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美股评论:人人都在买股票

来源: aixiao 2013-08-13 08:43:1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761 bytes)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亚兰兹(Brett Arends)指出,目前散户投资者已经大举入场购买股票,而参考散户的历史表现,这很可能是个值得注意的,甚至意味着市场已经见顶的信号。

  以下即亚兰兹的评论文章全文:

  算了,可别再说我们现在的牛市是个被投资者忽视的,不得投资者欢心的牛市了。

  数据显示,普通散户投资者已经回到了华尔街,而且动静很大。投资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会告诉我们,今年年初以来,美国投资大众通过股票共同基金总计向股市投入了920亿美元的资金。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和去年前七个月的数字进行一下比较——当时,虽然股市的水位比现在低得多,但是七个月当中,大家是总计撤出了1800亿美元投资。

  投资大众上次像这样拥抱股市,还是2007年的事情。甚至,大家这一次的热情还超过了当年,因为在2007年前七个月当中,他们投入股票基金的额度也不过850亿美元。

  毋庸赘言,任何一支股票都是有主的,这也就意味着当投资大众在买进,肯定也有人在卖出。

  这里就有故事了。

  波士顿的Dalbar就是一家追踪这方面资讯的顾问公司,他们指出,散户投资者在判断投资时机方面的表现非常糟糕。年复一年,他们总是似乎和自己过不去一样,在市场高点时买进,在低点时卖出。当然,他们并非每次决定都错误,但是长期说来,他们的表现记录确实非常可怜。

  比如说,在截至2012年底的二十年当中,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率为8.21%。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二十年前向市场投入了10万美元资金,然后就再也不去管他,那么二十年后,你就可以拿到10万本金,外加38.4万的利润。

  然而,同期之内,共同基金投资者的平均表现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而这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股票上涨之后买进,在下跌之后卖出。Dalbar的数据显示,整体而言,他们这段时间获得的真实年平均回报率只有4.25%,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真实利润远没有前面说的38万多美元,而是只有13万美元左右。

  换言之,有三分之二的回报都被他们错过了。

  对此,华尔街的标准解释是,投资者不应该试图去推测市场的走势。对于许多人来讲,这都是条很中肯的建议。不过我还有两条告诫,而这两条在当今都显得很切题。

  第一条是,顾问们通常总会告诉我们要“重置”,意味着当股市上涨,我们应该卖出一些股票,买入一些债券,让我们的投资组合中两者的比重恢复均衡。比如说,如果你最初的设定是投资组合60%股票和40%债券,那么你每年就该进行一两次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这一比例不会走形。

  可是,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这种策略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随势操作。这其实是在建议我们,当股市上涨时应该卖出一些股票,在股市下跌时应该买进。历史数据显示,这种做法确实“有效”——长期说来,那些周期性重置的投资组合,表现确实往往要好于那些放任自流的。

  这也就是说,即便那些说你不该去尝试随势操作的人,其实也在建议你随势操作——当然,是披上了某种伪装的外衣。

  第二条就更加基本一些。正如我前面说过的,每一支股票肯定都是有主的。因此,当散户投资者购买股票,他们必须是从其他人那里买进,而他们卖出也是卖给其他人。我们姑且将他们交易的对方称作是X,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当市场上涨,投资大众就从X那里买进股票,而当市场下跌,他们纷纷卖出,而X则买进。

  X显然是在做随势操作,而且显然是发了大财的。这是因为散户总是贵买贱卖,而作为他们交易对手方的X则相反,捕捉到了巨大的利润。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二十年前投资10万美元,原本可以赚到38.4万的,但实际上,标准的散户只拿到了13万美元,那么剩下的25.4万美元哪里去了?答案当然是跑到X的口袋里去了。

  我不比别人高明,我也不能预测未来。可是我知道,散户投资者的历史表现是很差劲的,他们把握不好市场的节点。长期角度说来,在散户买进时卖出,在散户卖出时买进才是发财的要诀。现在,散户正在买进。

所有跟帖: 

你就没有买股票,作者就没有买股票, 而且空了股票 -maiAgu- 给 maiAgu 发送悄悄话 (27 bytes) () 08/13/2013 postreply 08:50:1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