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花9萬美元造出飛機 成功從美國飛到加拿大
http://news.sina.com 2017年07月10日 23:49 鳳凰網
原標題:轟動美國華人圈!他花9萬美元在自家車庫造出一架飛機,成功從美國飛到加拿大
當很多人把“開飛機”當成一個不太可能實現的願望時,在美國工作的湖南人李湘宏,已在自家車庫造出了一架兩座飛機。今年7月2日,他開着這架飛機完成了從美國飛到加拿大的跨國飛行。
李湘宏和他自己造的飛機”RV-7”。
這架名叫“RV—7”的飛機,已成功飛行超過300小時,是他花了3年1個月的時間,投入9萬美元自己造出來的。現在,他准備造第二架四座飛機。李湘宏造飛機的事情,在當地華人圈引起了轟動。
飛行夢
開轟炸機的父親讓他感覺很“酷”
1971年李湘宏出生在湖南株洲331廠,從小就自認比別的孩子“酷”,因為他有位開轟炸機的父親。每隔一段時間,他跟母親可以到部隊駐地看望父親。
李湘宏回憶,父親當時開的是“轟—5”。他六七歲時常能在部隊駐地看到轟炸機夜航時起降的場面,機場地面的引導燈光不斷閃爍,伴隨着巨大的轟鳴聲,父親開着戰鬥機又起飛了。
他在微博中寫道:“滿天繁星中,遠遠看見一紅一綠的航行燈和有些刺眼的着陸燈,伴隨越來越清晰的發動機轟鳴聲,在刺耳的輪胎觸地聲后,戰機再次加速離去……震撼中,飛行的種子在我心中播撒了下來。”
高中畢業時,正好空軍航校招飛行員。他本來打算報考,但遭到家人極力反對,因為當時民航並不發達,再優秀的飛行員到了45歲也很難繼續飛行,轉業之后不好找工作。
”就算不能直接飛,也要學和航空相關的專業”,執着的他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力學系。北航讓李湘宏有了更多與飛機接觸的機會,他加入了“小飛機協會”,從“航模”開始接觸飛機。
李湘宏有位開轟炸機的父親,所以他從小就對飛行感興趣。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幸參加了一次北航飛行夏令營。在20名學員中,他成為可以單獨駕駛“蜜蜂”系列超輕型飛機的兩名學員之一。20分鐘飛行,至今讓他難忘,那是他“最接近飛行夢想”的時刻。
大學畢業后的1990年,李湘宏工作沒多久就赴美深造。最終,他在耶魯大學拿到了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后留美,在一家諮詢企業從事結構分析工作。
造飛機
從画飛機開始邊學習邊做
在美國工作年復一年,李湘宏再也沒有機會飛行。之后,父親帶着“2000小時無動作差錯”的成績光榮退役,轉業后在湖南工作直到退休。李湘宏覺得自己的“飛行夢”越來越黯淡。繁重的工作讓他很難再有時間去琢磨飛機。
2007年5月,他和家人度假時看到一架小飛機呼嘯而過,“內心再也抑制不住衝動”。他跟妻子说,自己一定要開飛機,於是當年就考取了飛行執照。
但買飛機價格不菲,即便是一架通用小飛機,也需要100多萬美金。拿了飛行執照也開不了飛機。
買不了,就自己造。美國有近百年的飛行文化積澱,民間有大量的飛行愛好者,也擁有全世界最完備的通用航空環境。李湘宏開始計劃自己買架構、圖紙、零件,准備動手造飛機。
檢修中的發動機。
升降舵。
尾翼。
前儀表盤。
給機身鑽孔打鉚釘的車床。
機身包裝。
與當年報考飛行員一樣,此舉同樣遭到家人反對。“連商用飛機都有很多出事的,自己造的飛機,敢上天嗎?”
