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蒙古后妃15

来源: READERA 2009-04-22 18:59:1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10138 bytes)
十五. 尾声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处夫妻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深刻地揭示了在乱世中,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寻常百姓,都随时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厄运,不知有多少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在一幕又一幕地上演着。1644年又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中原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部攻陷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不久,八旗军在归附的辽东军阀吴三桂的引导之下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将其逐出北京,接着迁都北京,参与逐鹿中原。后金从努儿哈赤开始,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到了1661年的时候,基本上歼灭了明朝及农义军的残余势力,初步奠定了大一统的局面,他们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入关之前斩断了明朝的羽翼,征服了漠南蒙古,而征服漠南蒙古的关键在于消灭了林丹汗这个强劲的对手。



林丹汗在战乱中败亡,后裔也一样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额哲,次子叫阿布奈,与后金统治者交往时真是伴君如伴虎,饱受欺凌。皇太极的堂兄弟济尔哈朗娶了额哲的母亲苏泰福晋,而皇太极为了怀柔额哲,又将自己的女儿固伦公主,许配给他,表面算是亲上加亲了,但是暗地里双方互相猜疑,面和心恨。



1636年四月,后金于盛京召开大会。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台吉与后金贵族、汉人官僚一起,给皇太极上“博格达彻臣汗”的称号,尊其为蒙古大汗。皇太极锐意革新,将女真旧号改为“满洲”,并废金国号,改为“大清”。清朝为了加强对额哲所部的管理,封额哲为和硕亲王,将其部落改编为察哈尔旗,牧地划分在西拉木伦河以南(今库伦旗)一带。



可是,额哲一向自负为蒙古正统大汗的后裔,对固伦公主反应冷淡,不够热情。皇太极决定找机会挫一挫这个年轻人的傲气。1636年八月,额哲陪同固伦公主一起到盛京朝觐皇太极,当固伦公主进入清宁宫的时候,提前一步到达的额哲及其亲信衮定顾实喇嘛没有及时起立迎接,为此,他们都遭到都察院的劾奏。皇太极抓住这件事大作文章,高调宣布额哲犯了错误,但年纪尚幼,暂不拟追究,而衮定顾实喇嘛则交由刑部议罪,最后竟然定了个死罪。幸好皇太极不想把事情闹大,他见敲山震虎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以衮定顾实喇嘛是出家之人为理由,从宽处理,免去死罪。[1]



额哲受此挫折,对自己寄人篱下的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傲气自然收敛了不少,他于五年之后郁郁而终,没有留下后裔,妻子固伦公主遵从蒙古习俗改嫁给其弟阿布奈。



阿布奈是囊囊福晋在丈夫林丹汗去世的当月生下的,她降清不久便成为了皇太极的女人,阿布奈自然也被皇太极所收养。[2]阿布奈在额哲死后继承了和硕亲王的爵位,顾盼自雄,于1659年擅自处理发生在察哈尔内的一起刑事案件,既没有经各旗会盟审理,也完全绕过清朝的理藩院。[3]为此,他受到了继皇太极之后即帝位的顺治的处罚。[4]阿布奈负气不进宫朝觐清帝,甚至不抚养自己与清朝公主所生的幼子罗卜藏,将罗卜藏寄养于已经分家的长子布尔尼那里。



阿布奈以蒙古大汗的后裔自居,蔑视清朝,他犯了与额哲一样的错误,但没有象额哲那样得到清帝的原谅。顺治死后,继承帝位的康熙忍无可忍,终于怪罪下来,在1669年将连续八年拒绝进宫朝觐的阿布奈削爵,并拘禁于盛京,命其长子布尔尼袭爵。



布尔尼是孝子,他心中怨恨清朝,默默地在等待时机,准备拯救被拘于狱中的父亲。1673年,爆发了危及清朝统治的“三藩之乱”——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汉族军阀反清,并得到全国各地一些汉族官员的响应,半壁江山陷入战火当中,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在此其间,布尔尼乘清军主力南下平叛之机,与其弟罗卜藏一起在北方起兵,企图救出拘禁于盛京的父亲。然而,布尔尼兄弟反清的军事行动在漠南蒙古只有少数人响应,没有得到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因为满洲贵族早已经用联姻、封爵等形式与蒙古贵族结成比较牢固的联盟。东蒙古的王公们纷纷跟随清军镇压布尔尼,双方在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达禄山决战,察哈尔军大败,布尔尼兄弟俩在逃亡时,被蒙古科尔沁沙律亲王从后赶上,用箭逐一射杀。



