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游水过海加入中国籍的“海归”:林毅夫(任前世界銀行副總裁)

林毅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林毅夫
林毅夫
前世界銀行副總裁
原名 林正義
別名 林正誼
性別
出生 1952年10月15日 (59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台灣省宜蘭縣
國籍 中國
(1979年5月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1979年5月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現居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配偶 陳雲英
親屬 父親:林火樹
學歷
臺灣(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臺灣省立宜蘭中學初中部
臺灣省立宜蘭高級中學(今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水利組肄業
陸軍軍官學校第44期步兵科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
 美國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芝加哥 1986年)
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博士後研究(1987年)
福坦莫大學榮譽博士(紐約 2009年)[1]
經歷
臺灣(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長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大學副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1987年-1990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0年-1993年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1994年-200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998年-2008年
 美國
耶魯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Flag of the United Nations.svg聯合國: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
代表作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
勳章獎章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
澳大利亞 澳洲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
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自2005年始)

林毅夫英文名:Lin, Justin yifu[2],1952年10月15日),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後改林正誼,到中國大陸後再改現名。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與妻子陳雲英育有兩名子女,定居於北京,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民國政府總統府國防部等)方面則迄今堅持認定他仍是通緝中的叛逃軍官,其刑事責任並不因其取得大陸地區人民身分而得免除[3]

林毅夫於1978年取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9年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駐守福建金門時泅水逃奔至廈門1982年取得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林毅夫亦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4]、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5]

目錄

生平

台灣成長

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幼時家境貧苦,母親以洗衣謀生。林正義在宜蘭中學初中部畢業後,獲保送就讀宜蘭高中。1971年大學聯考後,錄取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水利[6]

在就學於臺灣大學期間,林正義熱衷學生運動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林正義擔任臺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他曾經在學生代表會的聚會時發動「校園絕食[7],並在「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的座談會上號召在聯大開會前發動全國示威遊行,以表達國人抗議,當時對正處於爭取民主權利熱潮的台大學生而言,對於如何去挽救國府在國際上的敗象並不特別熱心,何況當局也不希望學生來攪局,因此林正義的建議也就不了了之。[8]

1971年冬,大一上學期結束,新生赴成功嶺寒訓。林正義在成功嶺受訓到第四、五週時,向部隊班長排長報告,決定要投筆從戎,不回台大唸書。當時台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而像林正義決定從軍的行動,剛好是中華民國國軍召募新血廣為宣傳的好題材,林正義被軍方接納,軍方並運用宣傳媒體將他塑造成明星一般的樣板人物。例如,當時的參謀總長賴名湯,在林正義自動請纓轉從軍時,「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青人非常多」。此外,在林正義投筆從戎的兩天後,大同工學院化學系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嶺寒訓班主任表示要轉讀陸軍官校,當時媒體就將陶立民的行為視為「響應林正義的行動」[9]。之後,賴名湯又在1972年3月4日,代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蔣經國,頒發「優秀青年獎章」給林正義[10]

林正義刻意不選中正理工學院就讀,而是特別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求轉到陸軍軍官學校(承襲原黃埔軍校)。1975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在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11]。畢業後,林正義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雲英結婚,一年後生子[12]

在林正義求學過程中,蔣經國已升任行政院院長。因林正義具本省籍又是名校台大肄業,符合蔣經國的擢用台籍人士的政治策略,所以一直受到蔣經國的關心。蔣經國囑咐心腹學生、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必須特別照顧林正義,畢業之後,林正義不必立刻下野戰部隊帶兵,而可以軍職身份及國防公費的特權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就讀。

1978年夏,林正義以林正誼為名字,畢業於政大企管所。下部隊後,林正義因與部隊長官同名而自行改名為「林正誼」。同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簽訂建交公報,確定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同年12月的中共十一大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擊潰以華國鋒為主的「凡是派」,掌握了政權,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開始轉變。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對金門持續20年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兩岸之間由兩黨30年的軍事對峙,逐漸轉化成統獨之間的政治對峙。

1979年2月16日,林正誼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長,軍階上尉。馬山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距中國大陸的解放軍據點角嶼僅約2公里,是國軍前線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嶼大伯嶼小伯嶼等一線解放軍的動態。馬山還設有對大陸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因此馬山連連長經常要向到前線視察的長官和外賓們簡報,只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出任馬山連連長,由此也可見蔣經國對林正誼這位台籍青年的提攜眷顧之隆[13]

投奔中國大陸

參見:國軍與解放軍間的駕機叛逃事件

1979年5月16日夜,從台灣探家回到金門約一週後,林正誼身上攜帶軍籍證明及有關資料,從金門泅海約2公里到廈門,投奔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正誼的行為並不屬於個案,國共內戰中,國共雙方即存在互相招降對方軍人,[14][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是愈演愈烈,至1990年代台灣海峽兩岸氣氛趨緩後鮮見[16]

下列部分內容主要源自於台灣作家管仁健《搶救台灣的「雷恩大兵」》一文中的描述:

林毅夫叛逃時,是陸軍284師851旅步5營2連連長。霍守業時任陸軍284師作戰科科長,是首先接獲叛逃回報的高勤官;蕭如波時任284師政戰科長,同是參與調查這起叛逃案的成員之一;而當時284師師長是周仲南、851旅旅長是薄榮萍、步5營營長是侯金生;事發前三個月林毅夫剛從前一個單位,852旅高華柱擔任營長的單位調任現職。
中華民國軍事方 面,5月18日18時晚餐時,馬山連連長林正誼缺席;至19時士兵還找不到林本人。連上開始緊張,士兵四處尋找,直到半夜仍不見人,遂向師部報告。師部全 面清查後發現,不僅連長失蹤,連旗和防衛作戰機密資料也不見了。全師一萬多人立刻全體動員展開搜尋,照明彈從凌晨打到天亮,50機槍與105榴砲不斷射擊 海面可疑漂浮物,但打到的都是浮木。5月19日開始,金門防衛司令部舉行全島「雷霆演習」,10萬官兵與5萬平民,每人手臂上綁上一樣的白臂章識別,手持 木棍翻遍島上每寸土地。但找了好幾天都全無結果,軍方研判他是帶著籃球浮具從海上潛逃的[13],後來有關林毅夫「抱著兩個籃球游過海峽」的不實傳聞顯然源於這一錯誤研判[17]
林正誼的叛逃與機密作戰資料的失蹤使金門防衛司令部立刻下令將駐守金東的284師與駐守南雄的319師緊急對調換防。1979年6月,158師移防台灣,127師改駐小金門,146師駐守金中。短短一個月,駐守大、小金門的五個師全部移防,同時「通訊密碼表」和金門的作戰計畫都全部重新制訂[13]

