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上行中国 下流专业:专业决定职业 职业决定阶层

人有四种出身:地区出身、家庭出身、教育出身、职业出身。你能够通过奋斗改变的只有后两者,但你可以影响并且决定你孩子的前两者。专业是连接教育出身和职业出身的重要纽带,选择什么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从事什么职业,而从事什么职业也就意味着你会处在什么阶层。

2006 年,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推出了一本惊动全国的新书,在这本名为《下流社会:新社会阶级的出现》的书中,三浦展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下流社会”。当 然三浦展笔下所描述的“下流”,并不是中文词汇的习惯思维----指向道德品质,也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而是指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 愿、消费欲望等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三浦展这样解释,“在年轻一代人中间,职业生涯的‘终身雇佣制’早已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而烟消云散;他们走向个体化,离群独处,无论工作意愿或消费意欲都在急速下降之中。”所以,三浦展提出警告:一种与过去的朝上、往中流进发不同的“下流”社会性格正在蔓延。

根 据三浦展的研究,他将这个群体概括为四个特点。首先,热衷于上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达80%,宁愿宅在家里上网,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其次,男性无法从 自我主张的路中走出,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对社会不满;第三,只要就职成功就算胜利,其安全感和满足感也会大大加强;第四,即使是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也 基本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除此之外,三浦展还特别注意到,所学专业和这个群体也有明显的关系,语言、广告、艺术、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严重 偏低,占到整个下流社会群体的近四成。

什么是好专业?

无独有偶,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也面临相似的情况。

根据 研究机构麦可思2011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哲学、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美术、艺术设计 等十个专业被列为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本科专业,予以红牌或黄牌警告,并提醒考生慎重选择。所谓的红牌或黄牌警告是指,该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 薪资较低。与此同时,201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几个专业发布警告,并指出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60%,就有可 能面临专业彻底被摘牌的危险。

人人都想有份好职业,但好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好专业。可好专业是什么呢?

30年前,只要考上 大学,不管什么专业,都意味着鱼跃龙门从此端上了铁饭碗;20年前,只要选择一个与经济、市场或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可以抢占职业先机,从此占山为王;10 年前,只要你会写几行代码,或者创意够绝胆子够大,也都还能搭上互联网的末班车;而如今,文学、哲学、美学、数学等曾经叱咤一时的专业,都面临没有学生、 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的尴尬困境。

并非学生对这些专业不感兴趣,而是学习之后连生计都难以维持,谁还会冒死去学。假若你真有强大、坚定、献身的信念,可能面临的困境是:在这个专业上摸爬滚打18年才有资格和公务员喝咖啡。所以下流专业并非仅仅指就业低、待遇差,更指那些职业和阶层上升无门的专业。

人有四种出身,地区出身、家庭出身、教育出身、职业出身。你能够改变的只有后两者,但是你可以影响并且决定你孩子的前两者。

专业是连接教育出身和职业出生的重要纽带,选择什么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从事什么职业,而从事什么职业也就意味着你所处什么样的阶层。在当下中国,教育和职业依然是完成阶层跃升的最主要方式,所以考取一个怎样的大学,选择一个怎样的专业,直接关系到生活在哪一层。

除了教育和职业外,女人比男人多一个人生跳板,那就是婚姻。所以,观察一个女人愿意嫁给什么职业的男人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一个专业的前景和它的职业声望。

3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侣是手持一本萨特文集或雪莱诗册的哲学、文学男。他们心忧天下,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匡扶社稷的改革家;2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侣是 抛弃公职、勇敢下海,并且懂得市场经济的创业男;10年前,女性理想的伴侣是精通互联网技术、留过洋的海龟男;现如今,这些职业的男人统统都out了,真 正受欢迎的还是享受权力垄断福利的公务员。现今大学生,不管是学文学的还是学市场营销的,他们都在想如何才能考上公务员,这样看来,大学最应该开设的是讲 述为官之道的专业。

2009年中国社科院全国社会阶层调查课题组发布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除了“科学家”这一职业的声望等级稳位居榜首外,高级专 业技术人员包括如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职业有明显跌落趋势。而政府、党群组织干部等职业的声望则上升明显。在职业声望衡量指标中,被访者普遍认 为职业报酬和职业环境比社会贡献和专业复杂性更重要。

下流专业的三个成因

什么专业工资高?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受追捧?而什么专业又遭人摒弃?一部大学专业的生长与消亡史,就是一部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史。

