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雾霾中上海百岁老人1326名 已达长寿地区标准 (图)

在雾霾中上海百岁老人1326名 已达长寿地区标准 (图)

2013年10月11日07:31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谈燕)“2013年上海市十大寿星”评选昨天揭晓,沪上第一寿星114岁的李素清老太、最高龄男寿星111岁的秦茂堂继续 “领衔”。市老龄办同时公布最新动态统计,截至8月底,上海百岁老人数已达1326位,比去年底的1251人增加了75人。

  据介绍,上海至今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老龄化程度最高(25.7%,2012年)、预期寿命最高(82.41岁,2012年)等纪录。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7位。去年,每10万沪籍人口中拥有百岁老人8.8人(比上年增加0.7人)。因此,上海已达长寿地区标准。

 

  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 (22.3人)、徐汇区(15.4人)和黄浦区(12.5人)。超过全市平均数的还有崇明县(10.8人)、虹口区(10.4人)、浦东新区(8.8人),共计6个区县。


上海百岁老人一年增加75位

                            早报记者 陶宁宁   发表于2013-10-11 08:38

114岁的女寿星李素清去年曾患肺炎,如今已完全康复,神采奕奕。

■ 114岁老太第6次当选第一寿星

■ 户籍百岁老人1326位已达长寿地区标准

 

103岁的张炳咸(右)和100岁的朱林宝如今住在虹口的石库门老房里。

 

100岁的徐云祥(左)与102岁的赵大妹,两人的爱情“马拉松”跑过了90年。

 

  114岁的李素清第六次当选上海第一寿星,紧随其后的也是最高龄男寿星——111岁的秦茂堂。昨天,2013年上海市十大寿星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出炉,百岁老人家庭分别分享了各自的长寿秘籍,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乐观心态是寿星共同的长寿法宝。

 

百岁老人又多了75人

  上海的百岁老人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2012年底,全市户籍百岁老人共1251位,每10万人拥有百岁老人8.8人。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户籍百岁老人共计1326位,同比增加75人。

  统计显示,上海自1979年便进入了老龄化,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至2012年,上海户籍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82.41岁。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位,上海已超过标准。

  不过,根据此次评选活动发布的百岁老人排行榜,十大女寿星的年龄普遍高于十大男寿星。114岁高龄的李素清连续6年站上十大女寿星榜首,她也是目前沪上唯一跨越3个世纪的老人。

  102岁的孟子臣获得“十佳百岁风采寿星”称号,他也是唯一亲自前去领奖的寿星,他还笑眯眯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账本。原来,孟子臣曾在银行做过学徒,后来在湖州丝行当会计,一辈子和数字打交道,老人每天都会把家里买菜的花销一笔一笔记在家庭开支账册上,哪怕几角钱也不会落下。他的女儿告诉记者,正是记账让老人一直有用脑和动手的机会。

 

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大

  在获奖百岁老人家庭公布的长寿秘籍中,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当的锻炼和乐观的心态成为了寿星们共同的长寿法宝。与此同时,大部分百岁老人都有晚辈悉心照顾。

  不过,市老年学学会的评委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百岁老人的子女也已七八十岁高龄,第二代照顾百岁父母已然有些力不从心。由于上海高龄老人以及百岁寿星的数量逐年增多,市老年学会的专家预测,今后由第三代照顾高龄老人的现象将逐渐增加。

  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称,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上海,,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培养专业护理人员迫在眉睫。

 

◎ 寿星榜单

  ● 十大女寿星:李素清(114岁)、王兰英(109岁)、朱晓华(109岁)、李绮华(109岁)、郭连生(109岁)、李文英(108岁)、姚川娥(108岁)、唐大妹(108岁)、孙凤英(108岁)、吴淑和(108岁)。

  ● 十大男寿星:秦茂堂(111岁)、王绍双(108岁)、周保根(107岁)、叶植芝(107岁)、孙澍文(105岁)、沈仕义(105岁)、李名球(105岁);吴祖刚(105岁);江青富(105岁)、汪一鹤(105岁)。