金防部調查報告

金門防衛司令部調查報告稱,林毅夫一開始很排斥被派為馬山連長,覺得像是被利用。1979年4月26日,林毅夫從台灣休假返金,情緒明顯不穩定,曾表示希望能回陸軍官校兼課教書,也對沒有被排入培英案考試感到很失意。軍方事後在調查報告評論,林毅夫自視甚高,性格急功近利,才會有見異思遷之舉。[18]

根據軍方調查,5月16日晚間,林毅夫穿著由連長保管的救生衣, 趁著大退潮游泳到金廈之間的角嶼投敵。軍方透露,角嶼距離馬山連2130公尺,那天的退潮恰好是當年最大的一次退潮,兩端的海底幾近浮現,可以踩著海底走 上一段,真正需要游泳的距離並不長,不到二小時就能到角嶼,水文因素讓林毅夫叛逃成功機率大增。調查報告指出,5月14日林毅夫巡查海岸班哨時曾嚇唬班 兵,遇到共軍水鬼,如果對方沒招惹,就不需要開槍,以免死後報復;他還在5月16日上午向連上文書兵廖振柱索取潮汐表查閱,而根據潮汐表,當天下午四時滿潮,晚間十時退潮。[18]

軍方表示,當晚最後見到林毅夫的人是連上文書兵童進耀,他在晚間8時30分於伙房向林毅夫報告將到營部接新兵,但當他在晚間9時30分接到新兵想向連長報告時,林毅夫已不在寢室,研判林毅夫叛逃時間應該就在這一個小時之內。馬山連內部搜索未果,17日零時上報師部,師長周仲南指派副師長劉國嶼前往仍然找不到人,後來在馬山連陣地前緣斜坡雷區內,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找到一雙寫有「連長」的球鞋,這也是軍方研判林毅夫可能叛逃的證據之一。[18]

本人說法

1980年,林毅夫寫給在日本東京的表哥李建興轉交的家信中談到了他由金門游過海峽逃離台灣到大陸的動機。[19][20]

建興兄:

臨別之際,未及問你將來在東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僅以姑且試之的心情投寄,真沒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轉眼離家已近一載,雖說男兒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兒女私情,而忘卻肩上的責任;但是思鄉之情卻是隨著日月的增長而加深。捧讀來信之際,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書抵萬金」之心情。

回國以後,原想儘速給家裏捎個消息,但顧及親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從事。我的回國對台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臺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臺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於同意,只要台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採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大陸這段時間,經組織的安排,我參觀了許多地方,雖然總的來說,大陸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相當落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還很低,但基本上每個人是可 以吃得飽、穿得暖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現在中國從上到下正在實事求是地檢討建國30年來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以便為現代化的中國之建設而努力。

自從「四人幫」倒臺以後,整個大陸正在以一個飛躍的速度向前進步,人民充滿朝氣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於世界之上的。基於對歷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並沒有在我心裡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築的都江堰。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台灣的 未來,現在正處於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份,對台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並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 所說,台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麼台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 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

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 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長期的分裂,對大陸不利,對台灣不利,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損害台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 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志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

現在大陸對台灣這30年來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上的成就,是充分肯定的;而大陸在提出和平統一台灣政策的同時,也再三保證,尊重台灣現行的狀 況和現行制度,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而從我所接觸中,感覺到大陸當局是充滿誠意的。當然如何才能不降低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 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問題,而我覺得將來台灣統一以後,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經濟方面。因此,目前我準備再以三年的時間,對經濟理論問 題再好好下一番工夫。

在台灣我雖也曾是被吹捧的對象,可是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

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單調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滿意。上次在佳佳餐廳,我原有意將雲英、小龍、小麟托你照顧,而如今你也已經離開台灣。雲英一 個女子要撫養兩個孩子,其艱辛可想而知。小龍已經3歲,正是最需要父親的時候,但卻只能和他母親相依為命。小麟出生,連跟父親見面的機會都沒有。我母多 病,我未能盡人子應有之孝道,對於他們我實在有說不盡的抱歉,但望團圓之日早日來臨。

對雲英請代我多鼓勵她。也請你轉告大哥大嫂,要他們對家庭多負點責任,將來我會十倍、百倍奉還。雲英的生日是2月16日,我母親是農曆五月份生 的,我父親是農曆八月初七生,小麟應是陽曆8月5日左右生的吧?小龍則是12月12日生日,這些日子若方便,請代我向他們送些禮物,我和雲英之間有個小名 叫方方,在禮物上寫上這個名字,她就會了解的。

目前我唯一能聯繫的親人就是你,但是你也應該特別小心,不要給國民黨當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來一身麻煩。消息最好採用口傳,以免留下痕跡。現在你大 概忙著準備4月份的考試吧!等考完試再進一步聯繫。請代我向建成兄嫂問好。最後,我們台灣人應有一個志氣,不但要做台灣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讓我 們為中國的統一、富強而努力吧!
—林毅夫,《給表兄李建興的信--台灣人也要做中國的主人》[21][22]

2010年,林毅夫接受《紐約客》雜誌採訪時表示,在金門時,他的想法已經經歷一場劇變,只想著:我想讓中國富強,但是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住在中國大陸;所以,如果我到大陸,可以有更大的貢獻。林毅夫也首度說出泅海游往大陸的經過,他用自由式游了近三個小時,上了岸,因認為海灘必埋有地雷,不敢擅自走動,便用手電筒打信號,解放軍駐防部隊派出一名士兵逮捕他。[23][20]

2012年4月,林毅夫回憶當年「叛逃」事件談及外界對他有兩大質疑,一個是「傷害很多人」,另外則是「攜帶機密文件到對岸」。[24]

  1. 林毅夫表示:「當時政府以人間蒸發的方式把影響降到最低,原先的營長高華柱仕 途未受影響,離開時的營長侯金生也正常退伍,旅長、師長也從中將、上將退伍」,並認為「選擇1979年5月16日離開,是很困難的選擇,因為女兒尚未出 世。他說,我在2月16日離開高營長(高華柱),因為當時規定一個人離開三個月,過去的長官不負政治責任,到任不到三個月,當時的長官也不用負責;選擇當 天離開,兩位長官因此沒事。」[24][25]
  2. 林毅夫憶述,當時到大陸只帶兩種東西,一個是能證明他是中華民國軍官的證件,另外則是水壺救生衣等救生用品,沒帶四顆籃球和機密文件渡海。並略為激動的說:「有沒有帶機密文件,兩邊國防部都可以查。此外,他服役的連上沒有四顆籃球,而且游泳怎麼馱著四個籃球,重點是連上並沒有那些機密文件。」[24]

