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的主要观点是,党项人是鲜卑的分支:zt

来源: yzout 2017-10-25 11:07:5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62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zout ] 在 2017-10-25 14:30:1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支持党项拓跋和鲜卑拓跋同一民族有以下理由。

  1、姓氏相同:西夏的国王虽然姓李,但他们的祖先却和鲜卑拓跋的姓氏一字不差,都是拓跋。

  2、西夏拓跋自称鲜卑族的后裔:《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党项原先是披发,或者蓬首。鲜卑人有过秃发的风俗,元昊认为祖宗为鲜卑拓跋之后,为了怀念先祖,保持旧俗,他率先自秃其发,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然后强令党项部族人民仿效他的发饰,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任何人都可处死他。一时间党项民众争相秃发。

   1、《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党项羌的地域很大,史书记载:“党项羌各部间平日往来较少,而每隔三年要举行一次大的会盟活动,杀牛羊祭天。游牧民族往往通过会盟来解决内部的草场纠纷、部落间的冲突等,并依照习惯法来处理;决定对外联合作战或抵御其他部入侵等重大事件,以及草场的划分,重申部落的法规等事项。”这就表明,拓跋部虽然属于党项羌的一个部落,但同一个民族居住的地点很广,各部落联系也不是很方便,其居住地点也许是在青藏高原与甘肃交界地区,甚至就在甘肃境内。而这一地区曾是拓跋鲜卑的领土,北魏所建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就在这一地区,而且这一地区在北魏时期还很繁荣,比如泾州就是北魏王朝的西北重镇之一,正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之上,北魏历任的泾川剌史,大多数是由当时的朝廷权臣来担任的。同时,这一地区始终是各朝代难以控制的区域。此外,史书还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由此可见,北魏灭亡后,或在此居住或逃亡于此将元姓恢复为拓跋姓的皇族、仍为拓跋姓的拓跋鲜卑的后代,与羌族融合在一起不是不可能的。

    2、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炎帝部落失败,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民族。而北魏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他们认为拓跋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如果西夏李元昊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依托显贵为建国寻找依据,完全可以说自己所在的羌族就是炎帝的后代,而用不着说自己是拓跋鲜卑黄帝的后人。

    3、关于党项事迹的记载,首见于隋唐,虽然隋书中有党项以前传说,但并无确切史料。而党项拓跋的出现与鲜卑拓跋的消失相衔接。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把拓跋氏改为元氏。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史书最早记载的党项拓跋是:“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请求内附。”北魏灭亡到首次出现党项拓跋姓氏仅仅50年。北魏未灭亡前,存在两个民族共用一个姓氏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的。灭亡后的短短50年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使用拓跋为姓名的民族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认为,拓跋鲜卑在失去政权后,与党项人合作以图再夺取政权是很有可能的。史书记载,党项拓跋部是最强的部落,也许这个部落根本就是拓跋鲜卑人加入党项后,以党项身份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做为一个曾经统治北中国的民族,吸取先进文化后,在短时间内成为另一个民族的领导者并一直持续下去是有可能的。

    4、党项拓跋是秃发鲜卑。淝水之战后,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同时出现了六个国家。这六个国家分别是都于姑臧的吕氏后凉(氐族,甘肃中部)、都于苑川的乞伏氏的西秦(陇西鲜卑,甘肃南部)、都于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的秃发鲜卑氏的南凉(河西鲜卑,甘肃西部及青海东北部)、都于张掖的沮渠氏的北凉(匈奴族,甘肃中西部)、都于敦煌的李氏的西凉(汉族,甘肃西部)和都于长安的姚氏的后秦(羌族,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南凉的秃发鲜卑也是拓跋鲜卑,《《晋书·秃发乌孤》记载: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史书还记载,220年,拓跋鲜卑开始离开大兴安岭,首领拓拔桔汾死后,次子拓跋力微因为是“天女”所生,故得立为首领。而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仅分得部分部众。由于争夺牧场等原因,约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游牧。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主要游牧地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乞伏氏鲜卑的西秦国所统治,后西秦国为郝连氏鲜卑的夏国所灭,而夏国又亡于慕容氏鲜卑的吐谷浑部,西秦国领域大部分皆入于吐谷浑部,最后,吐谷浑部领域又为拓拔氏鲜卑的北魏王朝所占有:历史转了一个大圈,秃发鲜卑最终回归拓拔氏。随后,其他诸部鲜卑如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等,均成为北魏王朝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据说,至今,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北凉后来统一了凉州,秃发乌孤的次子在北凉亡后,率部进入青海、甘南一带羌族聚居地,被同化于羌。秃发樊尼的后裔,与羌人从甘南迁徙到关中,又改回拓拔姓。此时,正值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兴改革,改元氏行汉化,遭到当时周围不少拓拔贵族的反对,于是这些拓拔贵族一部分远徙代北,另一部分拓拔人则西迁入居了关中,跟当地的羌人逐渐生活在一起,这时两支鲜卑拓拔氏汇合,逐渐形成党项中的拓跋氏。因此,西夏王国就有了复杂的民族成分——统治阶级的王族是鲜卑人,而广大的国民却是党项羌。这种少数民族征服统治多数民族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较少的鲜卑人在中原地区经过与汉民族的接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与周边多数民族相比具备更加优越的政治统治艺术。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流行,比如鲜卑乞伏氏的西秦、鲜卑慕容氏的吐谷浑,甚至老祖先鲜卑秃发氏的南凉,等等,都是鲜卑人利用群羌建国的范例。

关于秃发鲜卑,我在查找史料时,还看到个有趣的事: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现有“源”姓3000多人,至今还保存着《源氏大宗族谱》,从中记载“源”氏为鲜卑后裔,唐朝以后迁居广东。在《魏书》等史籍中记载,“源”姓源于秃发 檀之子源贺,时为北魏拓跋焘统治初期。此后,源贺的后代多在朝廷为官。唐建中年间,大臣源休谋反失败,所有源姓都受到株连,纷纷逃奔。其中一支逃至广东定居,一直延续至今。另据霄乡源氏讲,1939年日军侵略广东时,没有对霄乡实行“三光政策”,而是下马跪拜源氏祠堂,说明日本源氏可能与鲜卑源氏有关。

   5、党项拓跋与鲜卑拓跋信仰相同:鲜卑拓跋建立的北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留下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佛文化遗产。党项族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也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6、党项拓跋部冒用鲜卑拓跋氏无史书记载、无任何根据,拓跋姓为羌族固有的姓氏无宋以前史书记载,这都不足为凭;西夏语与安多藏语十分接近,要想统治一个民族,语言统一是十分必要的,党项拓跋部只是党项八部其中的一个部落,即使再比其他部落强大,也需要其他部落的帮助才能成大事,这点北魏孝文帝为统治北中国已经先行了。按北孝文帝的思路,以党项语言、文字替换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是正常的。

   综上分析, 党项拓跋是秃发鲜卑;党项拓跋部是鲜卑拓跋部;西夏拓跋部的部众是党项羌人,而首领是鲜卑拓跋人的可能性很大。

所有跟帖: 

中国文化是把历史名人写进书里,欧洲习惯是雕成石像。这些人有点介于两者之间 -500miles- 给 500miles 发送悄悄话 500miles 的博客首页 (87 bytes) () 10/25/2017 postreply 12:36:5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