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安娜,最近,很多人感觉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离开中国。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到中国公干和旅游的外国人只有不到1300万,较上年同期减少5%。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面对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昨天的中国。

1、雾霾之痒
2012年春天爆发雾霾以后,有一波外国人离开的小高峰。当时,有很多人有过立即打包行李登机逃离中国的念头。
到中国工作的危险性被空前提高,为了让外国雇员继续留在中国,美国驻华大使馆甚至为美国员工家里订购了数千台空气净化器。

2、外企大裁员
自2011年起,通信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歌美飒,软件和设备服务公司微软、IBM、思科,以及强生、联合利华都先后加入到了裁员大军的行列。
每一次裁员,都会涉及到外籍员工。而在几年前,这些跨国公司的裁员名单上,大多不包括中国区,那时中国区的关键词是扩张。但如今,在华外企利润也在下降。

3、外国人报酬减少
曾经,外国人到中国的报酬高得离谱:双倍工资,住房、交通以及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津贴高达20万美元……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再愿意支付这样的代价。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现在,许多外国人在中国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块。

4、竞争加剧
中国已经今非昔比,语言也不再是外籍员工的优势。北上广等城市的工作竞争非常激烈,随着中国受教育人口和归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多,外国人在中国获得好的岗位和晋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在外企内部,让一个老外花心思成为一个“中国通”,他也不能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市场。
欧分析陈恒,在外企刚进入中国时,外籍员工在其中国公司总人数中的占比一般会超过10%。例如,在1995年东太古可口可乐成立时,外籍员工比率为10%,当时爱立信中国外籍员工比率为12%,现在都已经降低到了1%以下。

5、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盲目崇拜减少
曾经,看到一名外国人就觉得高大上,而现在,中国人的这种感情显然越来越淡化。在跟外国人近距离打交道这么久之后,中国人越来越客观地认识到对方和自我。外国人在中国,目前仍有很多优惠措施,但已经不能够再如以前那些随心所欲做“特等阶层”了,工作也不如之前那样随处都是。
外国人“待遇”的变化,从官方媒体对外企的表现也可见一斑。

6、不能本土化
一些外企和外国人发现,如果要长期待在中国,他们最好选择本土化。外企中那些不愿被“本土化”的员工一般最终也会选择收拾东西回家。
为了强化自己的本土化,东风日产甚至在大连建零日本人工厂。

7、中国经济放缓
中国经济整体放缓,也影响着一批外国人对在中国发展的判断。但无论如何,这一点是影响外国人来去中国的趋势性因素。
很多外国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来适应这个“慢速增长”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