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我们一文不值的底线

来源: 都是国货 2019-04-06 08:43: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253 bytes)

 

男生参加研究生复试,老师问,“如果没有录取到你报读的专业方向,你怎么办?”

男生瞬间就哭了。

我哥们的亲姐清华法学院的,帮老板一起面试新生,每一个都哭,说自己多惨,和综艺节目似的比惨。

我们常说梦醒了,其实梦不会醒,是我们醒了。梦在我们醒的那一刻消亡了。

“折纸”和“剪纸”这些艺术,应该是比较晚近才诞生的吧?在中世纪西方,羊皮纸非常贵,用于记录东西还来不及,不能用于这种艺术。在古代中国,很长时间内纸的质地应该还很软,不能支持“折纸”“剪纸”之类的艺术吧? ????

坚守我们一文不值的底线。

搓澡时觉得沉默太尴尬,于是我主动和搓澡师傅说:还没吃饭吧?
结果可能语气有问题,现在我脱了一层皮。 ????

帕乌斯托夫斯基写过一个故事: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文博工作者们把城里珍贵的文物转移到后方去,有一位老人搬动一幅美女肖像。“他感到美人儿的手指感激地碰了碰他的手。” ????

“新闻上说黄光裕现在的家产已经缩水到原来的一半了。”
“太惨了。”
“嗯。”
“还剩多少?”
“220亿。”
“X他妈。” ????

福建平潭,掌握着全国80%的隧道项目
江苏丹阳,眼镜,镜片占全国总量的75%
河南鄢陵,影视剧灯光师,业内80%

河南许昌,假发,出口量50%。
河南虞城县稍岗乡,钢卷尺,全球80%
江苏南通,家纺,全国40%

浙江诸暨,淡水珍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73%
扬州杭集镇,酒店用品,60%(仅牙刷占全球近40%)
福建仙游,红木家具,市场份额60%

广东澄海,玩具,25%
福建水头,石材,产量连续10年占全国65%+
湖州织里镇,童装,市场占有率30%

山东菏泽,棺材,全国80%(日本90%)

以下查不到具体比例,但接近垄断地位的:

广东顺德,浙江慈溪,小家电,平分天下
江苏常熟,羽绒服
浙江江山,羽毛球,全国三分之一

我已经回到卧室一个多小时了,老公还在跟婆婆畅谈,想说不会在讲我坏话吧,就竖起耳朵偷听。
结果在讲中日关系。
OK,fine。
母爱好伟大。 ????

看了眼翻拍的新白娘子传奇,只希望法海早点出现,尽快拆了这段姻缘…… ????

今天晌晴白日,唐代一众愤怒网友纷纷跑到杜牧的微博下,在他「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微博里激动地回复「打脸了吧?」 ????
所以这首诗应该这么写:
清明时节可能雨纷纷,路上行人有些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并不代表推荐给未成年人。
为什么要买酒这不清真。。
所谓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清明诗》不见于唐人记载,目前最早可见于宋《锦绣万花谷后集》,但没说是杜牧所做,元代《千家诗》才说这是杜牧的诗。80年代初就有人指出不是杜牧作品 ??,见朱易安《清明诗是杜牧作的吗》,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唐诗鉴赏词典》新版此诗增加了一则题注,认为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已有杏花村“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记载,以为“伪诗之说尚无确凿的根据”  


夏多布里昂和雷卡米埃夫人谈恋爱的时候,夫人经常晚上带着他出去认星座。他有一次问她认这个干什么,雷卡米埃夫人回答说:“这样以后当您看到星星的时候就会想起我。”

领导在朋友圈晒上坟,有个同事评论:哇,这坟修得好大好气派…… ????