布尔尼发动的叛乱仅仅两个月就被清朝平息,康熙帝获胜之后,决意斩草除根,下命绞杀狱中的布尔尼之父阿布奈,又拘捕布尔尼与罗卜藏两人所有的子女,男的于军前正法,女的入宫为奴婢。此举使蒙古大汗的后裔彻底灭绝。清朝还惩罚了追随布尔尼发动事变的蒙古人,并取消了察哈尔旗,将其壮丁分散编入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在佐领的管辖之下披甲服兵役,老弱则赏给平叛有功将士做奴。[5]从此,铲除异己的清朝在漠南蒙古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蒙古大汗后裔灭绝的同时,也意味着蒙古后妃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写到这里,到了将要结束的时候,最后交待一下蒙古人在清朝统治下的命运:



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经略漠北蒙古是迟早的事。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利用西域的卫拉特(即明代的“瓦剌”)中最强大的准噶尔部入侵外喀尔喀的机会,军事介入漠北蒙古,将发生内讧的准噶尔驱逐出外喀尔喀牧地,外喀尔喀部众因此而臣服于清朝。准噶尔部于1717年秘密进军藏传佛教的圣地——西藏,攻占了拉萨,扶持傀儡政权。当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已经在漠南、漠北、西域等地的蒙古部落中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虔诚的信徒唯西藏的宗教领袖马首是瞻,因此清朝不会对准噶尔控制西藏坐视不顾。康熙帝派军入藏击败准噶尔部,将青藏地区纳入势力范围。退回西域的准噶尔部由于继位问题接二连三地发生内讧,破坏了统一,削弱了实力。使清朝有机可乘,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叶彻底征服了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卫拉特各部。准噶尔部在战乱中损失惨重,既遭到清军不分良莠的野蛮屠杀,又受到传染病的袭击,“痘役盛行”,[6]致使大部分人死掉,还有一些人逃离故土,迁移到哈萨克、沙俄境内。至此,清朝逐步实现了统一蒙古诸部的宏伟霸业。



清朝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设立了理藩院,制定相应的法规,陆续将归附的蒙古部落分为蒙古八旗、内属总管旗、外藩扎萨克旗三大部分,定期编审丁册。



蒙古八旗是仿效满洲八旗而设的,与汉军八旗一样,待遇从优,同属清朝的裔系部队,驻扎在京畿及全国各地。内属总管旗则分散驻牧在热河、宣大同边外、漠北、新疆等地,[7]没有世袭的封建统治者,由清朝直接管辖,虽然不用纳税,但需要服兵役、站役等等。外藩扎萨克旗是游牧在漠南、漠北、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部落改编而成,每一扎萨克旗均直属清政府,旗主由王公、台吉等封建贵族世袭,在划分的牧地之内放牧,不用纳税,可是也有为清政府效劳的责任,例如战时奉调出兵等等。清朝在扎萨克旗之上设立“盟”,各旗需要定期会盟议决大事。



蒙古地区的人民,只有获得清政府的准许,才有机会来到内地进行朝觐、拜佛及商贸等活动,平时不能随意进入塞内。满清同时限制汉人迁入蒙古,长期禁止汉人与蒙古人通婚,用各种措施费尽心机以达到将蒙汉两个民族隔离的目的。



虽然清朝统治者早已经认为藏传佛教可能会使“国运衰微”,[8]因而严禁在满洲人居住的地区传教,[9]但是却鼓励蒙古人信教,处心积虑地在蒙古推广藏传佛教。清朝不断拨款捐资在蒙古各地兴建寺庙,大力扶持蒙古宗教领袖,对上层喇嘛实行等级制度,册封了两大活佛(分别是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内蒙古的章嘉[10]),承认他们是蒙古地区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宗教领袖,还设立了专门由活佛管治的喇嘛旗。根据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制度,活佛圆寂之后,就会化身灵童转世,以此来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通过转世制度,各个活佛可以一代一代地传袭下去,从而保证了宗教政策在蒙古地区的一贯性。清朝统治者还规定每个蒙古家庭要有一个以上的男子当喇嘛,并在嘉庆年间正式立法禁止出家的喇嘛娶妻组织家庭,[11]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令到蒙古繁殖率底下,人口不断减少。时间越往后移,问题越严重,到了清末民初,人口“已减少至五十万人”,[12]而且,这五十万人当中喇嘛亦占了很大一部份,根据1918年的统计数据,仅仅在漠北的喀尔喀地区,喇嘛就“约占蒙古人男性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13]



