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型,中国钢琴教育的最大骗局 -- 武宁 (ZT)

来源: Passerby 2015-07-08 09:53: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267 bytes)
作者简介:

武宁,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讲师,钢琴演奏与教学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钢琴学术委员会会员。从事钢琴教学工作9年.曾多次在国内各类钢琴比赛中获奖。


手型,中国钢琴教育的最大骗局

钢琴源于欧洲,音乐史上1709年是钢琴诞生的年份。在西方,钢琴形制与构造、作品、演奏法与教学法经历了200年左右的发展,并经过了19世纪中下叶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德奥、俄罗斯、法国等不同学派。20世纪初,方始传入中国。由于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原因,中国钢琴教育以传承俄罗斯学派为主。20世纪中下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数十年与西方乃至前苏联几乎隔绝的时期,国内又发生了一系列运动与动-乱,初萌芽的中国钢琴教育被迫断乳,进入重重打击之下暗中摸索的曲折发展时期。而80年代起,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的转变,国内大城市纷纷出现“钢琴热”,这一领域又呈现出异常活跃繁荣的局面。

在断乳期之中,经过钢琴教育前辈们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虽未成体系、但通俗易懂、简明易行的土方法,通过一代代心口相传,其中绝大部分还在为如今的钢琴教育从业者广泛地使用。当然,从积极的方面说,这些方法对当年中国国内钢琴教育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其中弊端也影响深远,一些错误的、或者是早已过时的观念至今深入人心,误人不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贻害最广的,当属“手型”观念。?

“手指关节要突出,手心拱起,就像握着一个鸡蛋”,这句话在国内钢琴老师的启蒙课程中基本是必讲的。前辈们的确很有才,“握鸡蛋”的比方形象生动,而“握鸡蛋”姿势成为了广大老师、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规范手型”,是判断水平高下的首要标准。如果一位小学生被老师认定为“手型不好”,那么很可能要把前面学过的内容全部推翻,从头纠正。

让我们先看看“握鸡蛋手型”的源头。国内常用的初级教材《拜厄钢琴初级教程》和《哈农钢琴练指法》中曾经对演奏姿势有过类似的描述,德国钢琴教育巨匠卡尔·车尔尼在著作中也有过相关的论述。但是,请注意,拜厄也好、哈农也好、车尔尼也好,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活跃在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19世纪上半叶是什么时代?距今约200年,当时的钢琴音域比现在窄、触键比现在轻、琴键比现在小、音量比现在弱、踏板的延长效果比现在短,钢琴文献中极为重要的肖邦、李斯特的大部分作品还没有写出来或者流行起来,更遑论其后的大批大师。被中国钢琴老师们奉为圭臬的卡尔·车尔尼又是何许人?作为贝多芬的学生,他的几乎一切练习曲都是为演奏贝多芬大作品而服务的,说他风格单一绝不过分。用车尔尼那一套去演奏肖邦、德彪西或者拉赫玛尼诺夫,是要闹大笑话的。

那么让我们再看看比较现代化一些的教材,应用普遍的《汤普森》系列,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编写的。在这一套教材中,已经全然没有关于“手型”的讲法。这很正常,时代在改变,乐器在改变,音乐在改变,演奏法当然也在改变。而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在教《汤普森》系列教材的时候,还在用200年前的“手型”去要求他的学生,这不是关公大战秦琼吗?其实二战前后大批俄罗斯音乐家迁往美国,美国钢琴教育受俄派影响也非常大,可是走的路子却和中国全然不同,这一点值得深思。?

至此,有一个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弹钢琴没有标准手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更准确地说是去“看”音乐会。总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钢琴家怎么弹琴,看他的手型!其实如果真的仔细看了,恐怕家长也会失望——“握鸡蛋”手型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出现的,有时甚至总是不出现。基本上,“握鸡蛋”手型主要适用于弹奏音阶,而在弹奏琶音、歌唱性旋律、断奏时均不适用,其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作为基本的动作要领。

这就有人要问了,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弹钢琴的动作难道没有一个标准吗?其实,广义地说,演奏动作是不需要标准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弹得好,哪怕你用鼻子弹呢”!只有音乐的好坏可以作为评判标准。当然,狭义一点,技术上也可以有一些原则——在放松状态下控制,在达到同等效果之下追求动作的精简,但这些原则是为了帮助演奏者,而不是为难演奏者。协调的演奏动作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不是给一个样板就可以照样学的。?

