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欲海少慈悲。
莲心凡愿难参悟,
枉自佛前一炷施。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对曾经在海外奋斗过,或正在奋斗的人们而言最敏感的话题上来。国内外到底哪里更好?当然这个问题现成的答案,也是最圆滑的答案是:要看哪里更适合你。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人性来说,人是一种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当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满足对于男人而言,尤其对那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那些属于人的社会属性的政治抱负方面都是精英的一类人而言,无疑是一种人生缺憾,这就是理想的层面。大凡智商不低,情商健全的人都有满足政治抱负的潜意识,有向往拥有政治生命,社会地位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机遇。且不说忠孝两全,起码也是被社会承认度和认知感的考量。但这些对于海外华人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因渴望的东西无法满足,就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和无限惆怅,而他们又恰恰拥有参与社会变革和改造社会落后面貌的智慧和能力。其实前面谈到的说法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不错,国外有好山好水,但精神层面呢?有人用好寂寞一言以蔽之。但其根源在哪里呢?在几千年华人的传统思想中,功成名就就是我们世俗的思维习惯,深受中国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的海外华人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为自己的小家庭,为生存和生活奋斗外,谁有通过自己的奋斗,为一个国家作出贡献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呢?而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会除了为小家奋斗就没有为大家,即报国的抱负了吗?
其实大多数华人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甚至比国内的人更关心自己的祖国,他们的愿望很单纯,就是希望它一天比一天更好。都说海外华人最寂寞,寂寞的根源在哪里?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深度的融入、忠(祖国)孝(父母)不能两全和政治抱负无的放矢所带来的沮丧和困惑在发酵和腐蚀心灵的结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在教书育人方面干得风生水起。如认识到填鸭式教学的愚昧,就大刀阔斧地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改正它,并在全国推广和交流,使师生面貌焕然一新;看到教科书落后,就发动同仁主编了七本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和理念的教材,远离误人子弟的道路;看到机器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就组织大家把它们网络化,数字化,让学生们都能享受信息社会的红利,使之教学技术和水平上一大台阶;看到教研室人员素质差就用国外的先进理念改造他们,使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国外,每年生日时,我总会掰着手指数收获,总是寥寥无几。而现在,只要我愿意,每天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成绩。当然对于生活我也非常满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国外吃的东西太贫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国内真是丰富多彩,有人会说国内的东西有毒,但我父母都活了九十多,仍然健康。)每个周末,只要愿意我都可以参团出外旅游,而且花销无几。让我最满足的就是,丰衣足食的同时,我能为自己的祖国实实在在地尽点绵薄之力。这就是我说的为理想活着的原因所在。虽然我没做出什么惊天伟业,但目标明确,能脚踏实地的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情,心里就会很踏实,精神就不会空虚,更没有时间寂寞,感慨,和抱怨。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看到国内的穷人,但美国那些尚未解决身份问题的华人生活的如何呢?不也是苦兮兮的吗? 我只和自己比,和自己在国内国外的生活状况比。如果有人在国外生活的更好,我真心的祝福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海外的精英们,或做了医生的所谓高收入阶层人士,回国还不是欢天喜地,整天忙于国内朋友同学的吃请,有几次是自己掏腰包呢?又有几人会像国人那样花钱那么随意,待人那么真诚呢?这不是事实吗?
由于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信仰的缺失,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家族意识很强的民族。说中国人一点信仰没有,太过绝对,而单从他们最后笃定家族意识而言,又不过是一种最狭隘,最低级的个人信仰,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是中国的农业社会太过漫长的结果。从旧中国的世袭制,到现在的遗产归属问题上便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家族意识有多么的深重。
但说中国人不爱国也不对,在不涉及小家利益的前提下,在面对民族矛盾时还是能够旗帜鲜明地选边站的。这是民族性,根深蒂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