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得(中)

来源: SSL1234 2017-11-06 11:52: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33 bytes)

到了美国看到欧美非同胞们天生弯弯翘翘的睫毛,特别是男孩子也长这么漂亮的睫毛,你们不要这么欺负人好不好?心里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啊!基因啊,木有啊!想后天补啊,太难了啊!买了瓶生长液,一个月长了一毫米,然后就进入“瓶颈”。还没等第二毫米长长呢,自然周期就到了,掉了!睫毛夹夹一下,再涂睫毛膏。有的质量不好粘成一团黑棒子,有的过于强调质感刷上去“毛茸茸”的,以为是枕头的鹅毛绒飞出来了,还有的搞什么“高科技”,一头是白的先刷上增长,一头是黑的,再刷上加密。问题是这是个“高难度”手艺,如果白的盖不上就是白化病疑似患者。盖厚了自己都觉得眼皮沉了睁不开。总之套句朋友的话就是“不会有奇迹出现滴!”

头脑一热去接了一次睫毛,就更是“后悔”不跌,价钱先不说,主要是假的真不了,特别是熟人见了更是一眼识破。客气地说:“不错,挺好的,忽闪着,能放根火柴棍儿。”不客气地直接就问:“多少钱啊?坚持几天?什么?就一个礼拜?你不是冤大头吗?”还有婉转地:“其实我觉得你可以买稍微贵的睫毛膏,总比这个便宜吧。”毕竟是胶粘的,化学物质刺激眼睛,和人说着话呢,突然眼泪止不住地流,弄得对方大惊失色,赶紧撒谎:“过敏了。”做睫毛的美容师戴着近视镜,手脚也不算熟练,结果胶水的痕迹特明显,就像隔夜的眼屎。还有这个东西不能粘水,洗脸的时候过分小心,总觉得洗不干净,眼睑也有点发炎。另外这玩意儿也与兵器相反,“一寸长一寸险”,穿件套头的衣服都能刮到,然后又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恒古不变的真理,最长的先阵亡。掉了几根之后,再看坚守的孤军怪可怜的,也太突兀了,索性直接“拉”下来。好啦,这下心里踏实了:知道接睫毛是咋回事了吧?!不用再玩了吧?!

脸上还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是嘴唇,我的唇形按算命的讲真是“大凶”啊(如果是大“胸”多好,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还是归结于营养不良吧,嘴唇容易发干,掉皮。过去在北京用一种玻璃瓶的润唇油,头上有个滚珠,一转,甜甜的带着果香的甘油就出来了,抹上去亮亮亮,像啃了蹄膀没擦嘴。加上这个油是甜的,下意识的就去舔,油还没渗到唇细胞呢,先被胃酸分解了。而且嘴这个东西越舔越干,恶性循环。如果实在很严重,晚上睡觉前就抹上香油。不过要小心别蹭到被子上。后来发现了一款Avon卖的瑞士润唇膏,效果很好,价钱也便宜,基本上一晚上就能起到滋润作用。再然后就趁“买N送一”的时候囤积了好几管,每个书包、外衣口袋里放一管,随时随地涂,防患于未然。

有个“砖”家说女人从25岁以后就应该用唇彩,因为嘴唇的红艳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我倒是没在意过这个问题,不过手边常被一款中色系的唇膏,照相、正装臭美需要的时候抹一把。想不通为什么有的人用唇线把嘴唇画个边儿,往嘴唇填色很有意思是吗?还有的人不知道是啥生理结构,唇膏老能沾到牙齿上,吸血鬼近亲吗?更不喜欢90年代末“韩流”引发的巧克力色唇膏,原因吧,呵呵,不好在这里说。40岁以后有天起床突然发现嘴唇发白,觉得真是“灰头土脸”的见不得人,赶紧把嘴唇描红了才显得有点“人气”,所以现在用唇膏的频率日益提高,但还尽量不用,因为唇膏里基本都用铅做凝固剂,而且蜡油最容易吸附细菌、粉尘。

既然“唇齿相依”,写到这儿了就说说牙齿。美国学生经常问中国的同龄人和他们有什么区别,我说中国孩子带牙套的比率远低于美国人(欧洲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更倒霉了,是最后一代“四环素牙”受害者,露齿一笑,没几个灿如编贝的。好在我们秉承中国古式大家闺秀的教诲,“笑不露齿”,既矜持又遮丑,还能减缓法令纹的生长。试过一套“美白”贴,酸性太强,用了以后牙齿过度敏感,连豆腐都咬不动,况且治标不治本,还不如刷层白漆见效快。

