大学几乎完全蜕变成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不同的是CRO拿到钱要交货才行,而大学是拿钱,但是只交“水货” (文章),呵呵。文章再好也很难定价,所以美国的这种体制不可能持续。反映出来,就是文章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但是医疗开发越来越慢,费用越来越高,科研人员工资不涨,但是工作量在不断加大,越来越不稳定。实际上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叫兽都是零时工。note: 俺说的主要是biomed这个行业。因为美国对这个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他的科研投入,所以才有可能造成泡沫。
所以biomedical research和health care一样是非要改革的,因为现行系统根本就挣不下去。现在看来方向已经很明显。呵呵,当然,能看懂的从来就不是大多数。
为啥科研是件非常奢侈的行业。穷人搞科研的结果,过去十几年大家都看到了。
所有跟帖:
•
对基础研究的教授,还是得靠政府支持
-俺-
♀
(84 bytes)
()
10/15/2013 postreply
12:09:40
•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often totally different for the for-
-ZoyaWashington-
♀
(104 bytes)
()
10/15/2013 postreply
12:12:01
•
你最好还是改行得了
-刁小山-
♀
(0 bytes)
()
10/15/2013 postreply
12:12:10
•
那你还不赶紧给我们说说这个趋势?
-trendspike-
♂
(0 bytes)
()
10/15/2013 postreply
12:27:12
•
"当然,能看懂的从来就不是大多数" smart statement!
-linna118-
♀
(0 bytes)
()
10/20/2013 postreply
05:24:26
•
www.cipherground.org
-cipherground-
♂
(20 bytes)
()
10/20/2013 postreply
11:42:20
•
美国政府应严格限制每个PI同时最多只能有两个ACTIVE的政府基金
-youdaoli-
♂
(54 bytes)
()
10/20/2013 postreply
12: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