其他相關

同是台灣大學校友鄭鴻生也認爲,林毅夫「雖然對國府的幻想破滅,但並沒有失去對臺灣前途的關切,而他新認識到的臺灣前途卻是在於中國的統一。......,這也是他當時冒著九死一生游到對岸的心志所在」。[8]當時就讀台大哲學系、也參與校園運動的鄭鴻生表示,他相當程度可以理解林毅夫入伍之後的驚人之舉;當過兵的人,或多或少體會過軍隊體制的腐敗與落後,熱血青年林毅夫受到的衝擊肯定更大,「那個年代,對國民黨理想破滅的人多得是,有人加入黨外,那他在部隊裡怎麼辦?他有個機會在前線。」[26]

有傳聞「林毅夫當年叛逃後,直屬營長侯金生因受到責難而自殺」。2002年5月31日侯金生本人即已出面澄清自己並沒有自殺,《今日新聞》報導:「侯金生表示,林毅夫當年是國家刻意栽培的軍官,所以大家對他印象相當深刻,正當林毅夫前途看好之際,卻叛逃到大陸,造成社會各界一片嘩然,當年年僅34歲就任營長的侯金生,在林毅夫叛逃三個月後就退役,不過,侯金生澄清,林毅夫『失蹤』後,他本人沒有遭到任何壓力或責備,相關連的軍士官也無人受罰,甚至連申誡都沒有,大家可以調閱當年的考勤資料就可證實。當年是自己申請退休,和林毅夫的案件沒有關連。」[25]

有同樣由台大轉軍校發展背景的學弟陳憲良,為林正誼叛逃事件所累,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雖有升遷,但逢重要敏感的職務或受訓機會,就會受到多般橫阻,因此陳憲良一直關心林正誼的生死[13]。當年台大畢業投筆從戎的陸軍前上校陳憲良,受林毅夫叛逃波及,軍旅並不順遂。他曾在一場演講中批評林毅夫,「是在台灣這個母親的身上捅了很多刀」。前幾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誤傳是他叛逃,他還被軍方找去接受訪問以杜絕傳聞,但確因此案受到牽連不易升遷,後來國防部前部長蔣仲苓派他到中科院任職才有改善。[27]

入學北大

林毅夫和妻子陳雲英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

到了中國大陸之後,改名為「林毅夫」的林正誼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首都北京。時為文革結束不久,而林毅夫的台籍身份又極為敏感,他首先準備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曾以「此人來歷不明」為由把他拒之門外,最終是北京大學接納林毅夫為北大經濟系碩士生;林毅夫至今對此心存感激。[28] 1980年,剛於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到訪北大,校方指派林毅夫為舒爾茨翻譯;舒爾茨對林的翻譯和經濟學上的領悟頗為讚賞,回到芝加哥後便安排推薦給林毅夫獎學金就讀芝加哥大學經濟系。[19][20][28]

留學美國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經濟系政治經濟學碩士,獲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西奧多·舒爾茨。1986年至1987年,林毅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得知丈夫在美國留學後,1983年亦從台灣輾轉赴美留學,與丈夫在美重聚。[19]

台灣官方對於前往中國大陸後的林毅夫或許一無所悉,但是,在林毅夫於芝加哥大學求學時,已經有留學生知道林毅夫具有台灣背景。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劉憶如就曾表示,她1986年時也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就讀[29], 她剛到芝加哥大學時,是就讀於企管系碩士班,對於林毅夫並不認識。後來,劉憶如被推舉為芝加哥大學的中國同學會會長,由於當時在芝加哥的中國學生人數少, 劉憶如就將來自於香港、大陸、台灣的留學生納入同學會。因此,原本只顧讀書、不和中國學生往來的林毅夫,才會參與同學會的活動,劉憶如也就是在活動時,從 林毅夫的舞步猜到林毅夫具有台灣的背景。劉憶如原本與林毅夫不熟,之後,劉憶如轉念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博士班,因為選修同一門課,才與林毅夫有密集的接觸[29]

留美結束回到中國大陸

林毅夫於1987年結束在耶魯大學的研究攜妻兒一起回到中國大陸,任北京大學副教授,並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並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礎。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8月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餘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國政府決策部門重要的智庫之一。[19][28]

林毅夫說,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有三個定位:做為中國經濟學教學的革新中心、做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研究中心、做為中國與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時任北大校長吳樹青的支持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為北大、乃至全中國的學術特區。大陸最早的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都從該中心開始。大陸的「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相當於台灣戒嚴時期的「國父思想」,是受到中共當局高度關注的課程,但是1994年,林毅夫打破慣例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介紹了西方經濟理論和經濟學方法論。[30]

工作與成就

專業成就

自1987年林毅夫回北大後,就不斷發生經濟政策的辯論,包括他在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員,如:海聞易鋼張維迎等……,他們的意見都直接影響中共中央經濟政策的制定。如1997年底,林毅夫發表〈關鍵在於戰略目標的轉移──評中共中央14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提到國企改革不彰、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偏低、貪腐嚴重等……問題,後來都出現在中共總理朱鎔基的政策中。因此,就有媒體稱林毅夫是朱鎔基的智囊。[30]

林毅夫主張中國應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31]利用較低成本引入先進技術,快速積累資本,再實現產業升級。他也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中國能夠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處在復甦的十字路口,發達國家尚需推進結構性經濟改革,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防火牆對於抵禦歐債危機的擴散效應非常關鍵。儘管世界經濟近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但仍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主要是發達國家面臨的高失業率、低產能利用率、鉅額財政赤字等結構性難題尚未消除,經濟增長態勢總體疲軟。[32]

工作簡歷

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5]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正式宣佈,已經任命林毅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於5月31日上任,補缺2007年離職的布吉尼翁。林是世界銀行史上第一個來自於發展中國家而獲聘擔任這個職務的人[20]。 林毅夫「帶著對中國30多年經濟發展的深入了解」開始就職於世界銀行; 在他4年任期里,「西方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種種誤讀時常讓他反思」,很多經濟學家曾相信亞洲是最沒有希望的一洲,認為非洲比亞洲有希望,拉丁美洲更有希 望,結果卻是亞洲國家經濟普遍發展得較好,其發展遠遠超過拉美和非洲;林毅夫說,這些誤讀讓他聯想到世界銀行並進而推動世界銀行反思,因為「世界銀行的目 標一直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多年來取得不少成就,但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33]

曾任職務

  • 1987年-1990年,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34]
  • 1990年-199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 副部長[34]
  • 1994年-2008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34]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34]
  • 1998年4月-200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34](經濟界別)及政協全國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現任職務

