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士偷窃美国机密成国家科学一等奖 (1)

中国的超导国家科学大奖是学术欺诈?

作者:赵平波

当今,要问这世界上哪个民族的人最想得诺贝尔奖,那无疑是中国人。每逢金秋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日子,中国人的“诺贝尔奖焦虑症”就要发作一次:看看科学网在去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金颁奖日所发表的奇文: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几个瞬间: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214.html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小组所做的“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
研究”,已经被媒体炒成了是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几个瞬间之一了。这项20 多年前做出的高温超导研究工作,这些年来,不断地被中国媒体热炒放大,而且越炒越热。当年(1987年)伯诺兹和缪勒就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几乎无人认为,中国人在当中的贡献大到了足以分享这份诺贝尔奖的地步,怎么20多年以后的今天,才开始抱怨“评奖中某些西方科学家可能存在对中国内地科研实力的低估和偏见有关”呢?显然,问题不在于这项20多年前作出的成果,其价值有多高,而是在于,这之后又过去20多年了,中国的科技界,还是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果啊!所以,只好 “冷饭热炒”:犹如一位曾经火过一时的、但已经过了气的演员,只能频频地向旁人展示当年自己的剧照来聊以自慰。中国的科技界,真的是十分可怜又可悲。

然而,本文要进而揭露的是,鉴于笔者不久前才看到了前中国科大校长管惟炎的口述回忆所报料的证据,本人忽然茅塞顿开: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这一当年荣获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研究成果,还真有可能像物理学界私下传闻的那样,这是一场学术欺诈……

为此,笔者将自己的分析写成了此篇长文,敬请广大网友分析判断。本文的第一部分将原文照登当年赵忠贤小组获奖的文字介绍;第二部分将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赵忠贤小组研究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总结了业界的一些看法,物理学界一直在对对赵忠贤小组工作是否为“独立”完成表示怀疑;第四、五部分本文则着重分析了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第二获奖人杨国桢,其人之研究硕果累累、但四次申报院士却败北之谜;本文最后一部分则阐述了管惟炎的口述的一个关键的说法,可以将以上谜底全部揭开,从而更加支持了人们以往的猜测:被当今媒体炒到了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这项国家一等科学大奖,更有可能是一场学术欺诈。鉴于这场可能的学术欺诈除了涉及当事人以外,管惟炎的说法还道出了两位局外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先生和副院长胡启恒女士,所以,本文最后呼吁,希望周光召先生和胡启恒女士能够有勇气挺身而出,道出20多年前这一谜案的真相。

一 原文照搬:赵忠贤小组获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文字介绍

鉴于本文的读者可能并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经历,所以本文先要对高温超导的这项荣获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工作,先做一些通俗的点评,让读者了解这项学术成果的价值。为此,笔者将先把这项研究成果申报获奖的简介,原封不动地抄录如下(对此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略去不读,跳过本节去直接去看下一节的点评):

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

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该项研究在探索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对超导性的科学理解提供新的依据,并为超导技术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及与国内、外的综合比较如下:

1. 1986年9月瑞士伯诺兹和缪勒关于Ba-La-Cu-O系统中可能存在转变温试为35K的超导相文章发表,同年10月测出抗磁效应,证实这种氧化物系统的超导性,不久日本田中等人重复了他们的结果,同时又得到Sr-La-Cu-O超导体,赵忠贤等在1986年9月开始研究,12月制出了起始转变温度为 48.6K和46.3K的Sr-La-Cu-O和Ba-La-Cu-O超导体,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做出这两种超导材料。Sr-La-Cu-O起始转变温度48.6K是当时世界最高记录,在这类氧化物中还发现70K超导迹象,这一结果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

2. 1987年2月初美国吴茂昆和朱经武等人发现90K附近超导氧化物,但未公布任何科学信息,赵忠贤等在1987年2月19日独立制出Y-Ba-Cu-O液氮温区超导体,抗磁出现温度93K,并于2月24日向全世界首先公布元素成份,这一发现已为世界各国承认。接着与国外同时独立地用多种稀土元素替代获得十几种液氮温区超导体,最早的一批结果在1987年3月27日发表。

3. 在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发现后,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获得了一
批重要的研究结果。在世界上最早用持续电流方法确定YBaCuO超导态电阻率上限 2×10-8Ω•cm,世界上首先确定(123)相YBaCuO在实验误差±0.2K范围内无铜的同位素效应。与国外同时用Hall 效应确定YBaCuO 超导体载流子为空穴型;用点接触隧道证明YBaCuO超导体存在能隙。确定了通常工艺制备的YBaCuO晶粒超导性存在壳层构;烧结材料存在合作弱连行为;证明在微波中YBaCuO的约瑟夫结感应台阶高度服从贝塞尔函数,与通常超导体相同;与国外同时确定YBaCuO超导相的结构为正交(123)结构;用半满哈伯特模型得出在某些参数范围反铁磁——超导共存能量有利。这些结果均属国际先进水平。

