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打捞行业

大连民间打捞尸体:是买卖还是公益?
“捞尸”应该义务帮忙,还是纳入市场化运作?记者调查发现,受设备所限,目前大连负责打捞溺水者尸体的多为渔民和潜水俱乐部成员。出于“帮忙”,这项服务基本属于“义工”。
“捞尸”是个良心活
“一想到死者家属死要见尸的迫切心情,确实感到不安。”老杨说,“捞尸”是个良心活儿。
60岁的海军退伍军人老杨目前是一家潜水俱乐部的教练。他的工作没离开过水,救人是家常便饭,“捞尸”也几乎每年都会遇到。
这对老杨而言绝不是一份职业。去捞尸时,前提都是帮忙,丧主只需支付车费。“如果你告诉丧主车费100元,他们都会塞上几倍的价钱,还要请吃饭压惊。捞尸的活犯忌,帮了忙对方非常感激。”老杨说。
去年11月份,一名外地人在西山水库钓鱼时落水。老杨首先下水?熏费了一个小时无果而返。之后又与其他几人下水,一个小时后找到尸体,用绳子加固后拖上岸。
没人能辨别潜水员捞尸时是否认真,这活儿必须凭良心。老杨不怕尸体,却怕别人的好奇打探。老杨说,他很少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捞尸经历。
渔民“捞尸”怕触霉头
“一旦有人在水面遇险,附近养殖企业的潜水人员通常都是有求必应。”一家海水浴场的负责人说。但是,对于已经溺水身亡者,打捞尸体的“忌”就横在潜水员面前。对于渔家人来说,“捞尸”是一件触霉头的事,据说接触尸体、甚至看到尸体都会对潜水人员产生“不吉利”的影响。
这名负责人说,曾经有一个外地游客溺水,尸体大致位置已经确认,但是家属列出了巨额的打捞费用,却仍然被附近养殖户拒绝。家属遍寻周边渔民,终于有一户肯帮忙。双方商讨的焦点不是价格,而是如何“避邪”。
“我没有亲眼见到打捞情景,但旁观者回来形容时说,打捞的排场很‘讲究’。”这名负责人说,死者家属买了大红纸、红布包船,选定时辰、大放鞭炮后,渔民才全副武装下水打捞。“听说捞完之后,还要用白酒洗手冲身。”他说。
“救助力”不及“自救力”
2000年,水性极好的大连人王勇在付家庄海水浴场成立了“王勇义务救护员队”,6年多来,义务救护队员从海里救出100多人。由于设备被盗等原因,这支救护队近期解散。
王勇说,在海上,溺亡者的位置一般很难确定,他们6年来只打捞过三四次尸体。唯一收钱的一次是前年在付家庄,一名游泳者心脏病突发,死在水里。他和队友花了两天时间,最后在四五米深的水底发现尸体并打捞上岸。家属塞给王勇100元钱,让他和队友买烟压惊。
救助队虽然解散了,王勇说,这义务救人的活儿他不会扔掉。“需要提醒的是,救助者数量再大,也比不上人们‘自救’力量大。”
一家浴场的经营者刘先生说,造成海上死亡事故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救助力量有限:事故防不胜防,预防最重要。
“去年八九月份,七八名完全不通水性的黑龙江游客来浴场游玩,当日风浪很大,他们起初只是站在海边玩水。”刘先生说,后来,几个人手拉着手一起向海里趟,一直走到齐大腿根深的地方。突然一个大浪打来,其中一人被浪拍进水里,几分钟都没有站起来。
周围的几个人由于不会水,便不敢往深处去找寻同伴,而且也没有意识到会“出大事”。“他们甚至没有大声呼救,非常‘镇定’地来到浴场办公室,询问有人沉进水里很久没上来,是否可以帮忙看一下。”刘先生说,救护人员飞速赶往事发地,不过将溺水者打捞起来时,一个生命已葬送在水深只有半米的海边。
警方“捞尸”多请渔民帮忙
6月21日,大连市公安边防支队组建的海上110基地在长海县獐子岛镇正式开通。该基地将在维护近海海域稳定、开展海上救助、保护运输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捞尸”毕竟不是“救命”,到底算不算救助似乎尚难定论。
“只要各边防派出所得到辖区内发生险情的消息,都会迅速出动实施救援。”大连市边防支队边管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由于包括基地在内的潜水设备配置目前尚有限,如果死者淹水的地方能够大致确定,且水深、水下情况没有太大危险,警方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找比较相熟的、有潜水能力的附近渔民。“他们均以协警市民的身份帮忙。”