  ● 上海百岁夫妻:张木成(104岁)、徐东英(105岁)夫妇;徐云祥(100岁)、赵大妹(102岁)夫妇;张炳咸(103岁)、朱林宝(100岁)夫妇。

  百岁夫妻90年相处心得:重在相互扶持

  上海今年新增两对百岁夫妻。其中,100岁的徐云祥与102岁的妻子赵大妹也同为上海浦东人,两人的爱情“马拉松”跑过了90年。

  原来,徐云祥7岁时,便由父母做主和赵大妹定了娃娃亲,10岁时便与大妹相识,21岁时结婚,二人育有8个子女。

  有趣的是,或许是夫妻二人相处的时间实在太长久了,两位老人十分相像,是正宗的“夫妻相”。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位老寿星认为,夫妻相处,不在甜言蜜语,而在于平时互相搀扶,真正做到长厮守、不分离。他们两人一方稍有不适,另一方便嘘寒问暖;一方食欲不振,另一方也会胃口大减。

  妻子赵大妹腿脚不便,丈夫徐云祥经常让她坐在轮椅上,亲自推她去散步。在两位老人居住的上海浦东新区福利院中,这一幕也成为了最感人的情景。

  103岁的张炳咸和100岁的朱林宝已经携手走过了80多年,而他们的“爱情”看似平淡,却已经深深渗入柴米油盐中。夫妻两人都出生于浦东乡下,于上世纪30年代结为夫妻,先后育有7个子女。虽然家庭不富裕,但两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朱林宝是家中的小女儿,因此对家务并不在行,两人成婚之后,张炳咸就发挥出了“上海好男人”的典型优势,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活。妻子怀孕之后,张炳咸更加卖力工作,还早起赶到集市买猪肝、鸡蛋,为妻子滋补。三年自然灾害时,城里粮食紧张,大米更是稀缺,朱林宝赶回乡下娘家,千方百计觅得些许大米,给病后的丈夫做饭。

  如今,两位老人住在虹口区的石库门房子中,由小儿子照料。张炳咸心情平和,喜欢打太极拳,朱林宝还会帮助家里做一些杂事。

 

男女寿星冠军的秘诀:喝牛奶、睡足觉

  李素清

  喜欢喝牛奶、玩奥特曼

  114岁的女寿星李素清去年曾患肺炎,如今已完全康复,神采奕奕。李素清现由女儿悉心照料,至今无“三高”和中风病史,她的视力也不错,有时还能看看报。她的家人说,老人至今还能背《百家姓》。

  李素清的食谱或许是长寿的原因之一:早上食用牛奶、鸡蛋、核桃粉;中午和晚上都是荤素搭配。值得一提的是,李素清一直保持着喝牛奶的习惯,几十年不变。家人说,她摔过好几回跤,却从未骨折,或许就和老人长期饮用牛奶有关。此外,李素清还喜欢喝绿茶。

  童心未泯是李素清高寿的另一大原因。她爱看少儿节目,也喜欢玩玩具,有时女儿半夜醒来,发现母亲还没睡着,专心致志地摆弄奥特曼。

 

  秦茂堂

  每天睡足12个小时

  秦茂堂今年111岁,是上海最高龄的男寿星,由于小区楼下有小河凉亭,还可以望见真如塔,去年老人还常常下楼走走。

  然而,今年1月,老人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颈骨折,至今卧床不能起身。

  秦茂堂的饮食以素食为主,早上吃豆奶、麦片、馒头之类;中午吃蔬菜或豆制品;晚上则爱吃一碗面疙瘩。

  在摔跤以前,秦茂堂有一张“作息时间表”:每天早上7:30起床,晚上7:30睡觉,睡足12个小时;早饭后到小区散步;午餐后午睡,然后看电视、玩麻将或者读点书。



在2006年上海1年新增200位百岁老人

时间:2006年10月17日00:43

来源:上海《青年报》

  上海一年增200位百岁老人

  申城将成为长寿之乡 专家著书破解人瑞长寿迷信说

  本报讯 (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徐媚 徐融)本市的百岁老人数量将从去年的600名增加到了今年的800多名,而且还有一大把99岁的准百岁老人作为后备人选。






 

    董凤郎,女,1910年5月21日出生,横沙乡永发村每天闲庭信步,心平气和;一日三餐有律,生活健康 

   

  蔡贰郎,女,1909年12月28日出生,长兴乡丰康路子女孝顺,家境好;身体硬朗,精神好;生活有律,心境好 

  李雅德,女,1911年12月27日出生,港沿镇骏马村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宽厚待人豁达大度 

 

  吴玉琴,女,1909年3月8日出生,横沙乡新永村耳聪目明,心境平和;饮食有度,生活自理 

 