在美国第一次洗牙,牙医就“勒令”我用牙线,还手把手教我怎么用。开始疼,有一搭没一搭的。过了几年,牙龈问题频发才开始认真坚持用。说到这儿又得怪命不好,口水钙化严重,极容易产生牙结石,医生让每年洗两次,或者经常做深度清洁。啥深度清洁啊,觉得牙龈都快杵漏了。后来在网上看到推荐用水冲器,买了以后天天用,很方便。不过用了半年还没看过牙医呢,不知道对牙齿维护性有多强。但是用了水冲器才知道牙刷是多么“无力”,都想不出来28岁以前没用过牙线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不惑之年牙还没掉光真是幸运啊!美国的牙膏没什么香味,而且也没什么沫子,和中国开盖子就刺鼻的“中华”没得比,而且也没有“雪沫子”横飞的感觉,老觉得刷完了嘴里干干的。

美国人看《色戒》先不说看懂内容没有,看到汤唯唱歌那段没刮腋毛就倒足胃口了。我只好向他们解释“刮腋毛”不属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事实上据我观察欧洲女人也不太注意“除草”,即使做了腋下,也不注意腿和小臂。美国女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毛手毛脚”了,腋毛是要做的,但胳膊、腿都是有了男朋友以后才注意“光滑度”的。我是大学毕业的时候买了一个松下的电动刮胡刀,只有夏天用。到了美国经常游泳,冬天也得刮。开车时无意间听广播:激光去毛,大减价。想都没想直接开车去了诊所交了定金,签了合同。理论上是做六个疗程,但我幸运,做了四次就干净了,而且真的是“无疼”,三分钟就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的长效投资。

下面该说手和指甲了。我的手不是“柔荑”,只是干瘪,“女子手如柴,无财也有财”,“财”没有,些许文“彩”倒有点儿(大言不惭地说)。扯远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干活开始戴手套了,反正肯定是到美国以后。同时发现女人先从“手”老起,好多人看面相挺年轻,可是手和脖子(还有膝盖)一下就泄了密,所以开始注意经常抹手霜。另外根据朋友推荐,时不时用一款Mary Kay的手模,晚上睡觉的时候抹,早上也差不多都吸收了。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浓重的“指甲油”情结,如果不涂感觉像“裸奔”(西方女的老爱说不涂口红像没穿衣服),不好意思出门。“小时候”唯一能买的指甲油是那种细细管子的透明指甲油,既能让指甲发亮又能补丝袜。价钱不算贵,质量也不敢恭维。后来上大学了,着装打扮没人管了,才敢买彩色油。尽量买带金粉、银粉的,亚光的总觉得是油漆。但是老妈不喜欢,总是看不惯。架不住我逆反啊,说我?直接来“哥特风”,涂黑的!以至于去朋友家和他妈妈吃饭,老人家吓了一跳,以为我有什么皮肤传染病啊,还问“不应该是‘灰’指甲吗?”弄得我着实不好意思了一把。

刚到美国的时候去久仰大名的Walmart疯狂采购,看到了自粘假指甲,买了一套,贴上以后觉得指甲不是自己的了,干活也不利落,老觉得指甲要给刮掉,还提心吊胆尽量不粘水。不过可能也就是从那时养成了洗碗戴手套的好习惯,做了一次也就到此为止。

又说回到“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的问题,十个指甲的“劈”、“损”率常年保持30%~50%,高居不下。用指甲油“盖”上,但是没几天头上的油就掉了。实在忍无可忍了,开始到店里做水晶粉。这个东西是奇效啊,只要指甲不剪,颜色是不带掉的。而且我“赚”大发了,因为新陈代谢慢,指甲长的速度堪比蜗牛爬,所以一个月都不用剪次指甲,不像大多数人两个星期左右就要去补一次,特别是做彩色的,新长的指甲太明显。再后来做单色的指甲觉得太单调,索性再多加点钱做成带艺术设计的,好处是下半截是自然色,和新长的指甲浑然天成,不容易穿帮。

手上还能出彩的地方是戒指,一般人的戒指号和美式鞋号相匹配,但是我的手指太细了,所以属于特例。也正因为细,戴稍微大点的戒指就好像拶刑一般扎眼、沉重。0.3克拉的戒指戴我手上完全可以冒充一克拉,毫无违和感,倍儿省钱。手链也如此,一般的镯子都是恨不能套到胳肢窝才勉强固定住。买手表去截表带,人家说:“你算幸运啊,这是最后一截了,你手腕再细一点儿都不能给你做了。”所以这些首饰也戴得少。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