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制度是半个世纪前制定的,现在国情不同了,也应该与时俱进

来源: justasked 2012-03-09 08:14: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0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2-03-09 08:55:3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203/7cbe4c98-161c-47db-8e3f-695a18df8d6f.shtml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104/9f8dace1-6c4d-4fa2-8c0b-e0e390037077.shtml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104/9e629652-ba98-4c7f-822e-4a9436376a3d.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外籍本人必须在抵达24小时之内持护照到指定的地点住或所属地派出所办理临时住宿登记,逾期每天罚款500元。

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顺应当时外交环境的需要实行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然而时过境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移民数量大增,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交往也日益频繁。单一闰籍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而双重国籍符合国家和海外华人的利益。在 对当今中国承认双重国籍的利弊进行分析与权衡后,不难发现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是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应然选择。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什么?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13亿人,太多了。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国民出国,学习,工作,打工,移民。世界是平的,国际化了,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最大的资源,从低,中,高层人才几个方面制定有关政策:
鼓励低端的人出国打工,解决就业压力;
协助中端的人出国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即充实自己,又造福社会;
吸引高端的人才回国,教学,创业,交流。。。促进中国的各行业的发展,进步,和国际接轨。

双重国籍不应该是为鼓励人回来,而是为鼓励人出去. 入外国籍, 为国家分流人口压力.如果一个人出国,他/她可能带出来一个配偶,父母,家人,在国外要孩子。。。解决国家人口压力。 


国人出国都是历尽千辛万苦,在外乡打拼,出来闯世界,已经很不容易了。国家就不要再制造人为的障碍,让大家为了亲情,乡情,两头奔命:拿绿卡又不能长期离开所在国,一旦入籍回国又有很多限制,比如入境30天之内必需到当地派出所办手续,否则后果很严重。我的一个韩国朋友因为没在24小时内报备,让派出所请去了,写了书面的什么东西,交罚款(按天),吓够呛。另一家朋友回国探亲,回来时到海关查出没销户口,全家不能走,他们还得回外地老家去销户口,一家机票作废,签证又过期了,大人孩子工作学习乱套了。
一位知名的美籍华人教授从美国回到中国讲课,等他到首都机场时才发觉自己的签证已经过期。即便他一再声明自己是"中国人",甚至找到大使馆给他证明,照样按规定不得入境。

还有归国人员的子女教育,家人安置很麻烦,各地管理混乱,有的地方是找人花钱给办,有的地方你有钱都不知道该给谁。为了子女又归海的也有。这么乱,国家也该好好反思一下。


所有跟帖: 

真的是不少海外华人的痛,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家何必不灵活些呢。 -yasas- 给 yasa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2:00

国家的思路有问题:这不应该是少数华人的难题,而是国策的问题,鼓励出国,移民2个亿才好。 -justasked- 给 justasked 发送悄悄话 justaske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4:51

看来至少要等到习总上任了。 -yasas- 给 yasa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34:55

双重国籍不应该是为鼓励人回来,而是为鼓励人出去. 入外国籍, 为国家分流人口压力。 -justasked- 给 justasked 发送悄悄话 justaske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9/2012 postreply 08:22: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