  1.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34]
  2.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34]
  3.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34]

研究與著作

研究範圍: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5][34]

1990年-2000年,林毅夫的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經濟學家第205位,在華人經濟學家中排前兩名。林毅夫形容大陸經濟學者現在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他解釋說,隨著大陸經濟在世界的比重不斷增升,解釋大陸經濟現象的經濟論文,將愈來愈受到國際重視。[30]

1992年,林毅夫發表《農村改革和中國的農業增長》於《美國經濟評論》,該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評為1980年至1998年間的經濟學論文中,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林毅夫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他在制度經濟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有關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研究成果享譽海內外。共出版13本學術專著,其中《充分信息及國有企業改革》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出版,並以中文繁體字分別在香港台灣出版。《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被相繼譯成中文繁體字、英文、日文、韓文、法文、越文、俄文等版並被數次增訂。[5]

2011年年底林毅夫的《解密中國經濟》一書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旨在以「局內人」身份解讀30多年來舉足輕重的經濟事件中國崛起,並對中國在19世紀落到了西方的後面的原因、對現在中國大陸經濟成功的快速發展進行了探討和解讀。[33][35]

著作一覽

  •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
  •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 大學出版 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 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
  •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
  •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
  • 蔡昉、林毅夫. 《中國經濟》. 麥格羅‧希爾. 2003-10-28. ISBN 9789574938179 (繁體中文).
  • 林毅夫. 《解讀中國經濟》. 時報出版. 2009-03-26. ISBN 9789571350035 (繁體中文).
  • Justin Yifu Lin(林毅夫).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解密中國經濟). Cambridge CB2 8BS,UK 英國: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1-12-27. ISBN 9780521191807 (英文).

國內外獲得榮譽

其著作《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 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技術變遷和家庭收入分配》一文為被評為 1999年度《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最佳論文。[5]

1993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最佳政策論文獎。 [36][37]

1997年獲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約翰·克勞夫爵士獎。[36][37]

2000年獲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經典引文獎[36][37]

2009年,美國福坦莫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1][38]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亦先後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36][37]

2011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校友專業成就獎。[36][39]

奔喪爭議與台灣司法追訴

2002年申請返台奔喪爭議

林毅夫對於他曾為台灣軍官卻在金門前線逃亡到中國大陸的經歷很低調。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在台灣宜蘭過世。5月29日,台灣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向政府陳情,認為當年叛逃追訴時效已過,政府應讓「林正誼叛逃案」結案,批准林毅夫返台奔喪,同時亦可借重林毅夫與中國大陸高層關係,及其在財經方面的專業,為兩岸經貿往來做有利於台灣發展的建言。[13]陸委會基於「人道精神」考慮同意林毅夫入境,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亦將核發入境許可。

如果林毅夫來台奔喪,被指派調查本案的國防部北部軍事地方法院桃園分檢署檢察官,屆時為保存證據,將會限制林毅夫出境,並以必要手段要求他到案說明。官員同時指出,林毅夫如果來台,將從桃園中正機場入境,因此指派桃分檢負責調查,由於林當年叛逃的真相有許多部份須釐清,所以原則上在林入境後就應該會傳喚林毅夫到庭說明,假若他拒絕,也可能強制拘提,這方面軍檢單位都已經著手進行沙盤推演。[40]

但此案面臨各方的政治壓力:許多台灣人[誰?]認為林毅夫是在未被虧待且還被重用、並身為前線在役軍官的情況下投敵過於自私,枉顧國家培養與利益;許多泛綠人士[誰?]也亦不認同林毅夫的「大中華民族情結」;國民黨國軍對林正誼「敵前叛逃」仍有情感上的難解之痛。在藍綠兩面夾擊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政府改變對此案的立場。[來源請求]國防部長湯曜明指出,林毅夫仍被國軍視為叛變逃亡軍官,一旦返台將面臨《陸海空軍刑法》調查與審判;而陸委會與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則表示,仍同意核發入境證件,但返台後法律責任將由林毅夫自負。林毅夫當時正在美國訪問,他的妻子陳雲英赴香港等候。最後,局勢未能好轉,林毅夫確定無法赴台,而由美國飛至香港後返回北京,由陳雲英赴台代其追悼,林毅夫則在北大朗潤園設靈堂遙祭先父。

案件所涉法律和撫卹金追討

中華民國法律規範

林毅夫身為駐守金門戰地之中華民國國軍軍官,於1979年陣前叛逃之行為[41],依當時有效之法律,共觸犯至少五項刑事罪[42][43][44]
  • 戰時軍律》第五條「投降敵人或叛徒者,處死刑。」
  • 戰時軍律》第七條「敵前逃亡者,處死刑。」
  • 戰時軍律》第十一條「無故擅離部屬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而發生事變或貽誤軍機者,處死刑。」
  • 陸海空軍刑法》第九十七條「投敵者,處死刑。」
  • 妨害軍機治罪條例》第二條 (職務業務上洩漏軍機罪)「因職務上知悉或持有之軍機,洩漏、交付或公示於他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由於追訴期限係由負責追訴的機關於得知犯罪事實時開始,而未必自犯罪發生時起算。中華民國政府當時因不知其行蹤而以失蹤結案。但在確知林毅夫就是當年逃亡的林正誼並瞭解案情後,中華民國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於2002年11月18日發佈新聞,宣布調查完畢林正誼(法律文書以犯罪行為發生時的姓名為準)在1979年之叛逃案,並已於11月15日依2002年之《陸海空軍刑法》第二十四條「投敵罪」「投敵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發布對林正誼的通緝令。專案小組主任檢察官表示,林正誼仍在中國官方機構任職,依《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六十八號解釋》,「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事實證明其確已脫離組織以前,投敵叛逃的犯行並未結束」,屬「行為繼續犯」,因此援引《中華民國刑法》第八十條「追訴權之時效期間」「追訴權,因下列期間內未起訴而消滅:一、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三十年」,及同條第二項但書規定「犯罪行為有繼續之狀態者,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所以本案之追訴時效尚未起算[45],乃由高軍檢依法發布投敵通緝。[46][47]

User:Wildcursive, 參見Talk:林毅夫[48]

依《憲法第40條及《赦免法》,總統僅有權特赦已經法院審理並宣告罪刑定讞之案件(受罪刑宣告之人),免除其刑之執行(第三條),或減輕其所受宣告之刑(第四條)。但總統並無權干涉仍遭通緝中而尚未經審判程序的林毅夫案。」[49]