也许,发明“握鸡蛋”手型的老前辈本义是让初学者尽快掌握弹奏基本动作,没想到经过众多或不明真相、或别有用心的误解误传,最终成为中国钢琴教育最大的骗局。时常见到有家长或老师煞有介事地讨论“手型与兴趣孰轻孰重”,大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之恨,看了前面的论述再回头试想,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手型”要牺牲那么多孩子的时间和兴趣,究竟值不值得?!

无数的人认为手只要按统一的样式去摆放,并在弹奏中呈现出“好看的”手外形,才可以达到某种技术境界,可是他们随着越来越多的对于“成功者”的观摩,总是找不到更多的那种“期待能立论的样子”。钢琴家们也更是在“肆无忌惮”的使用着他们的手,手型派们不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而千方百计的为了自己可笑的面子找借口,把“手外形学说”搞成一种恫吓,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成了学习钢琴的奴隶,学术大师如此,中师如此,幼稚园阿姨也是如此,这是多么庞大的一只“革命队伍”,硬是把国人搞出了恐琴症!?

“就像是握鸡蛋”......手原本是没有问题的,鸡蛋也是没有罪过的,钢琴更是为了人类而制造的,就这么个小小的“握”字!打碎了人们自由操纵钢琴玩乐音乐一切梦想!初学的孩子以及成人们,无一不在为之诚惶诚恐的苦修着,大指二关节弯着,小指像一轮羞答答的新月!指甲剪了又剪,就为了在手指向内扣住时多有些肉肉能用,所有的人都要求按照一个手型(形)去规划,一旦有(不小心)的凹进的,就立刻会遭到恶语加棍棒的伺候。握东西人人都会,可握着东西怎么能弹琴呢?又有谁愿意在手心里塞个鸡蛋之后在电脑上打字呢?

我见过非常多的孩子的右手,小指都是弯曲并向外翻倒着下键的,他们生怕把那思想中的鸡蛋掉到地上去,他们永远也不敢把手指伸直着去碰触琴键,他们甚至在专研着如何让小小的指尖也能够那样弯弯的搞定黑键!因为,鸡蛋可是千万不能掉出的!就在小指(二三四指也一样)辛苦运作的同时,他们的大指也在为了鸡蛋而努力着,用力的在(握着)维护那神圣的鸡蛋!?

握鸡蛋后期演变成“手架子”,这种人为故意形成的坚硬爪体,非常类似梅大侠的九阴爪,其硬度无坚不摧,头骨亦如豆腐,琴弦亦如发丝,琴键亦如仇敌!和弦需运气固定手爪,音阶需提前定好爪形,然后猛然向下......谋杀了音符之后,还觉得不够过瘾,随即按住再揉上一揉!......据说此神功还需搭配着高抬指快下键的法门同修,落指后追求干碎玻璃为至高境界。呜呼!鸡蛋爪再加上那“绝对独立踹下的一跺脚”,我等就只能终日欣赏钢琴的惨叫了!

什么时候能打破这颗学生上的臭鸡蛋!?为了修正这些带着鸡蛋的孩子,我只能让他们弹奏些简单的原位指法旋律,并,坚决禁止他们看自己的手!让他们用(音乐的眼睛)耳朵去听每一个声音品质,让他们学会利用手臂的重量,让他们真正开始锻炼那些弱指的“体质”,让他们忘记手心里的任何物品,让他们学会真正的手臂放松。能改过的,祝愿他们能与钢琴音乐长相厮守,改不过来的,迟早会对钢琴因爱生恨而离别,或病死于腱鞘炎症而终了。

所有跟帖: 

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dolce2010- 给 dolce2010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09:58:54

