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转贴: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后,加拿大人受刺激,因为在本土举办的这届奥运会上,加拿大人竟然一枚金牌也没有获得,是历年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中成绩最差的。这之后,加拿大政府曾对体育增加了投入,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加拿大一举夺得十枚金牌(不过,当年俄罗斯抵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给加拿大运动员让出了不少表现的舞台);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加拿大获得6枚金牌。此后,加拿大对体育的投入再次减少,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上,加拿大代表团的金牌数又回到2枚至3枚的常规状态。 |
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创纪录地排在奖牌榜第二位,奥运成绩仅次于美国,确立所谓「世界体坛第一集团」地位,然而,中国每一枚金牌的代价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中国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李力研指出,1988年汉城奥运时体育总局的经费约10亿,2000年雪梨奥运时已涨到50亿。雅典奥运备战4年约耗费200亿,以中国夺得32面金牌计,每枚金牌「成本」超过了6亿。 |
在中国,运动员是一项职业,一项近乎残酷的职业,很多运动员,如跳水、体操等,从七、八岁就开始进行严格的训练,中国跳水队员田亮的父亲在儿子获得奥运会一金一铜两块奖牌后接受采访说:田亮7岁就进了少体校训练,8岁半去外地集训,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儿子从小就没有童年!如果从"少体校”的训练算起,中国培养一个运动员至少需要七年时间,生活费用和训练费用、参赛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中国为优秀运动员配备了最好的设备,以雅典奥运110公尺跨栏金牌得主刘翔为例,中国今年就花费了300万人民币为他更换最先进的训练跑道、器械及栏架,还花巨资购买能比较各国同类好手特性的资料。 |
这在加拿大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所有金牌的投资如果都要由纳税人贡献的话,政府就要衡量这枚金牌的昂贵价值到底值不值? |
或许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加拿大奥委会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当天,请求政府立即增拨经费,把每年给每位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费从13000加币增加到至少20000加币。加拿大体育部长8月30日在为政府体育政策做出辩护时称今年的体育拨款增加了3000万加币,达到1.2亿。 |
加拿大业余运动员自己筹钱训练 |
在加拿大,运动员们和教练员们是凭着自己对某个项目的热爱而投入训练的。从一开始到某个俱乐部参加训练、到教练费用、到今后在国内外参加各种比赛的费用,都由运动员和他们的家长承担。 |
在蒙特利尔西岛Pointe Claire跳水俱乐部担任总教练的前中国跳水名将李艺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里的运动员参加跳水完全凭兴趣爱好,教练只是技术指导,不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如果有孩子不想练了,即使他/她条件特别好,教练往往也只能望而兴叹,因为他们是花的自己的钱,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
为了能够赚钱,加拿大运动员会自筹资金参加各地的大奖赛,只有在大奖赛上取得好成绩,才有可能拿到丰厚的奖金,为自己艰苦的训练增加丰硕的筹码。当然,如果是成绩出色的运动员,会得到赞助商在服装、器材上的赞助、会得到广告合约、会得到体育基金会的奖励,但远不如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运动员那么富有。在本届奥运会上最后赢得自行车女子个追逐赛金牌的加拿大爱德蒙顿选手Lori-Ann Muenzer在带来的备用轮胎用完后,被迫向法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各借了一个轮胎,才得以将决赛参加完。 |
在本届奥运会举行之前,中国政府就决定重奖金牌获得者二十万元、银牌十二万元、铜牌八万元;在奥运会举行之际,香港富豪霍英东承诺向每位获得金牌的选手赠送8万美元和一枚一公斤重的纯金金牌,银牌选手也有重奖;各选手所在省市也不甘落后,有的重奖现金,有的重奖房产……奥运归来后,得奖选手都成了百万富翁,成了英雄。 |
