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某某家,儿子录取个什么破学校,找了100个人来庆贺,搞得像国庆。”

来源: career 2019-07-28 22:37: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957 bytes)

怡光:华丽的孤独

一    我们 …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每天带着一吨半的钢铁和塑料,在拥堵的柏油路上跑两次,30公里一次。每当公路变成停车场,我的脚掌会在刹车和油门间不停奔忙,以保持一步三摇的龟行风度。这时,我的神志会飞出车外,思绪升到哲学的高度,从空中看着这滑稽的人造奇观,质疑生活的意义。

在哄哄的车行声中,我感到孤独。一成不变的,持续不断的噪音,重新调制了我神经感应器的零点,使我麻木,觉得什么也听不到。我突然“喂”地大吼一声,想证实自己的存在,那声音转瞬即逝,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唱起了歌,“滚滚长江东去水,浪淘尽 . . .”除了嗓子能感觉到生物器官的振颤,发出的声音不像是真的,倒像是在脑子里面的幻觉。我想象自己被关进一个封闭的盒子,沉进了地心。我开始害怕起来。

车驶进公司的停车场,我已完全疲惫,犹如一只被远距离赶进屠场的猪,懒懒地往办公楼上爬。这里有三三两两和我一样的公司同人,大家的神情好像都互不相识。我急忙钻进办公室,关上门,迫不及待地戳一下电脑开关,像似想触动那“芝麻开门”的咒符,请它给我带来点世界上别的东西。但是没有。我拿着鼠标出神,对着屏幕思考,用键盘和人们讨论,开会,在斗室里,孤寂无声地赚取那张支票,半个月不说一句话。一天天,一年年。如果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几十年,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物?

面对好友最近发给你的一封email,你很苦闷。

“微信朋友圈,只是人们无聊时找乐子或闲逛的去处,不是寻求建功立业,名扬千古,或点通灵犀的地方。国内的老大妈们曾经在那里发疯地晒美照,晒雅兴,晒幸福,现在都在销声敛迹,你这个高级知识分子是怎么了?喂,你是这个朋友圈里最多产的人!”

你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看了一本书,见了一处风景,玩了一个地方,吃了一块好的臭豆腐,都想要在微信上发张照片,更不要说儿子发表了一篇论文或者到埃及去旅游了一趟。你记得二十来岁的时候,不是这样。抱着《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帝国的兴亡》… 一本一本地读,从来没有想过向人诉说“看我在读多么有意思的书”,“看我在当众记多么有趣的笔记”,只知道不断地吸收,吸收,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你曾荡舟在阳朔的漓江上,依着船舷,看那神奇的九马画山,独自让心绪狂奔,从没有想过让他人来分享。那时你觉得,心胸如一个巨大的容器,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那些东西都可能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候会用得着。现在的人是怎么了?任何个人行为,不加点“分享”的调料,就像缺了什么。而“分享”的虚假意义又是那样的明显。好友在email中问你,“想想,别人发的帖你会去上心地看吗?”,你确实不大会去细看,最多很快瞄一眼。好友最后的一句话,让你沉思,“是你自以为生活的乐趣比别人多,还是你精神的容量变浅了,造成一种潜意识的孤独感?”

他的女儿被哈佛录取了。老婆说一定要办一个像样的Party,“看某某家,儿子录取个什么破学校,找了100个人来庆贺,搞得像国庆。” 他心中被那张哈佛录取通知书催起的波澜已经平息,他知道女儿前面的路还有多难,但那已经和他无关,和他的熟人们更无关。他想制止这场Party,但他感到,此时自己的能力,远比不上橱柜里那套难得启用一次的餐具,和屋后新做好的庭院,它们都需要人气来擦拭。

Party如期举行。他那点点逼迫出来的兴趣被一波一波的来客扫得精光。

“……”

“恭喜恭喜!快快告诉我们,高中一年级如何选AP课才能打入名校?”

“听说你女儿要学医,到那时别忘了给我瞧病啊,现在就预约!”

“呃,咱们开个公司,辅导学生考哈佛怎样?”

