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差不多。。。

来源: snowboy128 2017-02-20 16:57: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906 bytes)

鸡年春节假期刚过,一大波上市公司已然撑不住了。在一片"涨涨涨"的狂潮之下,物价已经沸腾。

鸡年春节假期刚过,当经济学家们还在讨论PPI为何没有快速向CPI传递时,一大波上市公司已然撑不住了。白酒、调味品、药材、旅游等大消费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纷纷念起了涨字诀。而除此之外,大宗商品、农产品(000061,股吧)在经历去年的一波急涨后,继续迎来亮丽行情。

在一片"涨涨涨"的狂潮之下,物价已经沸腾。

这轮CPI特别是PPI的急速上涨,让PPI远超CPI,剪刀差创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业内有分析指出,预计今年通胀率水平或将有所上升,但CPI估计不会超过3%,不过要注意潜在的经济下行压力。若经济增长低于6.5%,那么中国经济固有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中国的通胀水平将会有爆发式的表现。

白酒类

进入鸡年,提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增收的一大利器。从白酒、黄酒、药品、榨菜、奶业等日常消费品,再到纸张、手机、家电及各类化工品,让人眼花缭乱。

资料显示,在这过去的3个月内,茅台(600519,股吧)零售价涨了约300元。而素来与茅台有着"不解之缘"的业内大佬但斌在2月16日晚称,股灾时抛掉90%的茅台,只剩5%-10%,有点惭愧,不过260元左右又买回,但是始终还是汗颜。

据统计,在去年12月1日至2月17日的区间内,贵州茅台(600519,股吧)收盘价350.56元,涨幅勘称惊掉眼球,妥妥地达到了9.87%。这稳稳地抢钱节奏啊!

在这节骨眼,茅台的兄弟五粮液(000858,股吧)自然也是大踏步跟上。据媒体报道,五粮液部分产品自2月14日起涨价,1618五粮液批发价不低于819元/瓶,零售价919元/瓶;52度"普五"商场供应价调整为809元/瓶,零售价899元/瓶。这是开年以来,五粮液首次进行价格调整,并且幅度颇大。

此外,泸州老窖(000568,股吧)、青青稞酒(002646,股吧)、金沙酒业等国内部分酒企都相继宣布了涨价。

消费品类

生活消费品的涨价,也比较直观。值得一提的是,消费电子的竞争向来激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涨价。去年乐视涨价的时候,小米王川曾在微博上信誓旦旦地贴出"小米电视不涨价,压力我们扛"的广告。不过发布此条微博以来,他没有继续更新。

微博才发出短短1个多月,小米就扛不住了。

2月7日,小米电视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称,由于元器件采购成本上涨与汇率波动影响,小米两款电视的价格均将上调。

很多人都在嘲讽小米打自己的脸,不过这可能真的冤枉了雷军;也有人认为这是小米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其实未必。因为与电视成本有关的液晶面板、钢材、包装纸等都已大幅度上涨。

通过这份清单或许能看到小米的艰难:据Wind数据显示,32寸液晶面板价格由2016年年初的52美元上涨到2017年年初的75美元,涨幅高达44.23%。成本上升果真不是一般的厉害!

虽然1月份董明珠在谈到格力空调是否会涨价时也曾表示,"我们同行都在商量怎么涨价,但企业还是要顾全社会影响,我们还是不涨价。接近市场份额50%的空调不涨价,那别的可能也涨不了价格。"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格力空调在去年"双十二"优惠结束后宣布,自12月19日起空调价格每台上涨50-100元不等。

除了电视这种大件之外,大家还发现,药品类也涨价了。2月9日,马应龙(600993,股吧)发布公告称,其主导产品马应龙麝香痔疮膏(10克装)自公告之日起将上调价格,上调幅度为18%。

引人关注的是,随着医改持续推进,药品降价已是大势所趋。不过近年来,包括马应龙、东阿阿胶(000423,股吧)、片仔癀(600436,股吧)等中药独家保护品种却频频提价。比如,片仔癀在过去的12年间提价次数高达十余次,累计涨幅达4倍。东阿阿胶自2006年以来也有10次以上提价公告。该公司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复方阿胶浆和桃花姬阿胶糕出厂价,累计涨幅更是高达40倍。

涪陵榨菜(002507,股吧)在2016年7月上调11个单品价格8%-12%之后,也在今年2月14日发布了新一轮的涨价公告。公告称,为缓解榨菜原料和包装物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规范渠道价格,强化终端投入,根据市场及公司产品供求情况,公司上调了80g和88g榨菜主力9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为15%~17%不等,价格执行已于今年2月9日下午4点30分开始实施。

