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育儿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常识 作者: 李雪(心理学专家)

来源: 2708乔一 2012-12-13 08:05:3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384 bytes)
网上育儿经众多,妈妈们多了很多资讯和选择。同时,早被心理学证伪和批判的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也在中国疯传,比如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训练法等等。作为心理医生,众多来访者的故事,深知这些方法对婴儿造成的创伤难以逆转,很心痛,写下一些常识。这些常识,是真实的个案累积和不断自我分析体验的结果,理论上以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主,客体关系学派对母婴关系长期大量的案例追踪和成熟的理论架构,向求知的朋友们推荐,另外向妈妈们推荐《希尔斯亲密育儿法》。
--------------------------------------------------------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大;心理问题越严重,可推测其创伤开始越在早期。早期亲子关系模式奠定孩子的人格基础。1岁前的孩子处在全能自恋中,感觉自己和整个世界相融,这种感觉需要妈妈和孩子一体般的呼应来维持。妈妈就像孩子的镜子,孩子透过妈妈的脸,“看到”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相反,如果微笑,哭闹,饥饿等等表达,经常得不到妈妈的及时回应,孩子会陷入最可怕的感觉--不存在感。精神分裂症,自闭症,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基础。之前的文章总结过母婴的四种回应模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9449a01014geo.html
 
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婴儿的微笑,哭闹,寻找母亲等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会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的要求。而幼时需求经常“被延迟”的孩子,出于得不到的恐惧,会迫不及待甚至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无法判断环境和时机是否合适。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争取利益时压抑又怯懦,容易成为“老好人”,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内心空虚,欲求无度的人。
 
孩子所有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诉求,因之前正常表达时不断受挫,导致现在用有问题的方式,成年人也如此。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家长可以先问问自己,他的真实需要是什么,我之前是不是忽视了他的需要。比如微博上网友提问,和老公一起带孩子去超市,买完酸奶,孩子却停留在酸奶柜台那里不肯走,我和老公先走了,孩子居然躺倒在地上。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孩子,被琳琅满目的酸奶吸引,想多看一会,家长没关注到我的需要,却自顾自走了,我也想躺倒在地上。

宝宝为什么见到东西就往嘴里塞?0-1.5岁左右的孩子处在口欲期,此时嘴巴是感知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婴儿喜欢把手指和一切抓得到的东西放进嘴里,并由此获得成就和满足感,发展感官神经系统。家长保持宝宝周围的东西安全卫生即可,尽量不要阻止这些自发行为。如果3岁之后还要吃手指,可能是对乳房的需要没满足,或者用嘴巴探索世界时经常被家长阻止。

孩子咬烂手指甲怎么办?指甲代表武器,咬指甲通常因为婴儿时期的攻击性不被允许,于是愤怒转向自身,咬烂自己的指甲。若鼓励孩子把对妈妈的愤怒表达出来,症状很快消失。有3个妈妈对孩子说你再想咬指甲时就打妈妈一下,孩子几天后都不再咬指甲。当然我希望能有更好的方法,妈妈也不要受委屈。
 
小孩听不懂道理。我们对1个7岁孩子说,这是我们的房间,你进来之前要敲门。连说3次,她还是直接闯进来,我很崩溃。最后武志红直接说:你这样闯进来我不高兴。她恍然大悟,以后每次都很礼貌地敲门。道理是为了维护感受派生出来的东西,我们活着活着,就忘记了本质,只剩下道理,活在干枯与制约中。

真爱与溺爱的区别。1、溺爱的家长看不到真实孩子的需要,而是把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溺爱行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无论给孩子多少付出,孩子都感觉没有被妈妈看到,妈妈好像在爱“想象中的孩子”,不会感到真正的满足。极品案例,孩子一吃茄子就呕吐,妈妈每逢孩子回家就做'营养美味'的茄子,并且指责孩子不领情。2、溺爱的家长因为怕麻烦怕失控,干脆控制包办一切,孩子无法通过独立探索和完成事情获得成长和成就感,会对家长充满愤怒。

