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重庆的打捞行业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在长江唐家沱段生活着三个“特殊人物”,他们常年以船为家,但他们不打鱼,也不采砂,而是专门打捞江面上的浮尸——他们是我市惟一的专业水上尸体打捞队队员……

  2004年7月12日上午,烈日当空。在江北唐家沱镇下车后,记者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顺江而下。一路上,茂盛的杂草漫过膝盖,显然,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好不容易来到江边,记者这才发现,岸边停泊着一艘铁皮趸船,一块写着“江北区打捞队”的招牌在烈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醒目。

    “这一定是打捞队了!”——还没有踏上船,记者心里却不由得一紧。这时,一个体态微胖的男子迎了过来,在得知来意后,他引着记者在船头坐下,热情地聊起天来。他就是这个打捞队的队长陈显明。

    交谈刚开始,有个细节让记者很纳闷,陈队长每说几句话,就要抬头向江面张望。也许,陈队长注意到了记者的不解,憨厚的他挠了挠头皮,连忙笑着解释:“这是职业习惯。夏天到了,这几天遇到涨水,江面上的浮尸多,不能疏忽大意。”

  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难者的尊重,无论这些人生前做过什么、死因如何,但生命结束了,总应该有个归宿吧!

  每年捞尸300具

  谈话从陈队长早上刚结束的一起打捞说起。“昨晚,我们一宿都没有合眼,但捞了一晚上,还是只打捞起了那个小娃儿!”

    “什么?你说‘只打捞起那个娃儿’,莫非还有人……”记者下意识地追问了一句。

    陈队长说的是前一天下午发生的惨剧:两个喝醉酒的男子带着8岁的侄儿到长江边学游泳,突然,天降暴雨,侄儿刚跳下水,就被一股大浪卷走了,两个叔叔赶忙去救人,结果也双双被江水吞没。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我们开着机动船,在事发水域捞了整整一晚上,天快亮了,才把小娃儿捞起来。那孩子全身水肿,胸口被暗礁戳了一个血窟窿,真是造孽啊……娃儿的两个叔叔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陈队长说,捞了几十年浮尸,自己也习惯了死者家属的哭天喊地,但想着3条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还是痛心得很”。

    更多的时候,陈队长坐在船头,拿着一副望远镜,盯着浩浩荡荡的江面,“一旦发现了‘水打棒’(人们对水中浮尸的俗称——编者),马上开船过去拖回来,然后用绳子捆在离趸船不远的岸边。”陈队长告诉记者,由于唐家沱是长江的一个回水沱,嘉陵江、长江上游几百公里流域漂下来的尸体,很容易聚集在这里。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算起来,平均每年要打捞300具浮尸。”陈队长刚一说出这组数据时,记者着实被吓了一跳。“这是很正常的。”显然,陈队长见惯不惊,他连忙让记者镇静。他淡淡地说,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有江有河的地方也很常见。实际上,排除他杀性死亡后,此类人群以自杀、溺水者占大多数,而这些都是非外力所能干预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比如,在夏季,因游泳溺水或戏水失足的人就占到50%。现在正是最忙碌的打捞期。”陈队长还告诉记者,打捞上来的尸体一般有两种处理办法,首先是向当地警方通报,等待死者家属前来认领,若是无人认领,则在规定保存时间后作为无名尸就近掩埋
  
    “解放前,没有专门的打捞队,长江漂尸是常事,但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儿是长江三峡风景区的上游,那么多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总不能影响国家的形象吧!”陈队长说,这个打捞队成立于解放初期,作为重庆市惟一的专业打捞队已存在近50年。按照平均每年捞300具浮尸,这样下来,他们打捞的浮尸也有15000多具。

    “其实,这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难者的尊重,无论这些人生前做过什么、死因如何,但生命结束了,总应该有个归宿吧!”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从那以后,每一次捞尸,陈队长嘴里都要含上3支香烟,靠烟味来驱散腐尸散发出的恶臭。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含香烟驱尸臭
    陈队长33岁上船捞尸,今年已经59岁,算起来,已经有将近30年的捞尸历史了。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初选择捞尸这一行的经过。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唐家沱朝阳河打捞队年纪最小的队员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体力上无法胜任,但一直没有人愿来接班,这些老队员多次申请解散打捞队,但每次申请都被政府否决了。无奈之下,打捞队只好四处打听胆子大的年轻人补充这支队伍。