小到调味品,药品,再到手机,电视,一个都没落下。

大宗商品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大宗商品在去年打了一个翻身仗。彭博商品指数曾在2015年大跌近25%,创下该指数2008年以来最糟糕年度表现,而到了2016年12月中旬,该指数年内上涨11.5%,创下6年内首次年度上涨,与2015年形成鲜明对比。

而到今年以来,大宗商品表现更加亮丽。国际原油价格在55美元每桶左右徘徊,分析预计,今年有望突破每桶60美元。黄金、白银、银矿石以及锌、铜等产品均呈上涨趋势,尤其是锌和铜价格蹿升,涨幅均超11%,成为进入新年来表现最佳的大宗商品。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2月13日触及每吨6204美元,创下2015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春节假期过后,在经历了首个交易日的大幅下跌之后,黑色系商品期货再度发力大涨,不仅收复失地,且一路高歌猛进连破前高。铁矿石更是领涨产业链,创下2014年7月以来的新高。

业内指出,这轮上涨主要自于铁矿石结构性需求,特别是对高品位铁矿石的需求。去年9月以来,高低品位铁矿石间价差不断拉大。同时,高品位铁矿石供应出现相对紧缺。

现在62%品位铁矿石价格达81.62美元/吨,而65%品位的铁矿石更是高达94.75美元/吨,价格相差13.13美元/吨,也就是1个品位4.38美元,乘以6.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是30块钱左右。

实际上,说到去年以来的大宗商品上涨,只能用"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来形容。从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到,从去年年底开始的一波涨幅很明显。

铜,在过去的一年,从36050元/吨左右,暴涨到48600元/吨,涨幅近35%;而从去年12月开始算起,在这2个月多的时间内,涨幅也达到3.4%。

一峰更比一峰高。过去一年,螺纹钢涨势迅猛,从去年年初截至2月17日,涨幅达到惊人的92%,而从去年12月截至到2月17日,2个多月的时间内涨幅也达到11.8%。

锌的涨幅也很骇人。过去一年的涨幅达到76.3%。

农产品类

去年开始的农产品大涨势头远未结束。从棉花涨势来看,去年1月截至2月17日,涨幅达到41%。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在去年年底达到小周期谷底后,又开始新一轮爬坡。

豆粕去年年初至今涨价幅度达到25%,不过在去年年中到达顶峰后便一路下滑,不过在去年年底开始,有缓慢爬坡势头,从去年12月开始至今,涨幅达到8%。

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

实际上,不光是消费品、白酒、农产品、大宗商品,今年1月份的宏观数据已显示,中国各种产品的价格已是涨声一片。业内称,最近的一波涨价可以称之为由PPI向CPI进行的传导。

市场分析指出,2016年启动的这轮涨价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6年开始,原材料上涨几乎席卷了所有细分领域,橡胶上涨近200%,纯苯上涨近70%;第二个阶段到2016年下半年中**业的崛起,焦炭期货大涨近266%,螺纹钢期货翻番,重卡销量增长1.2倍;

目前进入第三个阶段,近期下**业消费品开始了新一轮提价潮,因此榨菜、中药材、白酒、智能手机、家电纷纷涨价。

中泰证券李迅雷称,2016年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去产能导致的多种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来讲,产业链上的价格传导是决定通胀变化最重要的内在机制,这一轮价格回升一方面是因为政策主导的基建地产相关领域的需求拉动,另一方面为上**业向下游消费品领域的成本推动,且总体来说仍以成本推动为主。

也就是说,这轮从上至下的"通胀潮",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

分析称,这轮CPI特别是PPI的急速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全球经济复苏的因素,但国内PPI暴涨的核心还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供给侧改革+一刀切去产能+严查环保+天量基建需求+2016年狂加杠杆炒房。因此,这轮商品和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的下游高需求支撑,是自上而下传导的,PPI远超CPI,剪刀差创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在这个逻辑下,那些没有定价权、没有高壁垒(核心技术)的中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受到影响最大。因为下游需求不起来,他们无力向下传导,只能吃下上游成本不断抬高、利润不断减少的苦果。另一方面,如果中游企业有核心技术壁垒、高市场占有率、高议价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向下传导。因此,影响较大的将会是那些没有品牌效应、没有提价能力的下游企业。