“……”

他想在客人带来的五花八门的信息中,寻找到几句能让女儿,至少是他自己,得到一点共鸣的东西,零。

送走客人,他无力地坐在楼梯上,看着老婆兴冲冲地收拾那些脏盘弃碗。他感到无比的孤独。

我们都孤独,孤独得如此华丽。

 二    现代孤独的缘由

1.
现代孤独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越来越不互相依存。

在不远的过去,人,自然界,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与不同阶层的人的相互交往而得以实现。就以一个普通的官员为例,每天清晨,仆人为他送来早餐,轿夫抬他去公堂办公,所谓办公,就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各种各样的公文打交道,而那些公文,又都是人一笔一笔写出来。办完公回到家,有人来访,带来几小时,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前的新闻和消息,他又把自己近日所作的得意诗文, 通过一个一个的人传递出去,然后数天,数月地引颈以盼,有人敲门,送来他人,或社会的评论和反馈。他多余的财产买了田地或生意,聘了管家来管理,他不时还要亲临他那些生意场所,以防管理人的欺诈。没有“人”的实际操作,他的生活寸步为艰。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变得得越来越独立,使人和自然界,社会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科技的发展,有了物质和人工的替代,社交方法的发展,有了精神的替代,传媒的发展,使人轻而易举地可以获得超过他真实社会地位的体验,使人的兴趣从与凡人的普通的密切接触中逃逸出来,去尝试新奇的感受,或得到一种提升自己价值的虚假的快感。人互相依存关系的变化,引起人们交往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因为人们越来越不互相依存,人和人之间失去了互相信赖和友爱,这些曾经是维持生存必须的东西,渐渐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这些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的味道在减弱,“物”的味道在增加。如果你还在寻找着那些“善解人意”的美好目光,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扑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物”味。

然而,“物”还没有发展到具有人类的情感,心智的程度,特别是它对人的精神的抚慰作用远远达不到人的要求,这种差距,造成了人的孤独感觉。

2.
现代社会的发展,放大了人的自尊感觉,使人更难谦卑地和人相处。

不要追溯太远,就是50年前,在中国国内有多少人上过黄山?多少人见过王羲之的《兰亭序》?今天,人们游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各种科技工具的帮助下,人能够体验上天,入地,下海,当演员,当歌星,当画家,当诗人,甚至当地球主宰的感觉,人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被空前地提升。这种个性,心智的解放,对人类来说,应该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是一种过渡渲染了的个性释放,因为人还是那个人,他的能力,智慧,并没有像他的心境和欲望那样飞升,人只是在一面色彩斑斓的哈哈镜中感到了自我,得到了一种畸形的自信。在这种自信的作用下,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感到的东西付诸实现的欲望,甚至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冲动,没有人愿做他人的应声虫。其结果是,现在的人们比过去更难于交往。

从另一方面来看,每个人的个人特征,包括经历,性格,爱好,欲望,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人保护,彰显自己的个人特征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欲望会发生碰撞,这是从古到今人际交流中不适感觉的根源。如果有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能让人不受阻挠地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他就不需要直接的社会交往。随着现代传媒工具和AI研究的发展,人的某些欲望可以从机器,设备上得到满足,他为什么还要去和人交往,去遭受碰撞呢?

3.
利益受体越来越趋于最小化,使人只关心个体自身的利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和人的劳动关系变成了或正在逐渐变成人和智能工具的劳动关系。其结果是,人付出劳动并从社会上获取利益的的关系,变得更简单,越来越往个体方向缩小。看看今天Uber司机,或者Amazon的递送员的运作模式,单个的人,被强有力的智能程序组织起来,形成庞大的生产力,而这些单个的人,本质上也是互相隔离开的。就是在今天的大工业生产中,只会敲铆钉的熟练工,渐渐被机器人淘汰掉,代之以掌管机器人的个人,他们比以前的工人更独立。长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人,会渐渐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因为个人之间的合作成了智能工具去考虑和处理的事情,人承担的是智能工具所不能或还没有能力承担的事。

不敢说在不久的将来,纵横职场的都是些孤狼独豹,从发展的趋势看,个人以其自身的能力来面对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在慢慢显现。

 三    传统的孤独和现代的孤独

孤独,从来就是人生乐章中一支弃之不去的旋律。

从古到今,孤独一直是社会精英们的专利。这是因为精英们独自走在世界的前端,感觉着常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因而“高处不胜寒”。我们不会忘记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贝多芬晚年无奈地一遍遍呻吟着“孤独,孤独”,梵高一生以孤独的灵魂为艺术殉道,叔本华孤独着却大肆赞美孤独…

然而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传统的孤独和现代的孤独却有着不同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传统的孤独是被动式的,是外界所加予的,现代的孤独则是主动式的,是自身去寻取的。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群原始人中,孤独一定不是某个个体的主动选择,因为在这样一个相互依赖而得以生存的群体中,选择孤立意味着死亡。在那时候,有些个人会因为性格,观念,或身体原因,与大众不和,被群体隔离或抛弃而处于孤独的境地,这时他本人会有一种带罪感相伴。在现代,人因为对群体的依赖减小,而疏远或离开这些群体,渐渐导致不同群体的瓦解,个人不会因此而产生带罪感,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

