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的最高警报,该拉响了
作者丨周到
编辑丨张博文
谷雨时节将近。即使在祖国北境的漠河,每日正午的气温也已经接近10度。然而对于中国车市来说,凛冽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的《车市扫描》显示,在当期内乘用车批发24.2万辆,同比下降39%,环比上周下降72%,较上月同期下降45%。4月1日-10日,乘用车零售24.6万辆,同比下降32%,环比上周下降67%,较上月同期下降39%。
也就是说,四月前 10 天比三月前 10 天,全国买车的消费者少了近16万辆车。
而在往年,3、4月份对于中国车市而言至关重要:车企将在3月份把库存车批发给经销商,以便在4月北京/上海车展中发布新车和基于老车型的改款换代产品。随后,经销商将在这期间把现车交付用户,以便做好准备迎接新款的订单。
然而随着疫情与防疫政策的频繁反复,中国汽车产业从上游的供应链到下游的终端零售,从三月下旬起开始进入困境。如果用一句时髦的词来描述,那就是被陆续按下“暂停键”,走入“慢生活”。
到店量持续滑坡,部分省市消费者已被“清零”
从汽车销售的整个流程上来看,进店是一位消费者最终成交买车的开端。为了吸引消费者到店,车企和经销商们往往采用包括线下快闪店、巡展,线上直播、短视频等营销方式获客。然而随着疫情形势与防控手段的影响,进店消费者的数量从三月底至今持续下滑。而在上海、吉林、深圳等先后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的省市,进店消费者比病毒先被“清零”了。
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告诉虎嗅,在他们与一线经销商以及销售经理调研时发现,全国各地经销商整体进店量暴跌。
“相比较Q4季度,如果当时平均每日进店消费者有15批,那么如今的消费者只有不到10批。”
他对虎嗅表示,车fans团队曾在3月17日做过一轮调研,发现到店量比上一个周期降低了40%,订单成交量降低了30%。然而在3月27日晚间上海宣布全员核酸,浦东浦西分批封控后,经销商的到店量呈现出持续下滑。
到4月12日孙少军和团队再次进行调研时发现,到店量和订单量再次下滑。其中大众和日产品牌经销商的进店量较上个周期下降了70%。“我们不能光看到封控的城市的汽车销售暂停情况。从3月27日开始,上海市周边地区的经销商门店到店量都开始下滑。”孙少军对虎嗅说道,“离灾区越近的地方,该地区用户越不会买车。”
孙少军对虎嗅分析称,目前受到影响的主要车型品牌是在10-20万元售价的“刚需”型汽车。这部分用户的平均月收入在1-2万元的范围内,以往是购车的主力军。然而这些人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且身背房贷。一旦收入预期受到影响,便会暂时遏制自己在汽车上的消费。如果实在需要买车,那么他们往往会选择售价10万元以下的车型。“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以来,汽车市场就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10万元以下,35万元以上的车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孙少军说道。
确实,这两部分市场里,前者充斥着刚需购车人群,后者则是有稳定收入的高净值人群。相比之下,他们的购车需求并没有受到疫情太多的影响。前者开始考虑售价更加低廉,使用和维保成本更低的纯电动汽车。而后者,也开始考虑性能更高的智能电动汽车。
根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在3月的零售量达到44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高达28.2%,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46%,豪华品牌渗透率为32%。
广大汽车企业也看到了用户需求,因此在这两块市场着重发力。2020年11月,A0级纯电动轿车欧拉好猫上市,到2021年全年带领欧拉品牌获得了13.5万辆的全年销量。接下来,欧拉还将推出朋克猫、芭蕾猫等新车。在今年3月,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依旧占据轿车销量榜首,比亚迪秦的销量也再次超越朗逸。与此同时,小鹏G9、理想L9和蔚来ES7也虎视眈眈,渴望从高端市场中再分一杯羹。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尴尬之处在于,用户虽然需求强烈,但一些车企的产能却一滴……哦不,一辆也没有了。
供应链部分停摆,新车产能走走停停
4月14日夜间,何小鹏“扇贝搬家——蚌(绷)不住了”。
实际上,小鹏汽车的“好兄弟”蔚来已经停产过了。在4月9日,蔚来宣布该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导致蔚来汽车生产暂停。“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受长春和河北疫情影响,3月中旬我们有些零部件就断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库存勉强支持。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苏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货,只能暂停生产。”蔚来董事长李斌对此回应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