我非常厌恶中年人说“小孩子懂得什么爱情”或者“青涩的/朦胧的”一类的明褒实贬的形容词。我确信以及肯定,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所怀抱的爱情是真正的、真实的、完善形态的爱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感情比它更为真挚、深切、凄惨而高尚。

十年前最流行的词,我勒个去,情何以堪,神马,鸭梨,我和我的小伙伴惊呆了。还有什么?
GG,MM,PLMM,PFPF,分特……不止十年了?
可见网络热词生存周期短。交流还是要原教旨,你看我说sb“sb”,sb肯定懂

食用了一些容易发胖的食物,饮用了一些甜甜饮料。
此时此刻,我仿佛身在天堂。 ????

做生意的人在一块儿互相显摆各种文玩玉器,
科技相关从业者坐一块儿互相显摆各种科技产品,科研人员坐一块儿互相显摆各种失败实验,
程序员坐一块儿互相显摆刚植的发。 ????

全美国售卖护身符的假和尚这两天齐聚华盛顿纪念碑樱花树下,湖边逛了一圈已经遇见三个了。看见其中一个和尚在向一个老外推销护身符,老外说了声谢谢拿起来大步走了,和尚穿着僧袍步子迈不开,在后面边追边喊pay pay pay,二人一齐消失在花海。这些假和尚们也不容易,等到花期结束还要返回纽约,把场子从卖CD的黑人手中夺回,在时代广场分庭抗礼,划江而治。

通常爱情写的稀烂的人,就喜欢诉诸“我格局大”。一个猜想,肯定对。 ????

研究了一百多次女权游行,发现他们主要是在女性地位很高的地方折腾,从来也不愿意深入那些女性真受压迫的地方,而且沙特是世界女权背后大金主。哎,江湖,又岂是一言能尽。
法国右翼媒体报道过,欧洲400多个女权组织在拿沙特的钱。我感觉全欧洲女权组织也就这么多吧。1800万人口的柬埔寨,被西方塞了4000多个NGO、NPO组织,政府想修条路修个电厂,马上不知道从哪冒出一大堆NGO、NPO搞群体事件。

到了一定年龄,歌曲库就停止更新了。
不更新就算了,还要翻来覆去强调自己那点小破曲库是最好的

 

催婚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催婚的人觉得你这条命再不派上用场,就太贱了,不值钱了——无论男女。

是的,不要以为那个痴迷于生殖的旧社会仅仅蔑视女性而已,男性同样是它的生育工具,无论你自己有多大的报复,有多高的才华,这都无关紧要,打从一开始生你,目的就是延续香火,所以凭你考上多好的大学,出国多高的深造,学成了多大的本事,赚了多海的钱,自以为和无能的发小拉开了多大的差距,那些催婚的人仍然要拿你和初中辍学在家靠开小卖部维生的邻居儿子比赛:
“你看你,白挣那么多钱,白管那么多人,30了还没结婚,人家二虎蛋的儿子小学都快毕业了!”
 

是的,你在人生中为了自己理想付出过的一切努力,赢取过的一切成绩,那些催婚的人或许也曾为此感到高兴,但他们高兴的是“哎呀,这小子如此用功,将来定能先找个好媳妇!”

所以有朝一日他们发现你勤奋上进竟然不是为了早结婚,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那表情就好像看到自己养的猪猛吃猛喝竟然不是为了长肉,而是为了增强体力翻出猪圈爬后山,纷纷开始指责你“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玩物丧志,耽误了人生大事!”

他们从来不会认可你的“不甘心”,不会认可你的“没活够”,不会赞同你把宝贵的精力留给自己,在他们眼中,把婚姻当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就是自私。

然而为什么,为什么在100年前还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事情,在今天说出来就如此的“丑恶”,如此地令人“愤慨”?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得到各种各样的解释,在这里,我想要提供一种新的意见:包括繁殖在内,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不能逃出“生物行为”这个框架,我们在这100年中看到的价值观剧变,实际上是环境剧变迫使物种采取了新的适应策略——而这种新的适应策略,在之前的进化史上从未出现过。


从以《左传》为核心的早期史料里,可以得出这么几点判断:

