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种客观的态度,很难在其他评论六四的文章中看到。俺读文章时,有些奢望,想看到为啥方励之等,一下子被推到了运动的前台。可惜没能看到。
文章的漏洞,我觉得是作者有意夸大了89年时的老百姓经济困境的现状, 即1)经济改革带给人们的不公平感,2)由此可比较容易引发的社会的骚动。这个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他用了他外婆的积蓄被通货膨胀给吃掉得所剩无几做了例证。
“她(指他外婆)的愿望是给三个外孙和外孙女结婚时每人买一台大彩电。后来在她去世前,我作为她最疼爱的小外孙,拿到的礼物不过是一小袋廉价巧克力球。”
可惜的是,他在后面的回文中,说到了这句:顺便说一下,那一年我才初中。当俺看到这句时,很失望。是这样的:如果他89年时,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的话,他那时最大也就14岁左右。到他可以娶妻生子的时候,也就是外婆只给他买了巧克力的时间,该是97,98年左右。是朱镕基将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是他的工业改革将东北,至少是沈阳的铁西,变成了死一样的宁静,他的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将老百姓的社会保证一下子推到解放前的水平,是他的银行改革,使得国有资产大幅合理流失,一批靠银行信贷(老百姓的钱啊)一夜可成为千万和亿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迅速冒出的时候。。。。。。
所以,是六四加速了经济改革吗?是六四迫使政府加速改革吗?这个原本还很可信的一个论点,变得令人觉得有些模糊。因为很显然,六四时期的经济困境还没有导致老百姓的社会心理防线被最后击破。被击破的时候是近十年后。是政府用军事力量赢得了政治上的绝对地位,在此前提下,一意孤行地推进只让极少数人收益的所谓的不得不为的“经济改革” (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及“黑猫白猫论”这两个政策的终极指导纲领)。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要牺牲多少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和让人们可以感受公平和希望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祖国,在过去的二十为了少数人收益的经济改革,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有些太高了呢?
这些是社会环境学家的研究课题。俺想说的是,在社会矛盾还没有激化的89年,资源财产分配不公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这一必然已经有其无可抵赖的表现(即六四事件),为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政府没有对其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多审慎些,多方面借鉴一下那,为啥非要“摸着石头过河”,难道没有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别国可以借鉴?。。。
回到俺开始的问题,仔细想想,六四没有迫使经济改革的进行。六四事件,不过是政府在保证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执行中,碰到的小小挫折,一个要除掉的钉子而已。经济改革是必要的,这个政策没有错。可又哪里让人觉得不对那?是这里:经济改革不是为了少数人富起来,而是让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走上共同富裕。这个目标,TG的改革没有做到,而且在有限的富裕进程中,付出了残酷的环境和社会的代价。
再回到前面引的文章,我们的祖国,今后还有出路吗?原文作者的观点,基本是:民主是死,不民主也是死。对这个问题,虽然不很清楚未来会如何,偶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盲目的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