大连市海洋渔业局说,渔业部门负责渔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组建渔业系统内的救助网络。“但是,这项职能限于救助。如果发现浮尸,我们会尽力组织打捞。受设备所限,对于水下尸体则无能为力。”大连渔政局负责人说。
大连海世界潜水旅行社一位负责人说,潜水基地经常能接到死者家属的求助,帮忙打捞尸体。这些帮忙,基本属于无偿,只需要丧主支付交通费等成本。目前,基地潜水教练基本都有过“捞尸”经历。
浴场救助队设备比较简单
大连的几大海水浴场都组建了专属的救助队伍。不过,“捞尸”显然并不在救助的范畴之内。
每年7月中旬开始,旅顺口区黄沙滩海滨浴场都要组建一支临时性的救助队伍。7艘游艇担负起救助艇的职能,一旦有泳客遇险,立刻启动进行救助。
4名救护人员各司其职,负责岸边巡视的救护队员脖子上挂着水镜,手持长竹竿,沿着岸边往返行走,偶尔会因为竹竿的磕碰惹得一些泳客不满。但是,遇到突然发生的险情,这根竹竿可以在第一时间成为溺水者的“救命索”。此外,沿岸的办公地点都放有系着长绳的游泳圈,以备应急之用。
岸边5米高的办公楼顶端支起小棚,是浴场的瞭望台。
浴场办公室一位刘姓负责人说,按主管部门要求,这支临时救助队的组成人员虽然是浴场内职工,但都经过专业培训,游泳水平过硬,也通晓一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经济等其他诸项条件限制,救助人员没有进行潜水训练,也没有配备氧气瓶、脚蹼等潜水设备。
义工希望打捞市场规范运作
“这个‘捞尸义工’的身份,我还真不想让人知道。”一家潜水俱乐部的总经理说,一些死者的家属找到俱乐部,在能力范围之内肯定要帮一把。但是一次打捞成本不小,收不收费、收费多少都是个问题。
“捞上来后,丧主都沉浸在巨大悲痛中,你怎么好意思要钱?”此外,捞尸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一旦捞不上来,这份打捞费收得也非常别扭。
记者采访的诸家潜水俱乐部都表达了一个观点:收取高额捞尸费肯定不对,但是,目前的这种义工身份同样尴尬。
《新京报》日前报道,一位交不起打捞费的溺亡者家属,在河边一夜坐等亲人的尸体浮出水面。“北京的消息一出,在网上跟上了许多评论。‘看着尸体流口水’、‘昧良心赚死人钱’、‘趁水打劫’等等负面言论相继出现。”一家潜水俱乐部的负责人说,觉得心里像“针扎”。“我们不希望这个市场‘做大’。但是市场不规范,早晚会有人要高价。捞尸毕竟与殡葬业务有其相似,既然有需求,规范服务、合理定价是应该的。”
激励机制需要完善
辽宁海事部门表示,海上搜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专业搜救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海上搜救行动需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完成。而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行动,承担着较重的经济负担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辽宁省虽已建立海上搜救专项经费,但如何建立和完善搜救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积极性,是当前应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所有跟帖: 

还有重庆的打捞行业 -austraveller- 给 austraveller 发送悄悄话 austraveller 的博客首页 (6798 bytes) () 11/04/2009 postreply 00:54: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