    老陈是土生土长的唐家沱人,从小在江边长大,见惯了江面上的浮尸,十几岁时,他曾和人打赌,将一具浮尸从水中背上岸来。“当时,打捞队的人找到我,问我愿不愿去捞尸,我连考虑都没有就答应了。”就这样,老陈一干就是几十年。

    “捞尸这一行,心理上的恐惧倒是次要的,因为敢上船的人大多还有几分胆量,但每天面对腐烂尸体散发的恶臭,却是很多人不能忍受的。”陈队长实话实说,他第一次去捞尸体,是一具高度腐败的女尸,全身爬满苍蝇、蛆虫。“我人还没靠近,那股恶臭几乎将我熏倒,当场,我吐得稀里哗啦,后来整整两天都吃不下饭!”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从那以后,每一次捞尸,陈队长嘴里都要含上3支香烟,靠烟味来驱散腐尸散发的恶臭。对于捞尸人来说,可以没有酒,烟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驱除尸臭,一天要抽好几包烟”,因为吸烟过度,陈队长和他的队员们多患有慢性气管炎,遇到身体不适就咳嗽不止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记者在打捞队生活的一天中,感触最深的是其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打捞队常年以船为家,除了捞尸之外,生活非常简单。船上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频道,这几乎是他们全部的业余生活。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由于趸船是铁皮打造,每到夏季酷暑,船身温度高达60多度,“摸到都烫手,还不要说在里面睡觉了。这个时候,我们只有穿上救身衣,泡在长江里打下盹。”

    饮水是打捞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船上没有饮用水,就直接从长江里打水,然后再加消毒液和漂白粉来澄清江水。遇到涨水和雨季江水很浑浊,往往需要加入大量的漂白粉,而过度食用漂白粉对人体同样有害。同时,打捞起来的尸体常捆在离趸船不远的江岸边,这对他们就近取水的水质也会造成影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陈队长说,他很清楚,儿子选择干这行后,必然要做出很大牺牲,但眼看自己的年纪一天天大了,体力也不如从前,总要有人把这班接下去吧。

    这事积善积德

    打捞队的工作不仅艰辛,而且还会遭来旁人的歧视和白眼。“有人认为跟死人打交道,沾晦气,跟我们讲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上餐馆的时候,一听说是打捞队的,老板马上翻白眼,连门都不让进了。”说到这里,陈队长皱了皱眉头,他说,不仅是旁人,有些亲友也不理解,说他干什么不好,偏去捞尸体,“但这项工作总要人来做吧,而且,这本来是一个积善积德的事情。”

    “还有人说,打捞队收入很高,我说,要挣钱这还真不是个地方!”谈起收入情况,陈队长毫不隐讳,他说,打捞队虽属民政局管理,但民政局只提供趸船和打捞设备,队员的实际收入主要是和打捞尸体的数量挂钩。一般来说,打捞处理一具尸体,民政部门给补贴100元。“如果一年共打捞300具尸体,总收入3万元,再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平均下来,每人月收入不超过800元。”
  
  正因为打捞队艰苦的生活条件,多年来,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现在,陈队长的打捞队,包括他自己在内只有3个人。一个名叫沈天福,今年41岁,家就住在不远的朝阳河村;另一个是陈队长的三儿子陈松,今年刚满30岁。

    三儿子陈松本来在工厂里打工,收入还不错。但是,陈队长坚持让儿子回来,到打捞队里给自己帮忙。刚开始的时候,陈松并不情愿,父子俩还为这事吵过几次,家里人也反对,责怪他自己跟死人打了一辈子交道,还要让子子孙孙都搭进去。但固执的陈队长还是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还是那句老话‘工作总要有人来做’,既然他的老子选择干了这行,他的儿子也不应该畏缩不前吧。”陈队长说这话时,儿子陈松就坐在他的旁边,金灿灿的夕阳洒在父子俩身上,在浩瀚长江的衬托下,定格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