撫卹金問題

林毅夫當年「失蹤」經搜尋一年無結果後,284師依規定在1980年辦理「陸上失蹤屆期宣告意外死亡」,依其服役年資核發的撫卹金新台幣47 萬餘元由其父林火樹及妻陳雲英領取,1987年5月給卹期滿。軍方表示,由於林毅夫叛逃行為屬實,撫卹事實不存在,領取撫卹金而未退還已涉嫌詐領,未來必 須連本帶利追回撫卹金上百萬。目前訴訟至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4年度訴更一字第160號判決命林火樹繼承人應返還新臺幣313437元及利息161703 元。[50][51]

陳雲英參加公公林火樹喪禮時即表示,撫卹金是當初政府給的,轉訴她林毅夫失蹤,還要配合領撫卹金。此外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也說,民國72年陳雲英到美國與林毅夫會合,但仍續領撫卹金,這是政府要他們「配合」的。[52]

軍法機關與智庫意見

軍檢單位官員指出,解嚴與否並不影響對林毅夫逃亡是「連續犯」或「即成犯」的認定,雖然包括當時的戰時軍律都已廢止,但就法論法來說,犯罪事實行為並不會受到時空轉變而消失。他認為,由於過去幾乎沒有和林毅夫相同的案件和判例,即使承辦檢察官提出理由認定林毅夫是屬於「連續犯」,但因為缺乏判例支持,就算軍事檢察官決定起訴,法官可能也會有不同看法。[40]

該軍檢官員表示,就林毅夫案來看,由於戰時軍律已經廢止,已經沒有所謂的「敵前逃亡罪」,基於法官通常會選擇「對行為人有利」法條原則,就算起訴,只能以2001年才修正實施的《陸海空軍刑法》中第39條起訴,也就是「意圖長期脫免職役而離去或不就職役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過,依他個人判斷,最後仍可能會以超過20年追訴期做不起訴處理機會較高。[40]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法制組助理研究員何子倫表示:「就赦免的觀點而言,針對林毅夫『叛逃』事件,本質上屬『一般赦免』之大赦無法適用於此一個案,而林案目前既未經法院確定判決為刑之宣告,亦無從以『個別赦免』之特赦免除其刑之執行。若一定要給予其大赦特赦,不僅因須歷經繁複的行政立法司法程序始能為之,實已緩不濟急,無助於立時解決林案的爭議,且此等赦免是否必要?並非毫無疑義。再者,針對林案為大赦之舉,亦可能撼動整體法律秩序及價值,顯然得不償失。因此,惟有藉由刑事司法程序的踐履,釐清櫚關問題,始能徹底解決林案之爭議,欲以非司法的力量或方式介入,不僅使本案治絲益棼,也將嚴重斲傷法治的精神!」[53]

中華民國現任及卸任元首回應

2012年5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馬總統相當肯定與敬佩星雲法師慈悲為懷、致力社會安定和諧的人道精神。[54]至於林毅夫的個案,范姜泰基強調,林毅夫目前仍由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通緝中;中華民國是法治國家,林毅夫若返台到案,將由軍法機關依法辦理。[55]

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在《壹週刊》專欄中表示,如果台灣與大陸真是馬英九總統所說「一國兩區」,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當年「何叛逃之有」?陳水扁表示,若依一國兩區之說,林毅夫不過是從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跑到「大陸地區」,都在「一國」之內,這樣如何「叛逃」。陳水扁表示,中華民國領土所稱「固有疆域」範圍的界定,屬重大政治問題,不應由釋憲機關解釋。因此,他說「台灣中國、一邊一國」,馬總統說「一國兩區」,應該都是「政治語言」。[56][57]

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表示,林毅夫事件的根源在於台灣的教育失敗,林毅夫當時被教育成愛台灣也要愛中國才有今天的悲劇,這就是台灣認同的問題,並認為林毅夫事件就是台灣教育失敗的最好例證。再談到,是否贊成讓林毅夫回台灣奔喪,李登輝但卻點出這個問題中更深沉的問題,就是台灣認同。他以聖經摩西帶領子民回迦南地建立新國度的故事,比喻有些人到了新半島,卻還不認同自己是神的子民。李登輝強調,台灣認同的問題需要做更大的教育改革。[58][59]

國防部方面

1979年5月28日,二八四師政戰主任李醇典奉命率員到宜蘭林家說明,當時就告訴家屬應該是叛逃了,但這不是體面的事情,對外宣揚於公於私都沒有必要。軍方雖以失蹤結案,但金防部已擬妥人員懲處方案上呈國防部,不過當時的參謀總長宋長志認為此案干係重大,以無法確定「林毅夫」是否成功抵達大陸為理由,暫緩相關人等的處分。但在1993年6月與1994年5月軍方分別接獲情資,指稱大陸社科院要員與國務院農林經濟部副部長林毅夫,幾乎確定就是叛逃的「林正誼」,總政戰部主任楊亭雲最後決定均不予反應。[27]

2002年6月1日,軍檢單位官員表示,國防部因尊重軍法獨立,並未介入林毅夫案偵辦,不過目前軍法單位內部包括檢察官和法官對林毅夫案各有不同看 法,其中認定林是敵前逃亡的「連續犯」或「即成犯」將是關鍵。一般軍法案件的偵查期限大多不超過2個月,但就林毅夫這種外界矚目的案件,扣除傳喚調查起訴等時間,應該不會超過10天,但目前入出境管理局僅同意林毅夫在台停留5天,勢必無法短期間內完成調查,為保存證據,承辦此案的檢察官限制林毅夫出境已在所難免。[40]

青年日報》報導,在民國91年(西元2002年),林毅夫申請返臺奔喪時,國防部內政部陸委會即已公開表達「人道考量同意入境」、「法律責任依法處理」、「叛逃行為嚴予譴責」三點立場。同年,依「投敵罪」發布通緝,迄今立場從未改變,該部亦重申,依人道立場,政府不會拒絕林毅夫入境。但其叛逃罪行屬於法律問題,並以韓戰期間,有位美軍人員叛逃到北韓,後來想回到美國的案件為例。[60]

中華民國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於2012年4月指出「這不是尷不尷尬的問題」,並強調林毅夫涉犯的「投敵」罪嫌,牽涉到軍人應對國家忠誠的核心價值,國軍在處理上,絕不容有絲毫模糊空間。[61][62]5月15日,國防部再度舉辦例行記者會,針對「星雲法師提出應讓林毅夫返台」的意見[63], 該部重申從未拒絕林毅夫返台,並首度以「歡迎」返台的字眼做回應,但中華民國是法治國家,貫徹法治是民主自由國家的基本要求,政府施政也有一貫性,軍方對 他採行法律追訴的立場並未改變。羅紹和表示,林毅夫既然已被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通緝中,若林返台應由軍法機關依循相關法律程序處理,不受政治或其他 因素干擾影響,希望他可以坦然面對法律問題。[64][65]