信奉喇嘛教的蒙古上层统治者利用女性修法;中下阶层也由于男女配偶比例不平衡的原因,婚外滥交非常严重,导致性病在蒙古社会各个阶层大流行。清末民初,据说“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14]流行病长期猖獗,下至牧民,上至活佛都未能幸免。民国初年出访外蒙古的冯玉祥将军曾经记录下所见所闻,道:“其时,蒙古喇嘛教领袖即是活佛,名哲布尊丹巴。在过去,活佛的地位等于专制时代的皇帝,一切生死予夺之权都归他一人掌握。他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任何的顾忌。每年各地的王公及其眷属要来朝拜一次;王公的眷属中有年轻貌美可使活佛中意的,活佛便有权强她留在宫内,与他们做‘欢喜佛’。王公们一则忧于他的淫威,二则恐怕也已积久成习,视为当然,对此横行,丝毫不加反抗。这位活佛因淫欲无度,不但患有花柳病,烂塌了鼻子,而且闹得身体虚弱达于极点,两眼渐致失明,甚至坐着不动时,也须人扶持。”[15]



政治、文化、生活都与经济息息相关。自从清朝在乾隆年间击败准噶尔之后,蒙古地区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与中原的商品贸易也有急促的进展,过去的朝贡互市贸易已经逐渐被城镇贸易所替代,经贸市场由张家口等传统处所扩散到大漠南北新兴的呼和浩特、库伦、乌里雅苏台等处。尽管客观环境如此有利,蒙古本民族的经济却不容乐观,仍然是以单一的畜牧业为主,只在某些地方形成了农业,而工商业则没有多大的发展,篷勃的商业主要被汉商所控制。造成这种经济日益衰颓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可是,求神拜佛的世界观禁铟着人们的思想,大批喇嘛脱离生产,不耕不牧,是经济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蒙古人将大量金钱捐献给寺庙,不过,很多喇嘛并不满足,还利用替人念经、放货等各种手段进行敲骨吸髓式的敛财,有学者生动地容易:“在广漠无际的草原上耸立着堂皇富丽的喇嘛庙宇,试将其内部的绚烂威仪和那污损成灰色的蒙古包一比,便可大致了解它压榨旗民膏血到如何地步。”[16]



整个清代,喇嘛教虽然给蒙古带来文化上的繁荣,但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促使积弱的蒙古在近现代沦为沙俄、日本等东西方列强的附庸,任人宰割,这是当初在蒙古人当中宏扬喇嘛教的元世祖忽必烈、俺答汗等贵族们所预料不到的,当然,他们的子孙后代默守常规,不思变法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一首佛教偈颂说得好:“猛虎行步处,野豻不能行,狮子跳跃处,驴跳必致死。有福成甘露,无福乃为毒。”[17] 活生生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如果不顾及本国国情而盲目全盘接爱外来先进的文化,很可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殆及后世,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8]





[1]《清太宗实录》崇德元年八月丁亥条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473页

[3]《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五月庚辰条

[4]皇太极于入关前夕病死,年仅六岁的顺治即位,成了入关之后首位清帝,但实权被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所操纵,多尔衮于1650年病卒,顺治开始亲政,于1661年病死,时年二十四岁,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亦在同一年被清军所俘杀。

[5]《清圣祖实录》康熙十四年五月丁丑条

[6]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7]新疆,古代属于西域的一部分,清朝乾隆年间逐步统一卫拉特诸部,平定该地的叛乱,改称新疆。

[8]魏源《圣武记》第十二卷

[9]《东华录》天聪五年闰十一月庚戌条

[10]西藏地区的两大活佛是达赖与班禅

[11]《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嘉庆二十二年,字94项,蒙文付抄本,转引《蒙古史论文选集》第二辑,第108页《喇嘛教与蒙古封建政治》,金峰著

[12]冯玉祥《外蒙古纪行》

[13]迈斯基《外蒙古共和国》下,第299——306,转引田山茂的《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126页

[14][15]冯玉祥《外蒙古纪行》

[16]田山茂的《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218页

[17]《道果延晖集》第50页

[18]杜牧《阿房宫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