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知名大学审查入学申请 平均每份8分钟

来源: mypresident 2018-02-01 04:50:2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739 bytes)

美知名大学审查入学申请 平均每份8分钟

 

 

为了进入理想大学,美国高中生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准备,以丰富申请入学文件,以得到大学招生官的青睐。然而很多知名大学审查入学申请文件的时间,平均每份8分钟。

《华尔街日报》报导,美国有更多的高中生使用大学“通用申请”(Common Application)系统,向多所大学提交入学申请。根据统计,去年将近90.2万名学生运用这个系统,今年截至1月15日止,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9.8万人,平均每人申请4.8所学校。

面对堆积如山的申请文件,有些知名大学的招生官员说,他们没有时间逐一看完所有申请文件。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以及位于宾州的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等大学的招生官,有时会请职员帮忙看。

多位招生官员说,为应对申请入学人数激增,至少30所大学采用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倡导的两人组成委员会的方式评估入学申请文件方式,其中包括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和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此外,招生官员认为,请数名职员组成委员会,分工协助审查入学申请文件,比招生官花几个月的时间审核成堆的论文、成绩单和推荐信等,不但效率更好,而且可以避免偏见,让委员会成员在决策时更有信心。

以乔治亚理工学院为例,这所学校每年大约招收2,800名新生,今年收到3万5,600份申请文件,增长13%。招生主任瑞克?克拉克(Rick Clark)说,要审查所有申请文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及压力。

去年秋季,该学院采用两人制委员会的方式审查入学申请文件,其中一人负责审核申请人的成绩单和考试成绩,另一人则审查推荐信、论文及课外活动。今年成立12组,每天总计大约可以审查500份申请文件。

克拉克说,审查委员会通常在8到10分钟内做出决定,并提出是否同意录取,还是将其放进候选名单的建议,大约85%的案件不会被复阅。这意味着委员会的建议几乎是最后的决定。

巴克内尔大学目前已收到一万多份入学申请文件,自从采用两人一组的方式审查申请文件,已将过去需要12到15分钟审查时间,缩短为6到8分钟。去年,这所大学录取了大约3,200名学生,但实际入学人数只有1,000人。

虽然协助招生官的大学职员不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决策者,但通常他们是唯一看过申请文件的人。某些高中辅导员认为,这种方式对学生不利,因为招生官不能全面地了解申请者。

肯塔基州米切尔堡(Fort Mitchell)比奇伍德高中学(Beechwood High School)学生顾问克里斯?里夫斯(Chris Reeves)说,如果入学申请文件是被拆成几份,由不同的人审阅,那就是不完整的评估,没有人能够对申请者有充分的认识。里夫斯也是“全美高校招生咨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简称NACAC)的主管。

今年18岁的迦勒?里士满(Caleb Richmond)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Manchester)就读德里菲尔德高中(Derryfield School)。他说,“我花了四年时间完成这个超辛苦的入学申请,写了大约七篇入学论文,现在才知道这一切努力,在入学审核过程只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真令人惊讶。”

所有跟帖: 

惊讶? -又当爹来又当妈- 给 又当爹来又当妈 发送悄悄话 又当爹来又当妈 的博客首页 (489 bytes) () 02/01/2018 postreply 05:14:34

学琴童鞋如果当年被选上状元 -got66- 给 got66 发送悄悄话 (223 bytes) () 02/01/2018 postreply 05:21: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