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学校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来源: 田珂 2013-12-19 06:10:0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256 bytes)
家长和学校互动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的诠释与运用

 

  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案例一:问题出在哪?

 

  新学年又开始了,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收拾得衣装得体,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新家长、新孩子……可是刚刚开学没几天,园领导就接到了家长反映说我对孩子比较严,说孩子怕我,不喜欢我。这让我很不理解,也为此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们在班里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也没什么问题呀,那这问题又出在哪呢?思来想去,原来问题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上有两三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差,午睡起床不能独立完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委婉地要求家长在家不要惯养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是这么说,可她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老师比我细心、耐心。

  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则会带来消极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主动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学习,我才理解:新学年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和顺应孩子及家长的现状,让他们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要求,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所以,老师最初不必太心急。

  如何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家长和幼儿能够愉悦接受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班级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其一:外表形象的塑造

 

  由于初期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性别、年龄、衣着、神态、姿势、说话等,这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走。因此,我们还是要重视它对自己的影响,注重自己的造型,衣着外表得体,端庄大方,态度热情,言语举止真诚坦率,值得家长信任;神情态度温和、热情,让孩子接受你,喜欢你。

 

其二:“日久见人心”的效应

 

  第一印象并非不可改变,最初给人留下的误会与偏见都会随着真诚的交往而慢慢淡化,并在对方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性格内向、表情严肃、性情急躁的教师可充分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解除首因效应的影响。因此,有这些特点的教师最初的家长工作应特别注重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方式,加强反思,调整心态,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

 

其三:家园互动生感情

 

  由于孩子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对老师保持沉默和距离,而成人有透过表层识本质的能力,能通过对老师的更深一步的接触与了解来调整自己的看法与行为,进而慢慢对老师产生信任、理解、支持。

 

二、“近因效应”的诠释和运用

 

案例二:谁是谁非?

 

  家长们常说,现在的老师缺乏爱心,对孩子动辄训斥、罚站、罚写字。孩子要是犯了错,家长们都得被劈头盖脸地训斥,羞辱一顿。“无论你在外头多么有头脸,在老师面前,你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挨训。”还要给老师赔小心,赔笑脸,生怕惹了老师累及孩子。

  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幼儿园要求老师懂得技能,做科研写论文,还得提高自身,进行继续教育。可现在的孩子难管多了,家长也比以前要求高多了。以前老师说什么,家长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也没有那么多意见。现在不行了,谁都可以推门进来,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谁都比你更“老师”。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会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可以对首因效应产生抵消作用。近因效应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如果近期因发生的事情是积极的,就会削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不良影响。反之,首因效应留下的美好印象将会全部泡汤。

 

其一:情感互动型

 

  积极的情感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和谐交流的基础,它能够将教师、家长、幼儿的心连接在一起。以往开展家长工作,我们往往只关注联系方式的创新,却忽略了与家长建立真诚感情的联系。因此,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更多地融入情感因素,从细节做起,从活动中贴近家长,贴近幼儿。

 

案例三:亲子游园会

 

  在新学期最初阶段,为了尽快和家长熟悉起来,增进彼此感情,为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创建良好基础,我们班精心组织了一次“顾龙山亲子游园会”。在登山过程中,我们一边细心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登山情况,一边不失时机地与家长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洋洋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菲菲很文静,如果多与朋友交往,会变得更活泼。”“豆豆,加油,妈妈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的真诚与细心感动着每一位家长,中途休息时,我们又精心组织了“寻宝”等家长参与性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拉近了我们与家长的距离,增进了我们与家长间的真诚友谊,此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其二:资深互动型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状,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进步、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他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从以上教育家的论述中,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很好地补充了幼儿园的资源空缺。我们应想办法引导和支持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

 

案例四:“我是来给你们看病的”

 

  我班在开展“爱牙知识小课堂”活动时,诚邀家长朋友对幼儿进行爱牙教育。活动一经推出,就有许多家长踊跃报名,在家园双方共同探讨此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后,当医生的方语妈妈和在医院工作的几位家长就成了班上的名副其实的老师。

  当方语的妈妈和其他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妈妈们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全部被吸引住了,他们很好奇,很诧异:今天怎么回事啊!只见方语妈走到前面对大家说:“孩子们,我是一个医生,今天我是来给你们看牙病的。”方语一看妈妈来了,可精神了,她一个劲地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自豪感。方语的妈妈拿出了一张大图片,上面画着显微镜下的细茵和蛀牙,通过面对面的讲解、提问、演示,大家听得很仔细,看得很认真。活动结束后,我们与家长又对此活动进行了一次座谈,家长们特别支持幼儿园的这种教学方式,建议以后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在家长们的策划中走向深入。

 

其三:首因与近因互补型

 

  人与人交往的初期还处在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在交往进入熟悉阶段后,近因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缺乏心理效应的知识与常识,对与家长沟通中出现的现象很难作出正确的解释,所以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迎刃而解,这种状况更容易难住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如果我们明白了近因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就知道即使自己最初做得不怎么好,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会有很多机会让别人重新认识、理解、支持你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