专业的消亡,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就业至上主义、市场至上主义、国情至上主义。

当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时,大学生依然是天之骄子,学生们不管学什么专业,都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因为在国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政策之下,没有 人会有就业的焦虑。根据浙江大学哲学系1979级学生赵振江的回忆,“当时班级有27人,毕业分配时有5人到了浙江省社科所,3人留学任教,2人到中国社 科院哲学所,还有2人到浙江省省委党校,其中还有不少分别回到地方所在的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职。”

不过这种“铁饭碗”到了1996年前后就逐 渐消失了。因为在之后的第二年,中国针对高等教育有了全新的颠覆性的思维,在“扩大内需,刺激增长”的方针指引下,高等教育承担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为 重要的是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发展。这种思维也延续在学生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所以经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英语、企业管理、计算机等学科成为热门。

那一年,来自安徽农村的学生董小琳一脸稚气,兴高采烈地报完名后心里却并不舒服。交完1000元学费后,她有些后悔,如果三年前考取师范当一名老师的话,也许家里老父母不用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却愁白了头。更关键的问题是,接下来四年的生活费怎么办?工作又在哪里?

而 董小琳的焦虑仅仅是开始。从1998年起,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疯狂扩招阶段,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70万增长到2011年的675万,而在校大学生人数 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500万。大学不再是培养关心国家命运与社会发展的独立人才,而仅仅是就业员。就业至上主义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刚一入学就要考虑就业, 哪有时间培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或许连董小琳当时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潜意识里他们已经把上大学当作一项投资,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假如选择自己喜欢但就业率很低的专业,就意味着回报的高风险。而人的本性天然就会回避高风险。所以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不光是就业率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更小的风险。

对 于高校来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内在要求,所以他们也很热衷于开设热门的新专业。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数字 显示,1998年全国高校登记在册的本科专业数量是306个,但是到2010年再次统计时发现,光新增专业就达到了300个。这些专业九成以上集中在经 济、管理、建筑、工程等领域。而许多规模较小的高校为了吸引考生,采取先斩后奏,先招生后申请专业资格的方式招揽生源。这样一哄而上造成的局面是,到底全 国有多少个专业,估计连教育部也不清楚。

然而,经济运行是有周期性的,这样完全跟着市场走,导致有些专业刚开设几年就关闭了。电子商务、国 际贸易、企业管理等专业就面临此种困局。市场至上主义导致的结果是,大学专业设置完全跟着市场走,完全为市场服务,大学也不是引领人类智慧和承担社会责任 的机构,彻底沦为文凭加工厂。大学干了政府的活儿。

第三个原因是,在引进现代大学制度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中国国情,甚至许多专业的基本理论都被“中国特色”。例如,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曾说,媒 体有“守望环境”的社会职能,但是引进中国后该功能被中国特色为“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导致的结果是,新闻、法律、历史、公共 事业管理等专业被沦为权力的守望者,而非自由、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下流的大学与下流的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某高校讲演时曾做过一次小调查,问在场的大学生谁还敢对着自己的父母说,“爸妈,你们以后不用工作了,我养你们”。结果400多人的现场居然没有一个人敢举手。

于 建嵘是搞社会问题研究的学者。他还清楚地记得1979年,当自己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时,对母亲说的就是这句话。那个时候考上大学不仅意味着,于建嵘告别 了居无定所、到处漂泊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一家成为城里人。“工作转正之后他每月可以拿到54.5元,而大学生是可以预支工资的。我母亲高兴得不得了,她 说这是她一生中感到最荣耀的事情。”

改革开放的30年,本质上就是打破各种约束和垄断,给每一阶层的人在追求财富和身份上提供可能。而正是 这种对内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才形成今日的上行中国。不过当改革渐入深水区后,先富并没有心思来带动后富,上流阶层并没有形成上流的市民社会,而是变成了权 力阶层。他们不去革新技术、修建基础设施、从事福利事业、争当公共领袖、为平民争取权益,而仅仅是把“上流社会”习惯地穿在身上、顶在头上。

目前的中国就像爬楼比赛,先上楼的人撤掉了梯子,后来者发现即使再努力有些楼层你也是怕不上去的。现在的大学生即使工作了也多成为蚁族、房奴,蜗居、挣扎在城市边缘。身体和心理上并不能主动融入城市,担当现代市民。

2011 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有一个很有争议的男嘉宾,这位哈佛大学高材生问“当有500万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这些貌美的女大学生几乎都回答,买房、旅 行、帮父母买东西。这样的回答让他很挫败。他怀着沮丧和悲愤的心情说,“500万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当你拥有很多资源或者很强能力时,你会做什么。当 然不是存款,而是帮助更多的人。因为能力越大也就意味着责任越大。”

市场化、官僚化和平庸化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大学和大学生,更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石。“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人格品质。也必定会让中国社会在未来付出沉重的代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