監察院方面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2009年7月23日通過監委葉耀鵬趙昌平提案糾正國防部,指出該部對林毅夫案多年來採淡化消極處理態度,經他人告發後才發布通緝,但是迄今仍未就類似案件建立配套措施,對於「叛逃人員」之法律適用問題,迄今也仍未定論,引發外界爭議,斲傷國軍威信並影響當事人權益。[66][67]

對於監察院彈劾國防部,立法委員楊瓊瓔強 調,在監察院已做出處置的情況下,希望國防部好好檢討,到底當時為何拖延這麼長時間,且表示:「我們認為監察員彈劾(應為糾正)國防部不是針對林毅夫的個 案,而是針對為什麼逃亡這麼久之後,才進行通緝。這其中是不是有缺失?而非只針對林毅夫是不是得讓他回來或者是不得讓他回來。」[67]

監委認為,金門在民國68年(西元1979年)仍屬外島戒嚴地 區,應適用特別法之戰時軍律處「死刑」之重罪,法定追訴時效為20年。惟其當時因未獲證投共而認定失蹤,並予辦理撫卹。依國防部軍法司於91年5月29日 所提研處意見指出,林毅夫叛逃事件所涉戰時軍律及妨害軍機治罪條例等罪,均已罹於追訴時效,無法再對其追訴;但是,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卻依90年間 修正公布之陸海空軍刑法第24條第1項「投敵」罪嫌,於91年11月發布通緝,並未「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68]

林毅夫方面

2012年3月10日,陳雲英作為林毅夫的妻子代為回答,並反問媒體,「林毅夫能否回台祭祖為什麼能被這麼多的人所關心,你們想過嗎?『這不是我一家的問題,也不是林毅夫一個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代表了過去年代『幾十萬家庭的傷痛』」。陳雲英說,「我只能安慰我的丈夫,說實話,我經常要安慰我的丈夫,說你再等等、再等等,總有那麼一天,台海兩岸和諧的時候,我陪著你回家,你不要著急」,「我不知道,我沒有答案呢。這只是我的一個夢想,可能是我家先生的一個夢想。我們也許要因此非常的長壽,長壽到我們一百歲回家」。[69]

2012年4月16日,林毅夫在美國華府再次表達對台灣的鄉愁與返台祭祖心願,「鄉愁像鄉音一樣,是我潛意識的一部分,我當然希望回去」。他表示,當年離開台灣,「不是不喜歡台灣」、「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台灣與大陸分離是歷史的悲劇,追求中國統一和富強是這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對無法返鄉,他說:「會遺憾,不會後悔。」[70]林毅夫說,高華柱是當年他在金門服役的營長,在我內心,他(高華柱)是我的大哥,也是很有理想的人,我很尊敬他,如果我回去讓他覺得很尷尬,我可以再等。[70]

其它看法

移民署副署長何榮村表示,林毅夫是現任中共官員,假設國安會國安局都沒有意見,依照相關法令規定,經由聯審會審查,我們會准他進來。[71]

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指出,林毅夫是正港的台灣人,有權利回到故鄉,但他應面對台灣法律,過去曾經背叛國家,法律上還有追溯責任。又表示,林毅夫已經是世界銀行副總裁,有崇高的國際地位,希望法律對林毅夫的追究可用另外特別條款,期盼兩全其美,也能夠周全,既面對法律,也可回到台灣來。[72]

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李桐豪表 示,如果林毅夫沒有受到任何處置就能順利回台,對台灣國家體制、軍隊紀律都會產生傷害,至少林毅夫要先表達可被中華民國人民接受的歉意,否則他勸林毅夫最 好暫時別再有這種念頭。李又說,陳水扁如果承認錯誤,人民比較容易原諒,但林毅夫是一個叛逃軍官,涉及國家體制、軍隊領導統御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問題。[73]

實踐大學副 教授賴岳謙表示:「從內戰的角度來看待兩岸,林毅夫的問題自然能解。中共已不被我方視為叛亂團體,即使林毅夫是繼續犯;更何況林毅夫是否是繼續犯,在法學 上尚有爭議的情況下,他的犯行也因為中共不再被我方視為叛亂團體而非叛敵者。每次看到軍界裡的官長們,動不動就用民族氣節或軍人氣節的大道理來面對林毅夫 問題,我們真不知兩岸間的結,該如何才能解得開。」並說,我們可否借林毅夫的問題,重新探討國共間的歷史恩怨,釐清兩岸間的關係,或許可以為兩岸的永續發 展找到一條新的出路。[74]

2012年5月14日,佛光山人間通訊社公開星雲法師的 撰文,希望政府基於慈悲與仁愛、社會和諧,赦免人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學者林毅夫能回台和家人團聚。星雲表示當初林毅夫叛逃時,依照軍令,罪大惡極;但兩岸關 係今非昔比,在揚棄敵對、擱置爭議、共同追求和平友好的現在,兩岸都應「一笑泯恩仇」,重新建立互信互助的寬容雅量,「為什麼獨排林毅夫於恩義之外,讓他 有家難歸、有親難投呢?」星雲說,撰寫此文非受人之託,也不認識林毅夫,而是基於慈悲與仁愛提此建議,希望馬英九總統參酌考量。[63][75]

台灣《中國時報》新聞分析〈兩岸避談叛逃難題 不如攤開對話〉提到:「林毅夫、黃植誠的叛逃行為都已超過特殊司法追訴30年期限,但因軍檢單位堅持『行為繼續犯』的法理見解,使這類案件的適時處置,難上加難;希望藉由總統『特赦』的政治解決,也仍缺乏強而有力的社會條件。」[76]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表示:「從法律面來看,林毅夫案也過了追溯期,軍方認定林毅夫仍持續叛亂中的看法,只不過是拉不下面子,有點勉強過頭。更何況現在有許多退役將領絡繹於途到中國大陸訪問,難道他們知道的機密會比林毅夫區區一個上尉還要少?林在對岸也未從事軍事工作,而是專注在財經方面,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和合作,將可扮演一個不錯的中間橋樑角色。」趙少康認為,星雲大師主要是從「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的角度思考,其看法值得馬英九總統一聽。[77]