 

  施爱芬,女,1910年3月25日出生,横沙乡永发村淡定从容,与世无争;家庭和睦与人为善  

 

  

  陈志明,女,1909年1月7日出生,城桥镇聚训村于心无欲,乐为施善;与世无争,知足常乐

 

  张春先,女,1910年2月18日出生,新村乡新乐村起居有常,生活完全自理;饮食有节,喜食素爱喝酒 

  蔡文英,女,1908年10月17日出生,港西镇北闸村性格开朗,为人随和;情绪乐观,笑口常开;好聊天,常喝酒

    李秀珍,女,1910年11月28日出生,堡镇堡港村性格外向,情绪乐观;勤劳能干,生活自理;生活充实,唱歌打牌 

  徐洪章,男,1906年8月4日出生,横沙乡公平村热情好客,爱运动 ……详细

http://zt.jfdaily.com/xwzt/life/2011/sztg_69891/


上海是否已进入长寿之乡,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昨天市老年学学会召开的《百岁老人话健康》新书发布会上向市民解密长寿之道。

  百岁老人一年增200位

  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每百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0位,上海目前的这个数据为40个人,但事实上,上海市的人瑞这几年增长很快,到2005年底,百岁老人已达600位,今年专家预测的百岁老人数可能是800名,照这样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会成为长寿之乡。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介绍说,百岁老人是一个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的标志之一,现在,上海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0多岁,已十分逼近日本的81岁,甚至可以说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以上海崇明岛为例,崇明现在的百岁老人算得上上海的数一数二,这其中还不包括储备量相当大的虚岁为100岁的99的老人。”

  健康生活方式可活百岁

  华东医院原院长、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王传馥称,百岁老人的“诞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集合体。其中,基因占了15%、社会和生活条件占了10%、医疗条件改善占了8%、气候条件和节气占了7%,但这些加起来只占了40%,还有60%是要靠自身保养,老人长寿需要让自己过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家庭和睦等。

  记者发现,尽管《百岁老人话健康》所调查的50位上海人瑞的长寿、养生经验各不相同,而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心胸开朗、品行善良,热爱劳动,“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等。

  昨天,记者进入静安区百岁老人曾乐君的家里,一探曾老太的长寿之道,见到记者,曾老太显得十分热情。曾老太的儿子说,“妈妈常教育我们凡事都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多年来,曾老太一直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执意要揽下一些家务活,直到80岁她都坚持上街买菜。三个月前刚动了左腿手术的曾老太现在已能自由地做伸缩动作,医生也感叹曾老太恢复地如此良好。曾老太家采取的是分食制,曾老太的儿子说:“老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只是现在年纪大了,吃一些容易消化的东西。”

  “常带三分饥,常带三分寒。”这是曾老太经常教育子女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在曾老太的70多名家庭成员中都没有。曾老太和她的儿子住在一起,她的媳妇经常陪老人做些运动。在老人的家里还放着很多的报刊和书籍。曾老太的媳妇告诉记者婆婆很“健”,到现在依然能够背出《三字经》、《百家姓》和不少唐诗,思维灵活,就连算术题和一些时事政治都难不倒她。

  另一位103岁的刘林月老人虽无文化不识字,但是2005年前还一直思路清晰,能安排好家里的很多事情,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收到很多礼物后还都会分给小辈,子孙众多的情况下谁喜欢吃什么她都能记得很准确;更可贵的是她在自己身体感到严重不适,脸色惨白的情况下还能神色镇定地叫身边的人去打电话,叫他们不要慌张害怕。

  刘月林老人从不发脾气,跟家里的保姆关系都很好,以前的保姆还会常回来看望她。他的生活习惯很有规律,特别讲究个人卫生,原来还有体力的情况下一天要洗五次脸;平时身姿力求端正,不喜欢坐沙发。老人虽长寿但是却不是像人们想象的是素食主义者,反而她爱吃肉,吃鸡翅膀,但血指标检查的结果出来却比一些子女还好。

  长寿特征被“重新定义”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生活有规律再加上经常劳动。这就是不少百岁老人一致的长寿秘诀。而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白发变黑等一些长期存在于人们概念中的长寿特征被“重新定义”。

