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与美国人共存

来源: cawolf 2022-01-05 05:51: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3 bytes)

现在美国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确诊。从新冠病毒????在美国的传播趋势和速度。美国人要有心理准备 人人都会确诊。美国最终确诊人数会停留在3亿2千万。

所有跟帖: 

会不会一人感染两三次? -cat18- 给 cat18 发送悄悄话 cat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5:55:53

我还在犹豫要不要打加强针呢。因为前两次都发烧 -cat18- 给 cat18 发送悄悄话 cat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5:56:29

似乎第三针也挡不住病毒 -cat18- 给 cat18 发送悄悄话 cat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5:56:50

挡不住。周围基本得病的都是break through cases,当然也是因为大家都打疫苗了。 -gossipgirl8- 给 gossipgirl8 发送悄悄话 gossipgirl8 的博客首页 (21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3:57

要打加强针 它可以减少重症和死亡率 -cawolf- 给 cawolf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01:33

喔,那我可以周五去打。打了又要发烧2天,太讨厌了 -cat18- 给 cat18 发送悄悄话 cat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02:39

已经有多次报道有人得两次。现在就象一个感冒 -硅谷的鱼- 给 硅谷的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5:57:52

怕有后遗症 -cat18- 给 cat18 发送悄悄话 cat1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00:08

我一朋友得了二次 沒去医院 好了 -cawolf- 给 cawolf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03:43

是的。能打强化针还是去打 -Laoxisi- 给 Laoxisi 发送悄悄话 Laoxisi 的博客首页 (188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19:49

你打了疫苗,还得过两次新冠。也太倒霉了吧。是咋知道确诊的?没症状很多人都没去查吧。 -gossipgirl8- 给 gossipgirl8 发送悄悄话 gossipgirl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1:30

哈,人都有倒霉的时候。你有机会还是去打针吧。 -Laoxisi- 给 Laoxisi 发送悄悄话 Laoxis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3:36

我两针打过了,booster打算再观望一下。现在的形势,每5个月一针啊。 -gossipgirl8- 给 gossipgirl8 发送悄悄话 gossipgirl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5:52

我当初也不想打booster。症状因人而异。我的比较厉害吧,去打,不要侥幸。 -Laoxisi- 给 Laoxisi 发送悄悄话 Laoxis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9:41

这就是说结束了的理由? -财富001- 给 财富001 发送悄悄话 (196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6:27:50

现在走在美国大街上和商场 都会遇到确诊者 因为打了疫苗 也就泰然处之了 与二年前的惊恐不同的。 -cawolf- 给 cawolf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5/2022 postreply 08:15: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