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来源: 周游喜相逢 2010-09-29 12:04:3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14 bytes)

城市有气质,甚至能分出性别来。男女文墨,因此各自得以发扬。比如北京,老舍笔下沧桑,刘心武道来温良,王朔一开口,又变得诙谐不羁。。。俨然是一位底蕴丰富的雄浑男子。

上海是雌性的,任它外表怎么辉煌百变,骨子里总有一种细水长流的精心,象个新来致富的人家,底子不过短短百年,谈不上宏图,也没多大感伤,目光总放在眼下,对每个自家的日子,都有一份殷殷切切的经营和盼望。

而一提上海文章,便是张爱玲和王安忆了。

我更喜欢听王安忆聊上海。王安忆出身小康知识分子家庭,虽经历过文革,插队,但回城后无论写作或生活都很平顺。上海这一段光景,对于她和她的同代,如果要 画一张曲线图的话,尽管缺乏平稳流畅,但整体趋势基本在攀升,令人大体满意。这座城对于她,是儿时的怀抱,成年的伴侣,老来的归依。而张爱玲,家世显赫, 却颠沛流离,她孤清高贵,蟾宫冷娥,俯览人间纵然真切,也总隔着天地间一段距离,体察而不体验,得趣却不亲近。就算用一口略刻薄的上海腔,闲聊打趣起来, 听上去,也觉得张爱玲讲的终究是仆佣下人,王安忆口里却是邻里亲戚,感受大不一样。

张爱玲被太多的人,尤其她自己,一路宠着,所以对于上海,也有点由着性子来的意思,要么心里一美,一厢情愿起来,三轮车龙头上的小风车是童话,公寓楼下市 井凡声也是音乐。。。彼时如梧桐树巅的新叶,片片都是上海眼角眉梢的春意;要么一阵失落起来,看什么都无情,露台外的月亮是旁观冷眼,弄堂里的二胡也沙哑 难听,变做不堪说的一团往事。同一个上海,梧桐哪堪清秋节,突然又凋落一地。这哪是城市,分明一个纠葛起伏,喜怒无常的女子。张爱玲的上海,更象是关于她 自己的一道布景。

王安忆不一样,她把自己藏在上海后面,爱这个城市,却不替它做主,不以自己的口气添加它的台词,也不随着心情在它面孔上涂鸦。笔触因为感情极深,细致到琐 碎的程度。《长恨歌》的开篇,竟用了整个第一章来描写上海的弄堂,几乎成了一封漫长的情书,舍不得一字的抛弃。不求路人,甚至不求情人能阅清里就,只做一 种铭传而自抒。《寻找上海》中,她写电车怎样穿过僻静的街道,隔壁学校里广播体操的音乐又如何,夏天空气中各式各样暧昧的味道,甚至弄堂里形形色色熟悉的 脸型。。。细碎处,有点象母子的唠叨,或者夫妻间的摩挲。有些语句欣喜到反复重读都不过瘾,非得张嘴念出声来,才能享尽她文字的可爱。王安忆的上海并不华 丽,没有传奇,关起门来的日子,这座城池,也不过是一户人家。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人有一种实惠,情感并不夸张:两地的母子也好,分手的夫妻也好,没有太形式化的爱恨情仇,却都有一种默契:各自把自己那份日子过好,就算是天涯彼此珍重了。这其中另有一种睿捷:简单,却可信赖。

我们深爱一座城市,因为疼惜自己成长其中的经历。文章中每当出现王安忆自己,令她回忆至深的,都是从前做过的亏欠之事:辜负过的朋友,欺负过的路人。。。就象情人事后,天涯各自,真正挂心的,都是予对方再难弥补的亏欠。如此,才真爱过吧。

能依偎着故乡,一生安然膝下,是她有幸。有时我想起重庆,觉得跟虹影那个“饥饿”愤怒的贫民窟很有出入,但要细说,又印象模糊。家乡于我,曾是青梅竹马的 相随,当时只道是寻常,头也不回就远走。待我回头,她已经是另一番艳色天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想将她呼唤,无赖乡音已改,哽在喉头,待吐出来,已变作 一声长叹。

所有跟帖: 

的确,能依偎着故乡是幸。。。对远游他乡的人,故乡已是最熟悉最亲切的陌生人。。。 -简丹儿- 给 简丹儿 发送悄悄话 简丹儿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29/2010 postreply 19:56: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