第一,所谓吴越争霸,其实不是吴国和越国争,而是除了秦国之外的传统列强加上一个新兴的越国,一起和吴国争。

晋国、楚国、齐国,都希望吴国完蛋,又都很爱惜羽毛,正好遥远的东南,有一个越国对吴国来说是肘腋之患,那就充分利用越国对吴国下手。

第二,早期的史料里面,吴王夫差是一个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王。

他是一个来自文明边缘的,被视为野蛮人的国家的君主,他又是一个努力按照华夏霸主的标准来做事的王。

他生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大时代,他努力迎合的那个标准,是旧时代的;他为了达成这个标准,挖掘沟通江淮的运河,组建海军陆战队……却都是划时代的。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王。他就是吴王夫差,不是其他的昏君、暴君。这个故事里没有西施,也根本就没有留给这个女人的位置,本来他就不是一个好色亡国的君王。当然他可能确实是好色的,但这仅是他人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

第三,相比较而言,越王勾践的形象,就要逊色太多了。忍辱负重的复仇者形象,当然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比较单薄。

《左传》根本不关心勾践,他就中原诸夏利用来对付吴国的一把刀,《左传》里关于他记述,最多也就是闪现出刀锋的一缕寒光,看不出什么其他特质。其余篇章里,《越公其事》是讲儒家思想的,《国语·吴语》是讲兵家思想的,《国语·越语上》是讲墨家思想的,《国语·越语下》是讲黄老道家思想的……勾践就是这些政治思想的人格化,独特的个性是很少的。

第四,范蠡本来可能只是勾践手下一个比较重要又不是特别重要的将军。只有《越语下》当中,范蠡是绝对的主人公。——《越语下》写成的时间,在这些早期史料当中,显然是最晚。

另外,先秦诸子的著作里,《论语》、《孟子》、《荀子》这些,都没有范蠡,战国晚期的《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里,则有范蠡。有人说《墨子》里也提到过范蠡啊,墨子生活的年代和范蠡是很近的。但问题,墨子这个人,和《墨子》这部书,是两回事。《墨子》书里提到范蠡的那篇叫《所染》,那篇文章里还用一种谈论往事的口吻提到了宋康王,宋康王是公元前286年死的,再有20多年秦始皇都出生了。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范蠡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事迹,在战国年间,不断传播,变异,夸张,终于就变成传奇,和历史原型关系不大了。

 

那么,这样的史料落到了司马迁的手上,司马迁怎么处理的呢?几点变化:

第一,吴国灭亡,是天下列强的共谋,这一点被淡化了。

作为一个很有眼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当然不会无视这个事实,其实该写的他也都写了,就是写得不生动,而越国和吴国之间冲突,那是写得激情洋溢火光迸射,所以完全抢戏。

第二,吴王夫差的独特性,被淡化了。因为从道德教化的角度看,什么样的君主会成为亡国之君,是有个模子的。夫差被司马迁往这个模子里塞,当然,还是司马迁做得还比较有分寸,再往后,就越来越和其他亡国之君千人一面了。

吴王夫差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从历史学家到小说家笔下,他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历史学家的笔下的人物,人格是很立体的,细节不多,几个细节见神韵而已;到了小说家笔下,人格变得平面,变得概念化,但细节越来越丰富,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加细节。所以细节越多,距离原型也就越远。

另外,吴王夫差身边,还有个人物也跟着变了,那就是太宰嚭。《左传》里面,太宰嚭是主张和越国搞好关系,致力于去北方争霸的。这就是一种政治主张,虽然这种主张可能是错的。越国灭掉吴国之后,一方面可能是念着太宰嚭和自己有这么多年交情了,一方面是越国也要和中原诸夏打交道,而越国自己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而太宰嚭经验丰富,所以,越国继续用他,负责外交工作。

《史记》里,太宰嚭基本就是一个刻意祸国的奸臣了。而灭掉吴国之后,越王勾践“诛太宰嚭,以为不忠”,不忠于自己君主的人,必须死,坏人必须没有好下场,不然价值导向在哪里?