而在加拿大,奥运奖牌只是一种荣誉,只是报纸上绽开笑脸的那张巨幅照片,只是运动员、教练员和家庭成员们心里对多年付出后有了回报的激动,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提出要给加拿大获奖选手任何奖励。当这些选手们回到加拿大,没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没有到处宴请当嘉宾,他们又要一如既往地投入训练,继续着原本的学业和事业,为下一次比赛筹钱、积蓄力量。 |
加拿大运动员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
中国队的运动员在运动队里过着如同军人般的集体生活,从早上六点出操,到全天的训练,所有生活的焦点只有一个——练。 |
加拿大的运动员没有集体宿舍、没有队医、营养师、心理辅导员,没有人管理他们每天的作息,他们只是每天下午从城市的种个角落、各个岗位自觉地赶到训练场,完成计划好的任务。 |
加拿大运动员始终把运动作为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来从事。比如,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女子自行车个人追逐赛冠军的加拿大选手Lori-Ann Muenzer的职业是银行职员。 |
成年运动员为了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大多数都是靠打工赚钱来支付自己的训练和比赛费用。这也使得这些运动员特别珍惜训练时的每分每秒。 |
很多加拿大运动员是凭着信念和意志坚持训练,他们过着和平常人一样的生活,打工或者上学,恋爱、结婚、生子。而在中国,运动员恋爱是影响训练的大忌,中国乒乓球队在今年年初劝退了四名谈恋爱的运动员、中国射击选手陶璐娜因为恋爱受到教练的批评……为了争金夺银,不少运动员和教练员放弃了个人家庭生活、夫妻长期分居、恋人相隔两地。严格的训练往往适得其反,不少中国运动员在得到奥运金牌后会因为厌倦这种周而复始的"残酷”生活而早早退役。比如17岁的陆莉、18岁的伏明霞、20岁的陈跃玲、22岁的王军霞……都是在她们应该出成绩的年龄早早离开了运动场。 |
因为热爱,加拿大运动员把工作以外的重心放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上,无怨无悔地付出,能够不断参加竞技、不断证明自己的实力、不断享受胜利,是他们参加比赛的最大动力,在本届参加奥运的加拿大选手中,很多选手年过三十,如38岁的金牌选手Lori-Ann Muenzer、37岁的魁北克沙滩排球女将Guylaine Dumont已是一个孩子的妈妈、27岁的Myriam Boileau在受伤一年后成功复出、29岁的Maryse Turcotte是加拿大唯一一名参加奥运会的举重女选手、32岁的柔道名将Nicolas Gill是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不管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还是遗憾落败,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喝彩! |
加拿大的体育反映了群众体育运动水平 |
如果从人均拥有金牌数量来看,本届奥运会结束后,加拿大人平均每一千万人拥有一枚金牌,而在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每四千万人才拥有一枚金牌。在中国,体育是精英体育,而不是大众体育,2002年时,中国人均拥有体育场馆面积为每人仅0.006平方米,这与中国每年几百亿的精英体育投资相去甚远。 |
相反,加拿大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公共体育设施上,在各个社区里,有不少免费的游泳馆、网球场、足球场、滑冰馆……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他们首先要保证满足大众的生活需求。加拿大的体育强项也大多反映了加拿大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水平,自行车、游泳、跳水、柔道、皮划艇、赛艇、冰球、棒球等等,都是加拿大开展得相当不错的体育运动项目。 |
而在金牌大户的中国,很多夺牌项目都与普通民众有着比较远的距离,如皮划艇、举重、射击、射箭、击剑。在中国,体育,是脱离普通人的带有欣赏性质的一种竞技表演项目,是"金牌至上”的追求。 |
金牌的多少并不一定象征着国家地位的高低,真正要拼要比的,是经济、是科技、是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比金牌重要十倍百倍。这就是不少国家宁肯在免费教育上下气力,而不愿给金牌多花一个铜板的原因。 |
加拿大也许没有收获丰厚的奥运会奖牌,但是我们不能说加拿大人不热爱体育,不能说加拿大人不渴望胜利。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运动员们仍能积极坚持长年参加训练,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体育精神,它代表着一名选手对体育的崇高热爱和追求,加拿大人离奥运并不远,运动员们的成功不能简单地用奖牌来衡量。在呼吁加拿大政府为优秀运动员增加资助的同时,也应该为每一位胜利的或是失败的加拿大运动员鼓劲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