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如果把中庸的,误判成上智,是要悲剧的。

来源: ca981 2017-03-10 08:33:3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252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ca981 ] 在 2017-03-10 08:37:2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论语 · 公冶长第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解读】我以为孔子说的是忠诚守信哪里都有这样的人,但一生好学的人却不多见。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好学对于一个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谓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论语 · 雍也第六》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了。”

【解读】安德义解读《论语》谈论这一章说得很好。他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识人、察人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生活中,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教师要能区分资质不同的学生才可以因材施教,这是基本的前提。作为生活中的一员,与人交往至于区分不同人的资质,才可能找到心灵共鸣的人。为政做官也是如此。我体会到孔子以此一句话将知识概括到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与此行对应生活中就会存在两类人,那就是一类深谙形而上之道的人,一类就是只知形而下生活琐事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对那些倾心于形而上大道的人谈论生活琐事,他会不屑一顾的;而对那些以家庭琐事为乐的人谈论形而上的道理,就好像对牛弹琴一样,自讨无趣。

 

《论语 · 述而第七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大致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一类型的人,那么,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