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几个问题

来源: 都是国货 2019-06-02 02:33: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109 bytes)

唐律疏议

 

长津湖战役刚开始,为什么志愿军没能快速歼灭美军?因为严重低估美军实力。
27军刚开始,居然计划在新兴里(美军1个团级战斗群)和柳潭里(美军2个团加另配属炮兵)各用一个师就解决战斗。
怎么可能?
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就不弱于志愿军一个师了。要想用志愿军一个师一夜吃掉美军一个团,那真是把美军当国军了。
更不用说在柳潭里,居然计划用志愿军一个师吃掉美军两个团以及额外炮兵,更是不可能,没被对方吃掉就是万幸了。
所以打了一夜后,志愿军立刻调整部署,改强攻为“包围+试探性进攻+消耗美军粮弹”,待美军粮弹将尽再发起总攻。
此举果然奏效。三天后,补给最难的新兴里,被围的美军团级战斗群最先粮弹耗尽,全线崩溃。
之后,志愿军试图腾出手来如法炮制,再围歼柳潭里的美军。
但美军也不傻,知道自己一旦粮弹不济,火力优势无法发挥的话,就会成为砧板之肉。于是当机立断,用最后的粮弹全力突围后撤。志愿军遂未能重演新兴里全灭北极熊团的胜利。

长津湖战役中,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为什么会遭受重创?
因为严重高估自身实力。妄图以一个营的兵力挑战志愿军的两个师。
为了打通古土里到下碣隅里的道路,增援被围的下碣隅里师指挥部,古土里的美军以英军41突击队为基干,组织了一支特遣队,由英军突击队长德赖斯代尔率领,试图冲破志愿军的阻击,增援下碣隅里。
该特遣队总共人员900余人,大约一个营的兵力。配属有坦克。
但是在古土里到下碣隅里的这条路上,部署了志愿军两个师。
尽管特遣队的平均火力密度要远远超过志愿军的一个营,但它要想冲破志愿军两个师的阻击,还是太托大了。
所以不出所料的是,特遣队遭到志愿军沿途火力打击。后一段500余人全军覆没(残余人员向志愿军投降了)。
前一段400余人,仗着坦克冲击,最后终于冲进了下碣隅里。

长津湖战役中,新兴里的美7师31团级战斗群(北极熊团),在志愿军两个师(80D、81D)联合打击下覆灭(2500人当中损失2200人)。
但在下碣隅里,美军也是一个团级战斗群(陆1师的两个步兵连、两个炮兵连、一个坦克营和其他工兵等辅助部队,加上后来增援的特遣队的一部分),志愿军4个师(58D、59D、60D、89D)联合进攻,却始终未能得手。
为什么?
一是因为下碣隅里处于战场中央位置,四周都试图与其打通联系,导致围攻下碣隅里的志愿军不得不分出很多力量来阻援。
二是因为下碣隅里有机场,从空中进行运输很便利,可以随时增援、补给,不怕被围困。而新兴里没有机场,北极熊团补给困难。在打了三天三夜之后,被围美军粮弹耗尽,尽管有空投也难以为继,终于崩溃。

长津湖战役,传言曰:志愿军一个兵团12个师15万人,攻了5天,却不能消灭美军1个陆战师不到2万人。
这种说法有两个错误,导致其迷惑性:
1、热兵器为主的战场上,战斗力以火力计算,而不是以兵力计算。论火力的话,当时志愿军1个师只能接近美军1个团。
2、长津湖战役,美陆1师几乎全都在长津湖周边(而且长津湖周边并不只有陆1师,还有美7师的一部分),但是长津湖周边参战的志愿军只有6-7个师,并不是全部的12个师。
严格说起来,长津湖战役的主战场上,志愿军实力和当面美军是不相上下的,志愿军没有明显优势。
详述如下:
虽然说志愿军9兵团有12个师,但26军直到美军开始后撤后才赶到战场。所以前期进攻战阶段,志愿军参战部队其实只有20和27两个军(共8个师)。而27军又有两个师(94师和81师)实际上在做预备队。
所以在1950年11月27日傍晚长津湖周边战斗打响时,志愿军实际参战部队6个师(后期81师也参与了进攻,增加到7个师)。
当面被攻击的敌军是陆战一师的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美7师的一个团级战斗群(北极熊团)和英军第41突击队(数百人,实例相当于2个连)。总体实力相当于5-6个团,这还没算上空军。
须知志愿军一个师的火力略逊于美军一个团。以此观之,长津湖周边志愿军6-7个师,进攻美军5-6个团再加上空军,双方实力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算上志愿军的后勤还会被美空军切断的话,可能美军还略占上风。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