這次他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籌劃自己造飛機。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基礎知識后,2011年4月他開始採購製造飛機的零部件。此時,他也到了波音公司做管理工作。
“造飛機要從画飛機開始”,這是李湘宏的總結。在他看來,飛機製造雖然遵循着科學原理,但同時也是高度藝術化的東西。“每一架飛機都是不一樣的,要自己設計機翼、螺旋槳的位置,這樣造出來的飛機才真正屬於自己”。
從計劃造飛機的那一刻開始,他的業餘時間基本被占滿,還把自家車庫改裝成了“造飛機工廠”。
李湘宏把車庫改裝成“飛機工廠”,這是他在鍛壓鑽孔。
組裝升降舵。
“造飛機,首要是安全問題。從每一張圖紙,到每一個鉚釘,都要按照標準來安裝。一旦某個零件出問題,可能就會空中起火,危及生命。”李湘宏對南都記者说。
在他看來,造飛機最主要分三大步驟,第一是確定架構(airframe),這個不算很難,因為市面上有很多公開的零件可以選擇;第二是安裝儀表盤和電子設備,這個也有公開零件可選配;最后就是安裝發動機、油路、燃油管道等零件裝配。
飛上天
第一次試飛不敢跟家人说
經過一千多個日夜,用了兩萬多個鉚釘,看了數百公斤的圖紙和材料,花了9萬美元,終於,李湘宏在車庫裏完成了飛機的最后一道組裝程序。
他還特意將部分機身、機翼涂成“中國紅”,尾號為“N168LW”。這架高顔值的小飛機,順利通過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適航檢查,拿到了適航證,獲得了“戶口”和飛上藍天的資格。
只是,第一次試飛仍讓李湘宏很緊張。“它不是玩具,一旦出事,很可能機毀人亡。”他说。
2014年5月27日,是李湘宏的大日子。這天下班后,他特意收拾了辦公桌,因為“很可能就回不來了”。試飛前,他跟另一位波音公司的同事約好,讓對方駕着另一架飛機跟在后面看“飛機是否漏油”。萬幸的是,第一次試飛相當成功。他駕着自己造的飛機,在3000米的高空中,飛行了45分鐘,一切順利。
李湘宏(右)駕着自己造的飛機和父親一起翱翔。
很快,飛機迎來了一位特殊乘客——有20年戰鬥機駕駛經驗的父親,在一次赴美探親時,登上了李湘宏的飛機。父親坐在他身后,不斷給他講解遇到緊急情況時如何應對。
一趟航行下來,這位老飛行員對飛機的評價相當高:“操縱性好,穩定性高”。
“第一次帶着父親飛上天,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心裏知道,能實現這個夢想,與父親的熏陶密不可分。”李湘宏说,今年7月2日,他駕駛着這架飛機,從美國西雅圖飛到加拿大,完成了第一次國際飛行。截至7月8日,他已駕駛這架飛機安全飛行超過了300小時。
7月2日,李湘宏駕機從美國飛到加拿大,完成了第一次跨國飛行。
目前,李湘宏已着手製造自己的第二架飛機(四座),他有一個更為遠大的目標:駕着自己造的飛機,從美國飛回中國。
“在中國,大部分人對飛行還有一種神秘感。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也會有自己豐富多彩的飛行文化。”李湘宏對南都記者说。
朋友眼中的他
“最難得的是那份堅持”
2016年10月,李湘宏從美國回到株洲,在當地飛行愛好者侯珉的陪同下,一起試駕了家鄉株洲生産的小飛機“阿若拉”。兩人是“網友”,都對小飛機有研究;李湘宏自己造飛機的過程,侯珉非常清楚。
在侯珉看來,造飛機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心中的那份堅持。“他造飛機前后經歷了3年1個月,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困難,但還是堅持完成了,這正是讓我佩服的地方。”侯珉说。
當與侯珉一起駕着國産飛機在株洲上空飛翔時,李湘宏航拍了小時候住過的房子,還興奮地發給他老爸看。
侯珉對南都記者说,李湘宏雖然人在國外,但一直惦記着國內通用航空産業的發展,與國內很多“飛友”常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