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钟情德国车?
2016年1-10月德系乘用车在华销售369.87万辆,其中大众朗逸上半年销售248939辆,是中国市场上仅有的月均销量超四万辆的车型。
一位上了年纪的车友总结身边人买车:基本都是买大众,要品味的就换奥迪,追求阔气就是宝马。
为什么中国人大陆人偏爱德国车?
购车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购买第一辆车的时通常会向身边“老司机”请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要买日本车,车皮薄不经撞,德国车结实,空间大,实惠。”然后老司机们会根据你的预算给你推荐捷达、朗逸、A4、宝马5系等不同价位的德国车。
于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德国车质量好的概念,纵使没有接触过其它车,也会再向身边其他预备购车的朋友去推荐德国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主要是两点:历史原因和营销策略。
1984年,大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作为稀有的外资品牌,南北大众生产的轿车,成为当时中国汽车消费者当仁不让的选择。
几年时间,桑塔纳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明星车型。“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深入中国人的心中,拥有一辆大众车,也是当时消费者的梦想。
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扩散,这在当时匮乏的汽车市场打下深深地烙印。而奥迪自1988年打入中国市场并通过在长春建立的合资企业进行就地生产。由于外形美观但又不过分张扬,奥迪已成为中国官场最受欢迎轿车品牌。而当年这些车大部分流向政府军队等高大上的官员手上,让群众心生羡慕。
由于有了良好的历史舆论基础,再加上大家互相传说德国车重,车身厚就会安全系数高,且空间大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因此中国人就把德国车捧为神车了。
日系车等到了38年后的2002年,乘用车核心产品才大规模在中国生产。这个时间,比大众在华建立第一家整车合资工厂晚了17年,这就给日系车占领中国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
中日关系由于历史原因时常紧张起来,从2003年起,大众在华公关团队的犀利攻势:买日系不爱国,日系皮薄不安全,日系技术落后,日系车寿命短。让国人在购车时会有一定的心理影响,今年估计大家认为买韩国车也不爱国了。
如此因素更德国车在这几年在国内混的风生水起,2016年年初,德国经济还处于停滞状态,但中国市场很快带来了喜讯。奥迪、宝马、奔驰在中国纷纷创下销售最高纪录,而且对中国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德国商会也表示,目前大力推动德国出口的正是中国。
就是这样,在其他国家却卖不动,或者甚至不是在售车列表里面的选项里的大众速腾、朗逸、新桑塔纳新捷达,奥迪A4L、A6L和各种其他L,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