  双耳垂肩之因是脂肪多

  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真的是福寿之相吗?根据专家对正常体表分析,年轻人身高与指距长度应该相仿,到了老年以后身高明显缩短,指距相对减缩较少,所以两上肢下垂时出现了双手过膝之态。双手过膝主要是进入老年期以后骨质疏松引起脊柱改变,造成身高与指距改变,这是人类生理变化中老化现象,并非是福和寿的象征,即使进行骨质疏松防治可能会延缓双手过膝出现。至于耳朵长度,耳垂,人中都随年龄增加,这与体内脂肪沉积有关,这是年龄增高的后果,并非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是天赋长寿形象。

  白发变黑并非还老返童

  头发的颜色变化是受色素的影响,其色素主要是酪氨酸-黑色素组成,如果这种色素多时,毛发成黑色,缺少时则灰白色,完全缺少则显白色。上海老年医学研究所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观察了108名长寿老人头发中10种元素变化,结果认为相对黑发多者,锶和钙明显高于相对白发多者。祖国医学认为“发为血之本”、“肾元华在发”、白发与肾亏、血虚有关,可以多吃含钙量丰富和蛋白质较多食品,如黑芝麻、胡桃、黑豆等。专家们表示,白发中长出黑发表示人体机能尚比较良好,至于局部黑发并不表示身体内其他各部分脏器都在“返童”。

  无疾而终高龄老人不多

  长期以来人们对那些年愈古稀的老年人平日里身体健康,偶尔患病,或者从不诊病,一旦患病极少赴医院检查身体和诊治疾病。通常这些老年人的病程较短,主诉不能清晰说明,因此被认为症状较少,痛苦亦轻,往往非常安详地死亡,因此就被称为“无疾而终”、“安享天年”、“寿终正寝”。在随访百岁老人过程中,医生们发现,百岁老人极少是无疾而终。




  追求长寿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愿望。秦始皇曾派徐福入海求取仙丹,古埃及法老也曾希望通过木乃伊实现肉身不灭。数千年以来,生命终究未能不朽,但对长寿的追求本身却始终延续。到2010年,上海百岁老人口已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七点一,达到国际共识的十万分之七的长寿地区的基本标准。人们关注人瑞们养生经验的同时总在思考:如何去实现既长寿又健康的目标?不老的爱情可有秘方?  

一、上海百岁寿星的长寿解读

 

  不老已成为一个神话,但人们依然相信:长寿有道

  上海跨入长寿地区行列——2011年上海市十大寿星揭晓,112岁的李素清老人荣获“上海最高龄寿星”、“十大女寿星”两项桂冠。上海百岁夫妻也从去年的1对增至3对。

  国际上评定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位。2010年末上海百岁老人共计997人,比上年增加94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7.1人。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最多的三个区依次是静安区15.4人、徐汇区12.1人和原卢湾区11.5人……详细

  上海最长寿男寿星109岁,活得很绅士

  一身藏青色西装西裤,头戴一顶鸭舌帽,架着一副银丝边眼镜,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满脸笑容的“老绅士”,就是上海最长寿的男寿星、位列上海最长寿老人第二名的人瑞——秦茂堂。爱聊天、爱锻炼、爱喝汤、爱整洁……详细

  上海第一寿星爱喝牛奶爱洗澡

  112岁的李素清可以算是 “上海第一老人”,她是沪上唯一一位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岁寿星。面色红润、声音洪亮,除了背略驼,李素清老人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老寿星的生活作息十分规律,每天早上7时起床,晚上21时睡觉,基本每天都要洗澡……详细

  老寿星长寿秘籍 开朗独立午睡慢走

  上海专家首次对上海地区17位上海最长寿的男女寿星进行生活状况调查。原来,男女寿星有共同长寿秘诀:大多数人开朗外向;有午睡1小时的习惯;每天坚持慢走10分钟;坚持自己照顾自己。 被调查者中,7成老人晚上睡觉超过7小时,中午还要保证1个小时睡眠。因为睡眠可以增强免疫力……详细 

 相关:1、2011版上海“十大寿星”揭晓

2、百岁寿星伉俪征文”揭晓获奖名单
 

 

二、寿星伉俪 恩爱宝典

 

  伉俪执手同行,爱情可以长寿

  

沈祥康100岁 周根英81岁

  这对寿星伉俪至今坚持着“二人世界”,无需儿女陪伴,一切自理。老两口想得穿:“逢年过节聚一聚,我们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到外面去吃个饭,平时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  沈老伯有个大家庭,四代同堂,子孙绕膝,最大的重外孙女今年11岁,最小的也已2岁零8个月了,家庭成员全部到齐有16人 ……详细

