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中国两院遴选院士之年,有机会的科研人员都要前仆后继地冲一把,如同抢黄金一样。为什么院士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自然背后有当院士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但不限于(欢迎补充):
1. 院士行政权:中国目前流行“院而优则仕”,不知道这个是什么逻辑,目前有名一些的高校没个院士当校长或书记,好像就照别人矮了半分。但是这些从实验室出来的院士真的会做管理吗?当然不一定,很多院士之前没有从政经历,高校为了门面,火速升迁比比皆是。平时衣着随便生活简朴的科研人员,一朝院士加持,立刻衣着光鲜,众星捧月。
2. 院士评审权:每年评审费五万以下的,如果不是上面那种有行政权脱不开身的院士,便绝对是廉洁自律的院士。实际上很多院士每年都会在高额工资之外轻松拿到几十万的评审费,这也是科研人员对院士趋之若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名有利为何不求?这些评审权也带来同样重要的话语权。前些日子,基金委整风,处理一些打电话拉关系的。其实这些和院士比起来,都是小虾米,因为院士根本用不着这些。
3. 院士建山头:有了行政权和评审权的院士自然大部分时间都忙于非科研事务中,但是同时又能拿到很多科研项目,这自然要有徒弟和团队帮着做,做了也不能白做。所以看看院士团队,基本上是杰青优青各种小头衔排队。杰青优青本来是优中选优,至少要有多篇顶刊一作加持,但是对院士弟子就网开一面了。不说远的,就在北京一个高校,书记院士的女弟子评优青,水平比同时参评的其他人低一大块,照样当选不误。而且依靠长袖善舞,混得风声水起。这导致很多有志于中华之振兴的青年英才发现与其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不如投个山头,找个院士当靠山。这样,就再也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只需要发文章挂上院士当通讯作者就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中国的院士制度已成为中国科研进步最大的障碍,把中国的科研界搞得乌烟瘴气。成为院士的人本应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但是现在的院士更多的时间是讲讲话,握握手,合合影。只有去掉院士的行政权、评审权和话语权,才能还科研界的晴天。否则, 中国的类似Deepseek的高科技突破就永远只能出现在民营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