Just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最大骗局" is too much a 标题党. -Passerby- 给 Passerb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2:39:54

嗨,家长着急半天,其实都是学着玩的。爱谁谁吧 -walkabout- 给 walkabout 发送悄悄话 (181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0:24:32

这文章从今天钢琴演奏的实际,来讲一个手型的具体问题。看得出是有大量经验的, -Y389- 给 Y389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1:41:01

够大胆,敢问罪国内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观念,即使是错的,逆流而上,谈何容易! -Fieps- 给 Fiep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2:35:43

同意,但昭义(李云迪师)称国内钢琴教学理念是“铁板一块”。 -Passerby- 给 Passerb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2:46:45

觉得说的有道理,和我们钢琴老师的理念相似。 -winter1201- 给 winter120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2:51:40

有种迷思就是如果开始不用鸡蛋爪,以后到一定程度提高会很难。。。 -初夏的宝贝妈- 给 初夏的宝贝妈 发送悄悄话 初夏的宝贝妈 的博客首页 (78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3:39:11

我真的很迷惑啊。现在老师是俄国人,说儿子的手势不对,以后 -CirrusCloud- 给 CirrusCloud 发送悄悄话 CirrusCloud 的博客首页 (231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5:58:12

手势不对?怎么讲?手腕塌?还是手部僵硬??想要游刃有余的弹奏要每天3小时并保持10年以上练习。 -爱莲莲- 给 爱莲莲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50:35

没有指尖触键, -CirrusCloud- 给 CirrusCloud 发送悄悄话 CirrusCloud 的博客首页 (33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7:36:40

我小时候算数一直都是从左往右算 然后就硬生生的被老师搬成从右往左了 后来发现确实老师的方法好~~~ -paladindancer- 给 paladindancer 发送悄悄话 paladindance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6:07:23

同意, 都是那些人唬小孩和家长的谎言. -caucy- 给 caucy 发送悄悄话 (65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18:08:29

弹爵士和弹古典追求的是不同音色,不可同日而语。 -dolce2010- 给 dolce2010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20:29:07

最讨厌的就是音乐教师看到一个姿势不合其意就让学生从头学过 -moreco2pls- 给 moreco2pls 发送悄悄话 (207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21:29:39

太好了,再也不用纠结女儿的手型了,她觉得舒服就行了 -OnStrike- 给 OnStrike 发送悄悄话 OnStrik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08/2015 postreply 22:15:43

能不能给点优秀钢琴家的手型图,让我们看看啊? -古三通- 给 古三通 发送悄悄话 古三通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00:41:01

Horowitz and Aarau -Passerby- 给 Passerby 发送悄悄话 (88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53:22

Glenn Gould -Passerby- 给 Passerby 发送悄悄话 (43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2:22:45

从一个骨科医生的角度来看,作者才叫无知。 -薛成- 给 薛成 发送悄悄话 薛成 的博客首页 (1707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05:51:24

所谓手形,就是一种高强度练习还不受伤的方法 -danon- 给 danon 发送悄悄话 danon 的博客首页 (115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04:27

看完文章很替作者担忧。。。。。。。。。 -爱莲莲- 给 爱莲莲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52:24

这个老师真的是胡说八道,本人小时练琴,因手型姿势正确,弹多快的曲子都肩膀没感觉手腕也不累。凡是手指往外弯的都弹不快除非你努力十倍 -appleface- 给 applefac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52:39

手型正确最能表达是你全身是放松状态。如果你弹的再好,可全身是紧张的用力状态,那是在用弹钢琴练肌肉。 -appleface- 给 applefac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1:59:42

其实学钢琴头三个月不是要弹出什么来,而是练习放松,变成习惯以后就永远不会紧张了。我上班时公司紧急的事让我打字因为快又从不会累。 -appleface- 给 applefac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2:03:18

我在学唱歌时老师说唱的好的全身肌肉放松只有丹田用力,当老师让我们甩胳膊看谁能做到放松时,老师立刻问我肯定有过专业训练,我说纲琴练 -appleface- 给 applefac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9/2015 postreply 12:08: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