物价加速上涨,PPI涨幅创五年新高

到底PPI涨到什么程度,又给CPI带来怎样的传导,我们通过官方数据来看看。

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PPI同比上涨6.90%,这一增速创下五年来新高;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甚至还是近年来的最低点。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今年一月份涨幅达8.4%;这也就是说,工厂采购的原料价格上涨已超过8%;接下来,工厂的出厂价,消费者的到手价跟着上涨将不可避免。

而作为工业品的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以天然橡胶为例,截至2月1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橡胶价格为21890元/吨,与2月初相比上涨了7.14%;与2016年初相比,天然橡胶的涨幅更是高达120%以上。

CPI绝对值还不算高,但已经开始上扬。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涨幅创下三年来新高。

官方经济学家分析,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受春节因素影响有所扩大。

事实上,春节的影响因素没有那么大。春节主要对食品价格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今年1月份,食品价格涨幅仅为2.7%,这一数值远低于上一个春节食品价格7.3%涨幅,甚至低于去年11月的涨幅。

通胀率水平还将上升

而这场由中**业涨价传导的物价上涨,是否引来通货膨胀,引发业内的担忧。有分析称,从消费品涨价的这一事实或许可以表明,暴风眼已经形成,这或意味着一场汹涌澎湃的通货就要袭来了。

天风证券孙彬彬研报分析,当下通胀不但要看CPI,更需要关注PPI变动,甚至进一步说,PPI才是目前通胀走势的重点。此轮PPI受大宗商品影响较大。WTI原油期货已连续四周上涨。

中银研报分析,整体看,CPI维持在相对高位,PPI继续加速向上,通胀中枢上移趋势短期内没有变化。PPI与CPI剪刀差继续扩大,一方面支撑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需警惕货币政策的超预期收紧。

中泰证券从价格形成体系和传导机制入手进行分析通胀。下图表明中美PPI之间的裂口是在2012年发生的,之前它的波动非常一致,裂口出现的原因就是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

中美PPI分叉表明国内产能过剩

中泰证券李迅雷表示,那么这一轮通胀究竟能走多远,代表需求的消费其名义增速虽然上升,但实际增速却在回落,剔除价格因素之后2016年四季度降幅接近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低迷削弱了中下**业进行成本转嫁的能力。那么成本高企对部分中下**业形成利润挤占,一部分成本涨价压力被企业内部消化,终端消费所承受的价格推动力相对有限。

李迅雷称,预计今年通胀率水平或将有所上升,但CPI估计不会超过3%,预测全年增速为2.6%;温和通胀有利于消费,故名义消费增速或略有上行,但不改消费增速长期下行的趋势,如2017年汽车销量增速将下行。在全球经济增速回升的背景下,外需也相应回升,出口增速会恢复到正增长,但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或会继续下行。

安信证券高善文认为,近期中央1号文件发布。此前市场对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得到强化。总体上看,今年粮食和作物领域的价格上涨压力是可控的。再考虑到鲜菜小年和猪肉价格高位回落的压力,全年CPI上行压力也会比较有限。

中金公司认为,往前看,2月CPI可能会明显回落,PPI或将在近期继续走高。高频数据显示,今年春节过后食品价格下跌较去年更早,也更为显著,表明2月CPI可能会明显低于1月。另一方面,工业品价格继续全面提价,加之低基数,短期内PPI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工业品价格的持续上升表明企业利润或将明显复苏;一季度CPI或将保持温和,因此短期内政策过度收紧的可能性较低。

若GDP低于6.5%,通胀将爆发?

事实上,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近20多年来的历史新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4.33万亿,连续两年出现下跌,与2014年相比,跌幅达到7.95%。2016年财政收入(全国公共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4.5%,增速与去年相比下跌近一半;2016年12月,财政收入更是罕见地出现负增长,增速为负7.98%。

中泰证券李迅雷认为,2017年经济增速仍会继续下行,但下行幅度应该不大,总体来看,美欧日经济已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增长率恢复至2005年时水平,而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会继续加大,估计全年GDP增速在6.5%左右。

证券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目前,国内通胀仍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实际上与中国经济增速还维持在6.5%以上有关。保持6.5%以上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问题。因为要稳定就业、2020年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需要维持6.5%这一底线。但是如果经济增长低于6.5%的速度,那么中国经济固有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中国的通胀水平将会有爆发式的表现。

所有跟帖: 

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结果。 -熊牛联盟- 给 熊牛联盟 发送悄悄话 (50 bytes) () 02/20/2017 postreply 17:20: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