  双百寿星沈光远、黄松雪

  自1932年2月结成伉俪以来,沈光远和黄松雪二老已相伴整整79年。他们也是上海仅有的三对“双百”夫妻之一。这对夫妇还是小学同学,他们两人相识、相知到共同生活,已超过了90年了,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沈老伯年轻时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锻炼,练成了一身好体魄,退休后仍坚持健身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盛况转播。他不喝酒,不抽烟,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写字不戴眼镜……详细

  ◆ 徐洪章100岁 倪加琴99岁

  只羡鸳鸯不羡仙,说的也许就是百岁老人徐洪章夫妇的幸福生活。这对恩爱的老夫妻住在横沙乡公平村,老头徐洪章今年105岁高龄,却依然红光满面、耳聪目明;老伴倪加琴今年99岁,也是腿脚灵便、思路清晰。在横沙乡,老夫妻俩是“名人”,出名的原因不仅是他俩长寿,而且恩爱。 “白天不分路,夜里不分头”

    ◆  缪振鹏101岁、冯毓梅99岁

  伉俪情深八十载,百年携手以为求

  缪振鹏现年101岁,冯毓梅也快步入百岁。这对恩爱夫妻都是教师,一生教书育人,淡薄名利,经历了风风雨雨。抗战期间,二老一个在四川,一个在福建,一个在外讨生活,一个在家乡抚养儿女,分离近十年。虽天各一方,却不弃不离,感情始终如一。经历这段分离后,二人携手相扶,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世事多变,夫唱妇随,再也没有分开过……详细

  百岁夫妻一周生活记录

  102岁的张木成和103岁的徐东英是上海婚龄最长的一对夫妻。携手度过了八十一个春秋,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也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长寿秘诀。我们走进这对百岁夫妻的生活,利用一周的时间记录他们生活的点滴,并从中寻到了他们延年益寿的要诀:夫妻俩作息极有规律,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详细

 点评 保健处方:牵手牵到100岁
    白宫保健医生给前总统布什开过的一张保健处方,有一条是:节假日全家旅游时,夫妻尽量手牵手。 老年夫妻牵手,是一种健康新理念,值得提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肌肤相亲、互相搀扶,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可以拉近夫妻心灵之间的距离,产生明显的心理和生理效应。老年夫妻心灵上的“手牵手”是最佳的健康保险,更是实现健康长寿的保障……详细  

 

三、走近崇明岛百岁老人

 

  冻冻更有益?取贱名好养?少喝水才健康?

  崇明岛36位百岁老人的健康秘诀

  饮食篇——性别和家族基因人们无法选择,但后天因素依然对长寿有重要作用。

  在衣食住行等生活要素中,饮食一般被认为最能对健康产生影响。那么,百岁寿星们都吃什么呢?大多数对寿星生活进行“揭秘”的文章都把目光投向老人现在的饮食习惯,似乎默认是晚年的菜单决定了长寿,但我们却更想了解他们年轻时的食谱。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结论:至少对崇明的百岁老人来说,吃,他们过去从不讲究,也没有可能讲究……详细

  性格篇——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主要说的就是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百岁老人们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他们是不是比常人更加淡定?我们的结论是:未必……详细

  百岁寿星的健康玄思

  冻冻更有益?取贱名好养?“地气”是啥气?少喝水才健康?

  在采访36位百岁老人后,我们发现,除了一些人们普遍知晓的长寿之道外,老人们的生活还遵从了一些暂时未能用科学解释的特性,其中的部分内容甚至与现在惯有的养生常识相悖。它们与长寿的关系究竟是纯属偶然,抑或有某种必然,我们无法确定。比如;人们常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内的水分对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可是为什么不爱喝水的老人同样长寿?……

 

编后语

 

   今年崇明已经有50多位99岁的“虚百”(虚岁为100岁)老人,从全市来看明年沪上单百夫妻数量将继续飙升。据悉市老年学学会明年将再次向全市征集寿星伉俪的“爱情宝典”,将这一具有积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活动延续下去,挖掘出上海更多的百岁伉俪,探寻到更多寿星们的“爱情秘方”。


视频

http://domestic.kankanews.com/c/2013-05-02/0012855910.shtml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