传统的孤独,来自生理的被驱逐感,现代的孤独多数则来自心理的自我驱逐感。过去,人感到孤独,大多数是因为他的生存条件,活动范围,社会关系受到了限制。一旦这些限制取消,人的孤独感会减轻或消失,因为他又回到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今天,感到孤独的人,仍然可以四处云游,可以参加各种宴会,聚会,结交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他仍会觉得心中空荡荡,因为他总是感觉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到底想要什么呢?说实话,他也不是十分清楚,那是一簇五彩的光团,是现实世界,教育背景,媒体,等等,在他大脑中的投影。

传统的孤独者(除了那些社会精英之外),多数表现出卑微而不自信的态度,因为那种孤独的处境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现代孤独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冷傲的貌似自信的生活方式,仿佛人人都在往“精英式的孤独”趋近,而孤独者的心灵深层,却藏着焦躁和想被其他人理解的愿望,因为芸芸众生中,能具有精英的境界和思维能力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四     孤独对生命的影响

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从事什么职业、社会地位如何,几乎人人都有过孤独感,只不过其强度,持续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不管哪种形式造成的孤独感觉,都会带给人负面的心理感受,对人的生命有诸多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员,在著名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迪利普•杰斯特(Dilip Jester)的领导下,针对人的孤独感觉(loneliness)这个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共有340名年龄在27到101岁之间的圣地亚哥县居民参加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所发布的结果,可以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杰斯特的研究显示,孤独感带来的痛苦远高于过去的预测,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感到中度或重度孤独,男性与女性受到的影响是相同的。孤独有可能改变人们的大脑运作,迹象表明,它像是有可能攫取并操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愈演愈烈,给心理带来沉重负担。其次,它伤害人的身体健康,心脏病、神经性疾病、癌症等等疾病,与孤独情绪有广泛的相关性。有数据表明,低质量的社交关系加剧了人的死亡风险,其程度与吸烟、饮酒以及其他被人熟知的因素,如缺乏运动、肥胖是相同的。

杰斯特的研究还显示,孤独是由于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造成的痛苦,孤独会伴随人的一生,而人在20多岁、50多岁和80多岁的年龄阶段,孤独的感觉尤其强烈。杰斯特和他的合作者们假设那些社区的被观察者,没有严重的身体或心理疾病。他们认为,人的20年代后期往往是一个重大决策阶段,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你经常觉得你的同事做出了比你更好的决定,这种压力,增加了孤独感。50年代中期是中年危机时期,通常,你的健康状况开始下降,许多人开始知道他们患有糖尿病前期或心脏病。而在80年代后期,你看到你的一些朋友正在死去,你第一次意识到你的生命不是永远的,如果你幸运地活到更老的年龄,事情就会变得更糟。除了健康问题,你可能会遇到财务问题以及配偶和朋友的死亡,杰斯特说:“这可能是这三个时期最容易理解的一个。”美国前外科医生墨菲(Vivek Murthy)博士表示,与孤独感相关的寿命缩短,有可能和每天吸15支香烟相似。

 五    关于倾诉

聚会,倾诉,是排解孤独的方法吗?那么为什么人们都在抱怨,大多数的朋友或同学聚会的负面感受要大于正面感受,聚会的结果好像更增加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为什么大家都在说,越来越难找到人来诉说衷肠?

每个人都追求一种倾诉的感觉,就像山涧的溪流,时时在寻找捷径奔向谷底的深潭。倾诉感与其说是发泄的满足,不如说是一种价值的追求。如果认真听过各式各样的倾诉,你会发现,倾诉者的终极目标,还是一种在个性,人格,尊严上,曲折张显的欲望。倾诉感是排他的,人一旦获得了倾诉对象,就像在墙上寻到了一根挂衣服的钉子,不会去关注钉子发出的声音。人对来自被倾诉对象的倾诉,持一种十分狡猾的功利的态度,假意的理解,只是想让自己倾诉的渠道更为通畅。分享是一种装扮过的倾诉,只是名义上似乎大器无私,其实质不过是为扩大倾诉的对象群。每人都幻想着在分享的操作中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光亮之处,然而正是这些光亮之处,是其他人所不愿看到的。相反,人在特殊情况下或不经意间分享出去的灾难和痛苦,才会栽培他人的自尊之花,是使不少人更有信心地生活的良好动力。