參考文獻與注釋

  1. ^ 1.0 1.1 Teagle, Melanie. One Hundred Sixty Fourth Annual Commencement.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Lincoln Center Campus New York, NY 10023: Fordham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2009 (英文).
  2. ^ 林毅夫教授簡介
  3. ^ BBC中文網. 台灣拒絕中國要林毅夫返台呼籲. BBC. 2012-03-28 [2012-05-05查閱] (繁體中文).
  4. ^ 駕機叛逃 黃植誠林賢順任中國政協
  5. ^ 5.0 5.1 5.2 5.3 5.4 北京大學-林毅夫. 北京大學 [2012-05-07查閱] (簡體中文).
  6. ^ 楊立奇. 臺大怪客4.林毅夫. 臺大生活記憶. 台北: 臺灣大學校史館. 2006-07-22 ((繁體中文)).
  7. ^ 蔣副院長壯語期勉 熱血青年投筆請纓 執干戈衛社稷報國最佳途徑 林正義惜別台大參加革命行列,聯合報,1972.03.01,第3版
  8. ^ 8.0 8.1 鄭鴻生. 青年林正義之路. 文化研究月報. 三角公園. 台北: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2002年6月15日 (第十六期) ((繁體中文)).
  9. ^ 大學生陶立民 決心投筆從戎 寒訓學生分三梯次離營,聯合報,1972.02.27,第2版
  10. ^ 愛國青年投筆請纓 救國團頒獎林正義,聯合報,1972.3.4.,第3版。
  11. ^ 愛國青年林正義放棄台大進陸官接受四年文武合一革命教育 以全校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聯合報,1975.8.11,第3版
  12. ^ 郭曉濤. 聽陳雲英講述林毅夫傳奇姻緣. 新聞中心. 天津: 北方網 www.enorth.com.cn. 2008-03-03 (簡體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管仁健. 搶救台灣的「雷恩大兵」. 你不知道的台灣. 台北: 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006-12-31.
  14. ^ 國防部關於獎勵投誠起義的蔣軍官兵的通告
  15. ^ 批轉《關於落實對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的請示報告》的通知
  16. ^ 壞榜樣! 黃植誠後3起叛逃 林賢順駕F5E投共想回台
  17. ^ 黃翔; 全安華. 林毅夫夫婦會記者洋溢濃濃人情味(圖). 網頁. 北京: 中國新聞網. 2008-03-14 (中文).
  18. ^ 18.0 18.1 18.2 許紹軒; 林錫銘. 倒帶1979年…趁大退潮 2小時游過2130公尺. 聯合報. 2012-04-18 [2012-05-03查閱] (正體中文).
  19. ^ 19.0 19.1 19.2 19.3 張海龍. 世人矚目的傳奇人物——林毅夫. 共同家園> 文化中國> 兩岸名人堂. 北京: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 2008年05月22日 [來源:《台聲》2008年第3期].
  20. ^ 20.0 20.1 20.2 20.3 Evan Osnos. Boom Doctor: Can the Chinese miracle continue without reform?. New York, NY, USA 美國: The New Yorker. 2010-10-11: (42-48) [2012-05-03] (英文).
  21. ^ 鄭東陽. 林毅夫︰跌宕人生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04-01 [2012-05-11引用]. ISBN 9787213042645 (簡體中文).
  22. ^ 林毅夫. 給表兄李建興的信. 家信. 北京: 愛思想(www.aisixiang.com)網站. 1980年 [2010-10-18 登載更新].
  23. ^ 陳良榕. 世銀史上第一位通緝犯副行長 林毅夫. 財訊雜誌. 2012-04-30: (2) [2012-05-03查閱] (正體中文).
  24. ^ 24.0 24.1 24.2 賴昭穎. 林激動:沒帶文件、沒害長官. 聯合報. 2012-04-18 [2012-05-01查閱] (正體中文).
  25. ^ 25.0 25.1 林毅夫奔喪/營長被誤傳自殺 侯金生:最想問他為何叛逃. 今日新聞網. 2002-05-31 [2012-05-01查閱] (正體中文).
  26. ^ 陳良榕. 世銀史上第一位通緝犯副行長 林毅夫. 財訊雜誌. 2012-04-30: (1) [2012-05-04查閱] (正體中文).
  27. ^ 27.0 27.1 許紹軒. 同袍升遷受阻 長官軍途各異. 聯合報. 2012-04-18 [2012-05-06查閱] (正體中文).
  28. ^ 28.0 28.1 28.2 黃明. 林毅夫淚灑美利堅. 商務周刊 Business Watch Magazine. 北京: 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研究所;廈門信息信達總公司. 2002年07月02日, 2002 (13). ISSN 1009-4865 (中文).
  29. ^ 29.0 29.1 陳碧芬,芝大同窗 劉憶如與林毅夫默契深,中國時報,2008.03.02,第A7版
  30. ^ 30.0 30.1 30.2 宋秉忠; 陳宗怡. 台大葉開溫 vs. 北大林毅夫 一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角力. 遠見雜誌. 2006年10月號-第244期 [2012-05-16查閱] (正體中文).
  31. ^ 研究院商務信息處. 「出口至上」貿易戰略的終結. 北京: 中國商品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6年9月7日.
  32. ^ 林毅夫:世界經濟處在 復甦的十字路口. NOWnews. 2012-04-24 [2012-05-15查閱] (正體中文).
  33. ^ 33.0 33.1 《長江日報》曹歡歡. 林毅夫出書細述4年世行歷程 任期即滿將回北大教書. 湖北 武漢: 荊楚網. 2012-05-04.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2010-04-27 [2012-05-05查閱] (簡體中文).
  35. ^ 馬丁•沃爾夫. 書評:《解密中國經濟》. 英國總部 London SE1 9HL, UK: 《金融時報》 FT中文網. 2011-12-08 (中文).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World Bank Chief Economist: Justin Yifu Lin. Data & Research. The World Bank Group (英文).
  37. ^ 37.0 37.1 37.2 37.3 責任編輯 劉欣榮. 推薦《中國經濟專題(名師講堂)》. 理論書架. 中國吉林網. 2012-03-12.
  38. ^ MAMTORA, BHAKTI. 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ot the Only Honorary Degree. The Ram (Fordham University). 2009-10-20 [05 14, 2012].
