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国官方关于中美贸易谈判的最新表态

本文内容已被 [ 炒股怡性 ] 在 2019-05-11 03:31:4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近思录:“最后一刻”的中美博弈会误判吗

2019-05-11 04:16:35
...转自多维新闻网

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9日再度与“对手”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等人展开艰难的谈判时,中美再起关税争执——美方宣布自5月10日开始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的征税比例由10%提升至25%,而中国商务部随即回应“深表遗憾,将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似乎,外界的乐观预期不得不做出修正。 要知道,仅仅在一周以前的北京第10轮中美贸易谈判时,中美双方都一度对外释放了令人乐观的信号。当时,中美双方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外界预期可能最终的协议即将在5月初达成。然而,事与愿违,中美并未在原定的最后一轮华盛顿谈判中达成协议,磋商不得不再度延期。 归根结底,这一结果的出现的确包含着必然性,本身上它是由中美两个大国的结构性利益冲突所造成的;而从技术操作层面讲,一些细节或者说根植于彼此不同文化土壤的技术性处理思路和手法,也反映了这一变局的深层次原因。事后,刘鹤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中国需要一个非常平等的、有尊严的协议,中国不会屈从压力;尽管中美谈判并未破裂,但是针对美国加税,中国必须做出回应,“希望美方能够理解”。 经贸利益是“核心利益”,中美博弈注定会一波三折(图源:AFP)

其一、中美双方的信任危机。 当下,包括《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以及路透社等西方其他媒体,都将中美贸易谈判意外转折的责任推给中国。 比如路透社的报道,引述来自美国政府的3个消息来源等声称,北京欲将两个多来所达成的协议草案、长达近150页的内容做系统性的全面修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认为北京的行为意味着彻底推翻先前的努力。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则称,修改的部分或者说纠结的细节在于中国拒绝在协议文本中进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报道引述曾担任白宫贸易谈判人员的Clete Willems的话称:“中国在谈判过程中经常拒绝作出具体承诺。这些都是有难度的事,但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它还引述1990年代末中国入世谈判的过程,暗示中国政府“哄骗”谈判对手早有先例,特朗普政府不会再上当——早前,特朗普便要求坚决不要一份毫无约束力的“备忘录”而是要“一份伟大的谈判协议”,似乎本身便很能说明华盛顿对北京的不信任。 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不愿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弃国内改革的自由决定权,也是对美国的不信任——很多人对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广场协议”怀有深切的戒备心。 坦率讲,早在奥巴马(Barack Obama)时代,坚信大国博弈信条的华盛顿便拒绝相信“中国威胁论”以外外界对中美未来关系所做的所有描述。奥巴马本人拒绝相信习近平所提出的所谓“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当然走得更远的特朗普更加不会相信中国无意也不会挑战美国区域和全球霸权地位的承诺。相反,在特朗普看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中国发展的必要,而是代表了中国的企图心。 《大国政治的悲剧》(攻势现实主义的提出者美国政治学者John Mearsheimer作品)解释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国对华战略不信任,出于安全焦虑,美国将阻挠任何欧亚霸权国家的崛起。这是一种难以改变的零和博弈逻辑。

其二、中美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我们至今并不清楚中美谈判分歧的具体内容究竟发生在什么环节:究竟是在某一或某些领域的条文上,还是在如何确保承诺坚决执行的操作层面上,更或者是双方地位的不对等?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双方尽管已经过招很多年,对彼此都有相当的熟悉度,但是落实到对抗性明显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处理上,中美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文化矛盾便凸现出来。 特朗普的谈判手法对当下的中美关系来说很危险(图源:AP) 从原则上,无论是现实主义和还是自由主义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美国上下潜意识里很少不迷信“普世价值”的绝对适用性,其所建立的国与国之间相处规则和力量、权力原则。这是一种残酷的对抗性思维,而且“无解”。特朗普“极限施压”的谈判手法曾经屡屡得手,但大多数是在与处于同样文化背景的西方世界中,而对于中国这样的谈判对手则未必。 中国决策层从某种意义上接受和相信这套理论的相对价值,因为它的确影响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整个近现代史。然而,深受中国传统影响的中国执政者不可能完全接受。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可能令中国政府在失去外交弹性的状况下做出破釜沉舟之举。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的屈辱历史让中国上下对主权的完整性相当敏感,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结也会让中国执政者认为“民心可用”。 刘鹤在11轮谈判结束后公开喊话: 这会儿需要挺住,需要度过黎明前的黑暗。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了美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我们会理性地对待。但是中国不怕,中华民族也不怕。 所以,在当下信息透明的时代,中美谈判协议的具体条款如果让中国上下认为感到了羞辱,那么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 第

三、协议文本本身客观造成的理解分歧风险。 从技术层面上,协议文本是“白纸黑字”客观呈现的,但是即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国家也可能存在理解的差异,更何况是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协议本身,中美都可以“自由裁量”选择性接受。按照国际规则,协议本身或者约定俗成的原则都有最终的确定标准解释和翻译。但是,这是否足以消除未来的分歧,仍然大受质疑。 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对于同一份协议文本的不同认知和解释,曾经引起过很多麻烦。这已经不胜枚举。 中美贸易谈判的双方早在3月底便开始展开对文本内容“字斟句酌”式的讨价还价。我们相信双方在具体的行文措辞上拥有共识,但是相信分歧也不在少数。“承诺”与“将”、“承认”和“接受”等等措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可阐释的空间会有很大。这是否构成双方对的互相不信任,也值得后续观察。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披露中美谈判三大分歧 再表强硬态度 美升级关税 刘鹤:重大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将在北京继续谈 北京公布大量刘鹤在美磋商细节 迅速堵上信息缺口

其四、双方可能存在对对手的误判? 对于当下中美再度就关税问题起波折,不少美国媒体认为这是双方在谈判态度上出现变化造成的,而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对对手的“误判”。 所谓误判,可能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对手心理的误判、对对方自身有利条件的误判,以及对自身利害条件的误判。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引述了解中方想法的人士称,中国近来之所以在贸易谈判中采取了新的强硬立场,是因为北京方面曾把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的一些表态和行动视为美国准备作出让步的信号。比如中国商务部分析师梅新育即声称,“如果你们的经济没有变弱,为何你会一再要求美联储降息”。 来自中方的这种对特朗普政府的处境认知可能是“错误”的。事实上,美国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了其经济增长相当强劲,而失业率数据也低到令特朗普扬眉吐气。 当然,美方三番五次动用关税工具进行经济恐吓,的确影响了中国市场预期。但是,特

朗普政府显然也出现了重大误判:中国不是一个民选政治国家,中共可以动用一切国家力量去稳定形势全力做出反击,其“自力更生”能力远不是伊朗、朝鲜等国可比,中国经济拥有相当的承受力或者说韧性。而且,特朗普宣称与习近平拥有良好的友谊,但是看起来他丝毫不了解这位竞争对手。 如今,谈判仍在进行。中国重量级的机关报《经济日报》发表措辞严厉的警告。它说,美国的加税行为“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这已经不仅是单纯的贸易摩擦问题,更有一种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意味,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转自多维新闻网http://www.dwnews.com...15575647042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