 

第三,越王勾践的形象,则被大大丰富了。

当然,《越语下》里,勾践给夫差去当奴隶,当马夫的这段故事,太扯淡了,司马迁是不相信的,《史记》里没这个。

《史记》最主要是突出了勾践的“忍”。一是矢志复仇,忍辱负重的忍;更重要的是,《史记》讲了勾践灭吴之后对自己的功臣的残忍。

《国语·越语下》里说,范蠡向勾践辞行,勾践撂了一句狠话:你不许走,你要走的话,我杀了你,而且杀你全家。

但是《越语下》里,勾践也只是说说,并没有真干什么。到《史记》里,就不同了。

《史记》说,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于是就写了封信给大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这位越王,脖子长长的,嘴巴尖尖的,这种长相的人,可以和他共患难,不能和他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你为什么不也赶紧走呢?

文种收到了范蠡的信,大概是比较犹豫,所以既不继续工作,也没有离开,而是“称病不朝”,我生病了,不上朝了。

于是就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要作乱。

勾践就赐了一柄剑给文种:“怎样攻打吴国,您交给我七种办法,我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掉了。还有四种办法,不实践一下也可惜了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吧,你去辅佐我们越国的先王,把这四套方案也操作一下?”

于是文种自杀。

具体,这七种方案是哪七种,用过了的是哪三种,司马迁都没细说。但还是那句话,设定已经出来,将来不愁没人细化。[i]

勾践残忍的这一面被大量加戏,有人认为,这和汉朝初年刘邦杀功臣的事,是有很大关联的。本朝的事,有些话不好太透,那就假托给一辈古人吧。

 

第四,范蠡疯狂加戏。

《国语·越语下》,应该说是把范蠡塑造得非常有魅力的,那么一个高人,一双慧眼,把世间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最后功成身退,飘然而去。为什么要走?一个是保全自己;一个是我走了,你勾践就犯不着杀我了,你也就不用负担杀功臣的恶名,我这也是保全你的名声。对大家都好。

司马迁特别喜欢这款的,就好像刘邦的功臣,司马迁特别喜欢张良一样。所以《史记》里的范蠡,前半生,基本上按照《越语下》来写的。关键是,范蠡离开勾践之后,司马迁采取了战国时代的各种传说,又加了很多戏。大概是这样:

离开越国之后,范蠡到了齐国,改了个名字,叫鸱夷子皮。注意,前面讲伍子胥的时候提到,伍子胥自杀之后,被装进了鸱夷,也就是皮口袋当中。这会范蠡叫了这个名字,似乎意思是本来我也应该和伍子胥一个下场,我也是劫后余生之人。

到了齐国之后,范蠡带着儿子努力挣钱,很快就“致产数十万”,积累了巨额财富。齐国人听说了他的名声,就请他做相国。但是这个职务他没有干多久,因为觉得盛极必衰,长期生活这么幸福是不祥的,于是很快就辞职了。

于是范蠡又去了陶这个地方,陶在今天的山东定陶,当时属于宋国。范蠡看中这里是“天下之中”,天下道路通定陶,于是认为,在这里做生意搞经营,一定发财。

果然,范蠡到了陶之后,“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没过多久,范蠡就达成了一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巨万”就是一万个万,也就是亿。所以,天下提到他,都不叫范蠡了,就叫陶朱公。

陶朱公范蠡有三个儿子。

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抓起来了。

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应该的,但是我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有钱人人家的孩子,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处死。——这个观念其实非常战国。春秋的观念,是贵族被杀了,尸体陈列在朝堂上,庶人被杀了,尸体陈列在市场上。你的血统决定你被处死后,尸体被摆在哪里,不跟你谈钱。当然那会儿社会上也很少会有出身卑微但是很有钱的人。