  39. ^ 2011 Alumni Awards. Alumni & Friends. Chicago, IL 60637, USA 美國: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英文).
  40. ^ 40.0 40.1 40.2 40.3 吳明傑. 軍檢單位:林毅夫若返台 將限制出境. 自由時報. 2002-06-02 [2012-05-18查閱] (正體中文).
  41. ^ 國防部:林毅夫仍是「叛徒」
  42. ^ 叛逃後返台涉及之法律問題
  43. ^ 淺析林毅夫事件之刑事法律問題
  44. ^ 國防部:林毅夫叛逃罪行持續, 臺灣時報, 2011/4/19
  45. ^ 中華民國刑法(民國100年),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46. ^ 林毅夫投敵 國防部發布通緝, 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91年11月19日
  47. ^ 警惕國人敵我意識的日益淡薄, 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91年11月20日
  48. ^ Wildcursive. Wildcursive 2011年7月30日 (六) 06:21的版本. 維基百科. 2011-07-30 [2012-05-19查閱] (正體中文). "「分別處理、尊重法律」是底線"
  49. ^ Wildcursive. Wildcursive 在2012年5月18日 (五) 03:18所做的修訂版本. 維基百科. 2012-05-18 [2012-05-19查閱] (正體中文). "實則, 總統依《憲法第40條及《赦免法》僅有權特赦已經法院審理並宣告罪刑定讞之案件,或免除其刑之執行,或減輕其所受宣告之刑。但總統並無權干涉仍遭通緝中而尚未經審判程序的林毅夫案。"
  50. ^ 沈宗興, 論公法上之不當得利-以林毅夫之返還撫卹金案為例, 中華民國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
  51. ^ 台將追討「叛逃」軍官撫恤金, BBC中文網, 2002年06月03日
  52. ^ 陳東龍. 林毅夫奔喪/領撫恤金?陳雲英:政府要我們「配合」的. 今日新聞網. 2002-06-04 [2012-05-18查閱] (正體中文).
  53. ^ 何子倫. 林毅夫案之赦免可行性分析.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06-14 [2012-05-18查閱] (正體中文). "針對近來爭議不休的林毅夫「叛逃」事件,部分立法委員認為,在解嚴與終止動員戡亂後,因為戒嚴時與兩岸關係或因戒嚴體制產生的「犯罪行為」,並未因法律 狀態改變,而給予適當特赦、減刑或復權,以弭平相關爭議。因此建議總統行使大赦或特赦,對等特殊歷史時空產生的罪刑重新認定。此一提議,希藉由總統行使憲 法所賦予之赦免權,以求根本解決林案相關的法律問題及爭議,立委諸公用心良苦,實值肯定。然而以目前林案的情形,是否符合赦免的要件?能否徹底消敉相關爭 議?這些問題實值進一步探討。以下即就赦免之種類、要件及行使程序的闡述,釐清相關問題。"
  54. ^ 府:林毅夫若返台到案,將依法辦理, 中央通訊社, 2012-05-14
  55. ^ 總統府:不考慮特赦扁 軍法處理林毅夫. 人間福報. 2012-05-15 [2012-05-18查閱] (正體中文).
  56. ^ 扁揶瑜一國兩區下 林毅夫不算叛逃
  57. ^ 林河名. 扁:「一國兩區」 林毅夫如何叛逃?. 聯合報. 2012-05-17 [2012-05-17查閱] (正體中文).
  58. ^ 李登輝談林毅夫案 指台灣教育失敗
  59. ^ 李登輝:林毅夫事件 印證台灣教育失敗
  60. ^ 社論:軍人應堅定忠貞氣節 叛逃行為污辱國家與國人
  61. ^ 林毅夫又放話 國防部:不容叛國者說三道四
  62. ^ 羅紹和. 林毅夫投敵犯罪仍繼續中. 蘋果日報. 2012-04-06 [2012-05-24查閱] (xh-tw). "高苑科技大學謝國榮助理教授上月21、29日在《蘋果日報》「論壇」,兩次呼籲我國政府應同意林毅夫返台。國防部尊重謝助理教授對「林毅夫案」相關看 法,惟就法理而言,尚有若干誤解及引喻欠當。筆者自91年起參與本案之處理,了解其相關背景,謹說明本部處理立場與原則,以正社會視聽。"
  63. ^ 63.0 63.1 夏念慈. 星雲:優待陳水扁 赦免林毅夫. 中央社. 2012-05-14 [2012-05-16查閱] (正體中文).
  64. ^ 國防部:盼林毅夫坦然面對法律, 中央社, 2012-05-15
  65. ^ 洪哲政. 讓林毅夫返台 國防部首度歡迎論述. 聯合報. 2012-05-15 [2012-05-16查閱] (正體中文).
  66. ^ 監察院監察調查處「調查報告格式範本」說明資料 2001/9/4. 監察院. 2002-11-26 [2012-05-13查閱] (正體中文). "為國防部處理金門防衛司令部二八四師八五一旅步五營第二連連長林正誼涉嫌叛逃,違反法律規定與社會正義,且金門防衛司令部對於如何確認人員失蹤之程序未予週延律定等缺失,爰依法糾正由。"
  67. ^ 67.0 67.1 陳思穎. 林毅夫叛逃 監察院糾正 楊瓊瓔:盼國防部好好檢討!. NOWnews. 2009-07-24 [2012-05-13查閱] (正體中文).
  68. ^ 康仁俊. 林毅夫案/監委糾正國防部 王幸男:應全面檢討逃亡案. NOWnews. 2009-07-24 [2012-05-13查閱] (正體中文).
  69. ^ 兩會/陳雲英:我和林毅夫的回家夢 也許要等到一百歲. 今日新聞網. 2012-03-12 [2012-05-05查閱] (正體中文).
  70. ^ 70.0 70.1 王銘義、吳明傑. 林毅夫:若高華柱尷尬 返台可再等. 中國時報. 2012-04-18 [2012-05-02查閱] (正體中文).
  71. ^ 林思慧. 移民署:若國安會未反對 准林毅夫返台. 聯合報. 2012-04-18 [2012-05-03查閱] (正體中文).
  72. ^ 林修卉. 蔡煌瑯:林毅夫是正港台灣人 有權利回故鄉. 今日新聞網. 2012-03-26 [2012-05-01查閱] (正體中文).
  73. ^ 孫偉倫. 赦免林毅夫? 李桐豪:就算小孩做錯事 也要先認錯. 今日新聞網. 2012-05-15 [2012-05-18查閱] (正體中文).
  74. ^ 賴岳謙. 林毅夫的問題 正好解兩岸心結. 聯合報. 2012-04-19 [2012-05-01查閱] (正體中文).
  75. ^ 林楠森. 星雲法師籲寬待陳水扁及赦免林毅夫. BBC中文網. 2012-05-15 [2012-05-16查閱] (繁體中文).
  76. ^ 王銘義. 兩岸避談叛逃難題 不如攤開對話. 中國時報. 2012-04-18 [2012-05-02查閱] (正體中文).
  77. ^ 楊毅. 趙少康:扁應先謝罪 林毅夫早該回台. 中國時報. 2012-05-15 [2012-05-16查閱] (正體中文).

外部連結

Wikiquote-logo-zh.png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所有跟帖: 

中国经济走人歧途,有功。真王佐断臂之高人。 -大号蚂蚁- 给 大号蚂蚁 发送悄悄话 大号蚂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11/2012 postreply 07:33:3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