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感到他知道人们内心的软点在哪里,专门去触摸。也许他并没有为别人去创作,只是他永远地选择同一题材,反复制作,结果是一样的。所谓的挂历艺术(calendar art)。他又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于是他的作品成了商业画的典型。类似的还有几位,有人在这个坛上登过一些。
即使是我所崇拜的新古典主义大师,也有这样的。当年莫奈和雷诺阿说一百年之后,人们会说法国最伟大的画家是这位画家,大概也是带着某种嘲讽,因为他的画更适合大众的口味。而印象派当时还是属于不入流的先锋画派。
评论技巧本是更适合老师对学生做的事情。可惜人们往往宁愿评论技巧,而不谈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艺术有很多attributes,技法只是之一。现代作品中有些优秀作品,技法并不高。红楼梦中黛玉给香菱讲诗词创作那段,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技巧与创作的关系。
关于炒作,Pheonix Art Museum 现在正有一个藏画展。全是一对美国收藏家夫妇于80年代低价大量从中国买入。他在中国很有路子,有文化部的特许,见到的都是当时新生代优秀的无名画家,他还能够进入部队大院见到军营专业画家。如今这些画家很多成名了。他把这些画拿出来到博物馆展出,把他们作品地位进一步提高,让美国人见识这些他们不熟悉的作品,可能他还会捐出几幅画给有名的大博物馆。。。然后他的藏品就价值连城了。这是很典型艺术投资家的做法。80年代几千人民币就已经是大数了,加上能让国际收藏家购买,那些画家正乐不得卖给他呢。可没有他,西方世界如何会知道中国的新画家呢? 这算不算炒作呢? BBC 有部关于contemporary art bubble的纪录片,采访了很多这种艺术投资家,揭露了不少着其中的黑幕。 其实,当年也是有人给印象派做过同样的事,把当时不出名的画家作品收集起来,推销上去,使得人们认识,接受了很多后来的印象派画家。
信手写来,没有什么严格的逻辑,只是参加讨论而已。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