战国时代,没有贵族身份但是有钱的人多起来,他们自然会要求待遇向贵族看起,于是才有了“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说法。

于是范蠡决定救二儿子,就派自己的小儿子到楚国去,准备了“黄金千溢”,两万四千两黄金,这当时是常用词组,泛指巨款。这些黄金装在粗毛布的口袋里,放在一辆牛车上。

小儿子正准备出发,大儿子跳出来了,说:我是长子,家里的顶梁柱啊。二弟有罪,父亲不派我就救弟弟,却派三弟去,这是老爸嫌弃我无能啊。

于是他就要自杀。

范蠡老婆就说了:“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回来,现在老大命就要没了,这可怎么说呢?”

范蠡办法,得,那就老大去吧。

范蠡写了一封信,说楚国有我一个老朋友,姓庄。你到了楚国,就把前送到这位庄先生家里,然后一切由他处理,千万不要和他发生任何争执。

大儿子于是就出发了,他倒是真爱弟弟,自己还带了好多钱。

到了楚国,应该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位庄先生家。庄先生可不住市中心,而是“负郭”,靠着外郭城搭了间屋子。这种就类似后来的棚户,靠着城墙搭屋子,自己可以少砌一面墙,省钱。这位庄先生显然不爱出门,也没什么人来找他,拨开野草才找到他家门,进去一看,太惨了,一贫如洗。

估计大儿子心里这时候都要崩溃了,老爸你让我找这种人,给他这么笔巨款,管什么呀?

但是毕竟信服父亲的权威,大儿子还是照着范蠡说的做了。

庄先生说:“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你可以赶快走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

大儿子应该是满心疑惑的离开庄先生家。他可不信庄先生能救自己弟弟,于是继续留在楚国,寻找达官显贵,到处打点。

其实,这位庄先生虽然生活在贫民窟,但是“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他的道德高尚,楚国人都知道,从楚王开始,都拿他当老师一样尊敬。——这个庄先生到底是谁,挺引人猜想的。感觉气质和庄子有点像,但庄子的年代不对,晚一百多年。唐代司马贞说到这件事:“据其时代,非庄周也。然验其行事,非子休而谁能信任于楚王乎?”真是哪怕穿越,也要强行庄子。

庄先生收了范蠡大儿子的钱,也没打算要,其实是打算事成之后还的,之所以先收着,是让人家放心,表示自己会尽力。——这个行为不算难理解,我们今天有时也会听到外科医生因为不收红包,所以被患者家属认为手术不成功,然后被劈了的新闻。

这位庄先生进宫去找楚王:“我夜观天象,发现楚国会有不利的事发生。”

楚王说怎么办哪?庄先生说:必须推行德政。楚王说,我明白了。

于是楚王派使者“封三钱之府”,大概意思,就是说最近这段时间,要加强国库管理。

楚国的达官显贵们,不是好多人都收了范蠡大儿子的钱吗?他们就去找范蠡的大儿子说:“我们大王马上要大赦了。”

大儿子问:“何以见得啊?”

人家告诉他:“因为每次楚王大赦,先都要加强国库管理。”因为害怕有人听说要大赦,于是就去国库偷东西。这个是套路,大家都习惯了。

大儿子一想,既然要大赦,二弟这是肯定得救了。于是就想起送给庄先生的巨款了,心疼了。

他就去找庄先生:“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若自入室取金。”钱就在屋里,自己去拿吧。

大儿子拿了钱,开开心心走了。

这下,庄先生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又去找楚王:“上次我跟聊的星星那事儿,您说要大赦。可是我在外面听到风声,陶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关在楚国监狱里,他们家人在楚国到处行贿。大家都说您不是为了楚国大赦,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大赦。”