 六    我们是不是用孤独情绪来折磨自己的最后一代人

现代生活方式中成长起来的新人类,是不是不惧怕孤独,反而在其中游刃有余?如果观察过今天的年轻人,或者自己的儿孙,你会发现,挂在他们口边的“朋友”二字,要比我们频繁。但更细致更深入的“侦探”后会发现,他们那些“朋友”,多数只不过是“熟人”的增强版,离你心中“朋友”二字好像差了几个数量级。他们上百个朋友的名单,总在快速更新。于是你暗暗有些自豪感,你向他们炫耀你那些交往了几十年还似乎心心相印的人,那才能够得上“朋友”二字。他们说,“交往几十年,你是在咀嚼腐烂的树根啊?”而且找出证据,说你们老友会面,不过就吃一顿,聊聊那些发霉的往事,“有谁关心你现在心里想什么?你在怎样过你的生活。”虽然你嘴上会为你的那些朋友关系和他们矜持地辩驳,而你内心深处常也独自暗叹,朋友们已经不需要,也不会再“两勒插刀”,微信或脸书上发一两句点赞,好像已经成了友谊的最高表现。长期的相同经历使你和你的老友们有美好的感觉共鸣,但那只变成了交往的形式。形式没有变,内容已经变化了。此时,孤独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你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用孤独情绪来折磨自己的最后一代人?

七    跳出孤独的怪圈靠智慧

“不用脑筋的人,不会感到孤独。”是的,当你感到孤独,你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愿意思考的人,这时候就可以谈智慧了。

在前面提到的杰斯特教授的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孤独和智慧之间的反向关系,他形容这是一个“令人惊讶和有趣的,实际上是积极的,乐观的发现”。 杰斯特和他的同事们测量了每个参与者的智慧的六个组成部分:生活的一般知识;情绪管理;同情,利他主义和公平感;洞察力;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决断力,即在必要时做出快速有效决策的能力。他们通过分析人的这些性格特点与孤独感觉之间的关系,而得出上述的结论。杰斯特认为,治疗孤独的方法就是借助智慧。智慧是一种类似于乐观的性格特征,能让人从容地面对生活打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效地调节心理状态。而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定义为‘主观痛苦’”,他说,“要记住的一件事是孤独是主观的。孤独(loneliness)并不意味着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孤独并不意味着没有朋友,”杰斯特说,“这是你想要的社会关系与你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差异。”他的研究,似乎在乌云中找到了一线希望:孤独与智慧之间存在的这种反比关系,“换句话说,拥有高智慧水平的人并不感到孤独,反之亦然”。

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学和老年学教授教授安索尼•奥(Anthony Ong)也表示,孤独与智慧之间的这种反向关联,“暗示了人格在孤独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挥作用。”智慧作为一种关键的保护因素的看法是“新颖的,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澄清智慧与孤独之间的关联机制。”

其实,涉及心理问题的研究时,人自己就是一个实验场。如果你,不管什么原由,被孤独的情绪笼罩,为何不尝试在自身这个实验场上,用自己所具有的智慧因子去对付一下,从而证实专家们的研究到底有多靠谱?人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的物化和自私和沮丧,是否有可能被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和反省来克服?

(2019年7月)

所有跟帖: 

"橱柜里那套难得启用一次的餐具,和屋后新做好的庭院,它们都需要人气来擦拭。" -career- 给 care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8/2019 postreply 23:46:21

原来花钱都是给别人看的,不是自己享受的:) --百科-- 给 -百科- 发送悄悄话 -百科- 的博客首页 (218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0:51:36

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千里一盏灯- 给 千里一盏灯 发送悄悄话 千里一盏灯 的博客首页 (89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4:41:30

这个孤独得找不着自己了,花钱已经没意义了 -宗阕- 给 宗阕 发送悄悄话 宗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4:41:38

学会为自己活其实不容易 -和畅- 给 和畅 发送悄悄话 和畅 的博客首页 (134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4:58:08

这个人自己倒不虚荣,但是麻木了 -宗阕- 给 宗阕 发送悄悄话 宗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5:00:21

屈从于世俗,长久了,人就这个结果 -和畅- 给 和畅 发送悄悄话 和畅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5:01:58

就算是极端利己,最终不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倒不如量自己财力,结大家之欢心,落个慷慨大方人的名声。 -千里一盏灯- 给 千里一盏灯 发送悄悄话 千里一盏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5:13:23

Where i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this article? Touching a nerve. -bashfulx- 给 bashfulx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9/2019 postreply 05:48:4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