孩子要不要分房睡? 分房与否,每个地区习惯和家庭条件不同,不管分不分房,父母能给予孩子及时回应就好. 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孩子3岁左右进入俄狄浦斯期,性别意识形成,尤其不能和异性父母同睡,否则性羞耻感会给成长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男孩没男子气,女孩像假小子,对将来的恋爱和性生活也阻碍很大。中国传统把父母和孩子看得比夫妻关系更重要,作为女人,得到老公的爱不够多,就会把孩子,尤其是儿子看得比老公更重要,母亲对儿子的吞没(用佛洛依德的话说,是一种精神阉割),是中国男人的普遍创伤,所以中国男人大多数没有外国男人有男人味,缺乏男子气概。

如何拒绝孩子?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拒绝孩子时,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这样虽避免了内疚,却让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长大后可能成为即不会提要求也无法拒绝别人的老好人。所以,可以拒绝孩子,但不能评判孩子的需求不合理。学会不带评判的拒绝,让爱依然流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9449a0100lcgp.html

如何教孩子懂礼貌?常见家长对孩子说,快叫阿姨,说谢谢.其实孩子需要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他要花时间观察对方,感受能量场,最后才决定如何建立关系.这样孩子的直觉和自我存在感得以发展,能够分辨哪些人和场合合适自己,哪些有危险.社交技巧,长大自然会形成,家长不必急于教给孩子,免得打断孩子的心理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孩子的优秀品质无法通过训练和教导而来,而是内化与抚育者的关系而来。孩子的任何好习惯,如独立专注友善,都非培养出来,而是依恋和抱持得到充分满足后自然会如此。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得到足够满足,从而怀着对世界的信任,独立探索;婴儿的攻击性得到父母宽容抱持,而不是惩罚婴儿让他不再敢攻击别人,自然会成长为友善宽容,充满生命力的绅士淑女。真爱,永远不会过多。

把自己都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们,你让孩子的自我何处安身?只有一种选择,杀父母或者自杀。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自由即存在

一个人越是觉得自我可鄙可憎,软弱无能。就越会奋发去管别人的事。无私者的虚荣心无穷无尽---------此句话献给每天看着孩子挑灯夜读,人生目标就是给孩子带孙子的父母们。

让孩子长大后抗挫折能力超差的绝招:偶尔一次成绩不好,就告诉他你没救了,长大只能扫垃圾,干脆别上学浪费我的钱;逃学一次,就吼他滚出去,不许再进这个家门,并且要果真关在门外任凭苦苦哀求绝不开门。把问题无限扩大化,配合使用威胁抛弃孩子的杀手锏,保准他将来时不时精神崩溃。

所有跟帖: 

精神分析现在信的人不多了,主要是缺少试验的支持,基本上全是拍脑瓜想出来的。 -千里一盏灯- 给 千里一盏灯 发送悄悄话 千里一盏灯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08:08:35

不是内行,但是心理学本来就不是以科学试验为基础或衡量标准的,即使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为直觉、机体感觉至上啊。 -2708乔一- 给 2708乔一 发送悄悄话 2708乔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08:16:04

有一定道理。 -ca981- 给 ca981 发送悄悄话 ca98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09:40:52

你这个是逻辑上的狡辩,中国的教育理论稀里糊涂一笔烂帐就是基于这样的调调:( -黄桷树- 给 黄桷树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13:38:41

co: 你这个是逻辑上的狡辩,中国的教育理论稀里糊涂一笔烂帐就是基于这样的调调:( -2708乔一- 给 2708乔一 发送悄悄话 2708乔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16:52:55

其实写的挺好的,可惜没人仔细看。 -goodwinn- 给 goodwinn 发送悄悄话 (131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11:14:04

我几乎所有华人的朋友都是大藤毕业,但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价值观给他们造成很大心理问题 -2708乔一- 给 2708乔一 发送悄悄话 2708乔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13:29:37

整体上和加拿大官方的育儿指导很相似,在中国应该大力推广。 -黄桷树- 给 黄桷树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3/2012 postreply 13:33: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