二 点评赵忠贤小组的工作价值

以上申报获奖简介中的第1、2、3段文字,实际上,其阐述的内容分别对应着一流、二流、三流的研究工作。

上节的第1段文字表明,赵忠贤小组紧跟了世界一流的工作,重复做出了世
界一流工作的结果。所谓世界一流的工作是指开创性的工作,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做过的最新发现: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1986年9月,瑞士伯诺兹和缪勒关于Ba-La-Cu-O系统中可能存在转变温试为35K的超导相文章发表”。历史上从来还没有想到在铜(Cu)氧(O)化合物中去寻找超导,这两位在瑞士工作的科学家的发现从此改变了人们寻找超导材料的方向,这一工作荣获诺贝尔奖,当然是无愧的。接下来的文字描述是,日本人随后证实了这一发现,然后又发现,把Ba改成Sr,Sr-La-Cu-O也存在超导。而中国的赵忠贤小组的工作,就是重复证实了Ba-La-Cu-O和Sr-La-Cu-O都有超导。同时赵忠贤小组的工作表明,他们在Sr-La-Cu-O中测到的超导转变温度还一度领先了世界。显然,这第一段文字的描述,只是说明中国小组紧跟了世界潮流,做的是重复国外已有的发现,仅凭这第一点,当然不足以让该小组的工作获得中国国家大奖和国际声誉。

第二段和第三段文字则表明赵忠贤小组接下来所作的二流和三流的工作。

为此,笔者要在此先把话题扯远一点,先解释一下对二流、三流的研究工作,是如何界定的。前面所说,国际上最先做出来的开创研究就是一流的工作,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再紧跟一流,把这个最新结果重复出来,这是很正常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二流研究工作,就是在一流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例如,前面提到Ba-La- Cu-O有超导,把Ba换成Sr也有超导,那肯定还可以继续换元素,以期获得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料,这样的工作就是二流工作。二流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头脑,是个人就可以想得到,并且其价值可能还很大,以上高温超导就是如此,液氮比液氦便宜了100倍,若能在液氮温区发现高温超导材料,当然意义非凡。但是,做二流的工作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文章不一定好发表:能做出来了,可能就会是个突破,但做不出来,也就根本出不了文章。就拿前面的换元素的例子来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就通常是不愿意去做的:换个元素试一下,可能几个月过去了,没结果;再换个元素试一下,又得花几个月的时间……若老是没结果,这就要发慌了,时间搭进去了,研究经费也花了,但论文出不来的。因为XXXX材料有超导才是可发表的论文,XXXX材料没有超导,这是个命题,但不能作为论文发表……

那么,三流的工作又是什么含义呢?所谓三流工作,就是好出文章的工作。无论你做出来的结果如何,文章都容易发表,这就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但人人都在做的三流研究工作。例如,测一测这个样品结构——只要作测量,总是会有结果的,这样的工作总是能成文章的;再例如,测试一下样品的各种物理特性、加温加压再测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总有一系列数据出来,可以写成论文;或者,把这个样品掺杂质,不管掺杂质以后,其效应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也都是能出文章的:效果变坏了,整出的文章标题就是:掺杂质对XX材料XX特性的影响,然后分析其物理机制12345。如果XX特性还变好了,那就是瞎猫撞死耗:国际领先了!XX研究所XX小组通过XX方法发现XX材料的XX特性提高了1%!不仅能出文章,还能去申报获奖。当然,这样的中国特色的科研奖,距离诺贝尔奖,可能有10万8千里之遥。

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有两句嘹亮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在今天中国的科研部门要改成:论文就是金钱(每个研究部门申请课题经费或奖项的敲门砖),论文也是生命(中国没有终生教授制度,连续几年若出不了文章,此人的科研生命就完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研究机构里做出的工作,三流居多的原因。

现在,就可以把话题再转回到对赵忠贤小组当年高温超导工作评价上来了:其获奖工作简介的第2段文字是一项二流的工作(独立制出了Y-Ba-Cu-O液氮温区超导体),第3段说明的是各种测量的结果,当然是三流的工作,没有评价的意义了。所以,这一获奖工作简介的第2段文字是核心,它表明赵忠贤小组独立做出了一项世界发现,这体现在以下两点表述:

第一,首创制出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是美国吴茂昆和朱经武等人于1987年2月初完成的,但他们至少在2月24日还没有向世界公布其成份是Y-Ba-Cu-O;

第二,赵忠贤小组虽不是首创,但也是独立地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证据是他们于2月24日首次向世界公布了新超导材料的成分为Y-Ba-Cu-O。

这当中,核心就在于 “独立”二字。如果不是“独立”完成的,那就是紧
跟世界二流,重复了世界二流的工作,哪里还有任何获奖的可能性?顺便举两个有趣的例子:

当年(1987年),几乎中国所有的高校物理系或化学系随后都宣布,他们也制作出了Cu-O化合物的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但可惜的是,做出来的时候都已经太晚了,既不是首创、也不是独立做出的,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奖励了。笔者记得,当年湖南大学物理系的赵立华副教授做出了Y-Ba-Cu-O以后,获得了当年湖南省省长的接见,以后为副教授转正起了点作用,仅此而已。但这大概已经是“非首创、非独立,随后制作出”的最高奖励了;

1990年代末,笔者移民加拿大,同在一起上免费英文课的一位大陆移民说,他当年的中学化学老师是一个科学实验的“发烧友”,他在自家的土制电炉里,也烧出了Y- Ba-Cu-O超导体。当年,他把一桶液氮提到教室里演示给同学们看:接通电源超导了,这位“发烧友”老师得到的奖励,就是全班同学集体鼓掌:老师,您真行!

但赵忠贤先生为此得到了何等的荣誉?看看赵忠贤院士的简历所写的、全部为第一获奖人的奖项: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王丹萍科学奖;何粱何利科技进步奖……

以上一切奖项,均是建立在赵忠贤小组的“独立”完成为基础的。但这些年
来,人们一直怀疑的就是,赵忠贤小组可能不是独立做出来的,而是来自朱经武小组的泄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