楚王一听就怒了,今天先杀陶朱公的儿子,明天再大赦。

于是,范蠡的大儿子,到底是带着二弟的尸体回家了。

回去后,别人都很伤心,只有范蠡笑了:“我本来就知道老大一定会害死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但是舍不得钱,因为他小时候跟着我一道创业,过过苦日子,知道钱来的不易,舍不得浪费。我要派小儿子去,因为他生下来就过的好日子,坐着豪车,催动宝马,追逐狡兔,反正只知道我们家有钱,所以扔掉多少都不心疼。”

所以现在这个结果,“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这是理当如此,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这个故事也算是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对有的女生而言,富二代比创一代更有魅力。花钱痛快而心思单纯,当然显得可爱一些。

最后司马迁总结:“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硃公。”范蠡三次搬家,天下闻名,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生活在哪里就在哪里成就名声。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司马迁所讲的这些范蠡的故事,大概不靠谱。只是作为故事听,确实有他的吸引力。

 

第五,《史记》故事已经讲得这么八卦了,还是没有西施。

我们就说个大概结论:先秦文献里,西施这个名字就很常见,已经是美人的代名词,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

东汉的时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这样的野史里,出现了勾践用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的设定。

但这时,西施被送到吴国去之间的职业,是卖柴的。魏晋时期,西施才变成了浣纱女,这个意象显然美多了。

吴国灭亡之后,西施的结局到底怎样,说法极多,因为反正是开脑洞,随便玩儿。大体说,西施和范蠡组CP的说法,越来越受欢迎。只有美食届坚决反对这个说法,因为西施如果没有被丢到水里淹死,西施舌之类的美食,就少了卖点。

吴越是这样的地方,春秋战国时代是落后地区,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很少,后来成了经济、文化最繁荣发达的地方,有创作欲的人特别多,而正因为留下来的文字少,发挥空间也就大。江浙一带很多地方都有了和西施有关的遗迹。这说明和世界人民一样,大包邮区的人民发明历史文化遗迹的能力是无穷的。

简单说就是,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灭亡了吴国的西施,但传说中的西施,却足以让人忘掉真正的吴国历史。


[i]到了后来《吴越春秋》、《越绝书》这类书里,七种办法变成了九种。

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尊敬上天、侍奉鬼神,求他们保佑自己;

二曰重财币以遣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送钱吴国君臣花;

三曰贵籴粟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花高价买人家的粮食,这样人家就没有粮食储备了,拿了你的钱还喜欢高消费。——这是古代社会一种基本认知,农业最重要,农业之外的投入越多,就越增加社会的脆弱性。

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送美女给他,送的都是磨人的小妖精,这样他就没心思干国家大事了。——有了这条计,西施才有了出场的空间。

五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送给他技艺高超的工匠,和优质的木材,让他大兴土木,把国库花光。

六曰遗之谀臣,使之易伐:送给他喜欢讨好逢迎的奸臣,让他轻率的发动战争。

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让他国内敢于说话的忠臣,变得特别逗逼,然后就会自杀。

八曰君王国富而备利器: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军事力量。

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军事准备充分之后,等他自己遇到麻烦,就发动攻击。

所有跟帖: 

古文阅读不错,谢 -NewBird- 给 NewBir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6/2019 postreply 12:37:30

西施的故事原来是编的 -hibiskus- 给 hibiskus 发送悄悄话 hibisku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6/2019 postreply 14:25:32

全美国售卖护身符的假和尚这两天齐聚华盛顿纪念碑樱花树下,湖边逛了一圈已经遇见三个了 -SaltandPepper- 给 SaltandPepper 发送悄悄话 (74 bytes) () 04/06/2019 postreply 17:21:55

到了一定年龄,歌曲库就停止更新了。我的歌曲库停在ABBA,从无更新。 -ozxlu- 给 ozxlu 发送悄悄话 ozxl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6/2019 postreply 17:39:05

关于“梦醒”’梦在这里不是主语。是人从做梦中的状态醒来的简称。 -Newia- 给 Newi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7/2019 postreply 00:30: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