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播报:100名专业心理医生将前往灾区(国内早已注意到这问题:)

来源: 知道点 2008-05-17 15:02:2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9020 bytes)
http://www.21jk.com/common/article/articlecontent.asp?recordId=54504
卫生部首次大规模组建心理干预医疗队 即时播报:100名专业心理医生将前往灾区
2008-5-15 9:54:42 www.jfdaily.com 解放网 肖波

10%灾民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记者报道:今天上午,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卫生部将组建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一起深入灾区。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和范娟两位医生被指定参加首批10人心理干预医疗队。这是卫生部首次大规模从全国各省市心理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医疗队服务灾区。心理专家表示,在受灾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心理援助,这说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渐被国人认识。

  首批10人,上海2名心理医生随时待命

  在国外,心理医生都是和其他医疗专家同时抵达事故灾难现场,为当事人实施心理救助。我国近几年的一些灾难发生时,偶尔也有心理专家赶到现场,但一般时间较晚或人数较少。这次,全国将在一周内组建100个人的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全国还有一支7个人的专家支持组为医疗队提供后方支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也是其中之一。

  “受到重视是好事,但必须看到,这次惊天动地的灾害将会给人们留下巨大的创伤,对心理危机干预来说,任务非常重!”首批医疗队业务负责人、北京第六医院马弘教授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教授是国内最有经验的危机干预心理医生之一,从1993年克拉玛依大火的幸存者开始,国内一些重大突发事故的救援现场常常会出现她的身影。

  她表示,首批挑选的上海的两位医生也是经验非常丰富,他们都参加过此前牡丹江洪灾之后为小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危机干预。目前,张海音和范娟两位医生已经在准备材料、药物,并随时待命,准备出发。

  儿童将成为心理干预重点对象

  数十所学校倒塌,数千师生被压,这次受灾人员中,学生比例不小。因此,在组建心理干预医疗队时,专家特地安排了1/3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医生。

  上海精卫中心儿少门诊医生范娟说:“除了青少年受灾者的数量不少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年龄小,面对灾难时无助感比成人更加强烈,而且,灾害在他们内心留下的创伤将比成人更加严重地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

  马弘教授专门准备了发放给家长、老师等人群的宣传资料,告诉他们如何在灾害后保护孩子的心灵。据了解,首批10名心理医生到达灾区后,将和卫生部的其他医疗人员分成五个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提供医疗援助。但因为灾民人数众多,10个人难以解渴,目前马弘已经和四川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联络上,准备结合当地心理医疗资源,开展救援工作。

  10%灾民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突如其来、毫无防备、无法逃避的情况下,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对幸存者来说既幸运又不幸。他们幸运地活下来,但可能丧失亲人,目睹太多死亡,这样巨大的打击会让90%的人产生极度无助的感觉,对周围的一切生出无比的恐惧,甚至影响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正常反应。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变,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张海音医生告诉记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遇到重大灾难灾害事故,人群中约有10%的人有较强的“易感素质”,从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在灾难过后的几个月里,脑子里会不断“回闪”灾难发生时的恐怖情景,一再地感受当时的创伤和痛苦;他们会回避一切可能和灾难现场有关的接触,比如拒绝谈论、不肯看电视、不愿听广播,从而造成自闭;生理上也会出现失眠、总是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等,他们还可能短时失忆。

  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一对夫妇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此后,每年7月28日前后,这对夫妇就如万箭穿心般痛苦。那几天他们不看电视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用他们的话说:“每到7·28前后,我们都要大病一场!”这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专家建议:不要逃避,要寻找支持

  一般人面对承受巨大心理痛苦的灾民时,可能会劝其不要多想。但张海音医生表示,如果你有亲人朋友在灾区,如果你可以联系得到他们,千万不要这样劝他们,因为逃避痛苦感觉的做法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是把负面情绪压在心底。这隐藏起来的痛苦可能会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爆发出来,那时对当事人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而难以平复的。

  张医生表示,有的幸存者觉得自己的悲痛情绪“永远也好不了了”,而有的人又认为自己很坚强,“没什么问题”,还有的人会因为忙于灾后重建工作而忘记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这三种常见的情况都是对当事人有害的。目睹死亡、经历灾难,内心势必有恐惧、悲伤、无助、绝望,心理医生建议,寻找适当的机会和亲友讨论自己的感受,其实诉说的过程就是情绪宣泄的过程,亲人、朋友、共同受灾的人群就是幸存者最好的支持来源,要善于寻找和运用这些支持,为自己调解心理状态,才能把灾害对心灵的创伤降到最低程度。

  相关链接:灾难后的梦魇——创伤性应激障碍


  [转帖]走出灾难后的梦魇 [原创 | 我的2008 | 2008年5月14日 | 宾果红]

  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同时,大家也开始关心震后人们的内心命运。灾难过后,不仅是遭受灾难的灾区同胞经受着灾难带来的巨大创伤体验,更可能因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那些牵挂着家人和朋友的身处异乡的人们,也总会产生焦急的情绪。就连我们这些远离灾去的人,也时而会因为电视上,报纸上报道的灾情而难以入眠。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心理学家来给我们一双援手,走出灾难笼罩下的恐慌,回归我们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

  灾难后的梦魇——创伤性应激障碍

  灾难发生之后,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往往发生在一些威胁生命的事件之后,伴随着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体验,并且长时间消磨不去。PTSD的患者会持续的体验到创伤事件本身,灾难的梦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折磨着他们,并且会持续不断的进入他们的梦境。

  对于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他们则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他们会回避所有与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谈话,对于相关的活动、地点和人物也避之不及。对于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他们会表现出对于事件重要方面的遗忘:似乎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头脑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PTSD的受害者在受难后还往往表现出对一般事件的麻木。对于有意义的事件和有趣的事情,他们表现得异常冷漠。身边的人也许能够体会出,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他们的亲近,甚至更加疏远,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受到了禁锢,很多PTSD的患者在灾难过后不再能够很好的沟通情感,也无法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恋之情。在很多亲人的严重,他们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往那个具有人情味的亲人,而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的“木头人”。

  不仅如此,PTSD的患者还会表现得非常警觉。他们常常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也很容易被一点点响动就惊醒。在与人交往的同时,他们变得容易激怒,脾气暴躁,注意力也特别容易分散。

  回归心湖的平静

  地震和其他灾难性事件就像在心灵的平静湖水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人内心原本平静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状态在危机事件的重创之下变得遥遥欲坠,各部分的机能的平衡被在PTSD发生之时,人内心的平衡被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打乱,这时候就需要危机干预来恢复这种内心的平衡。

  需要危机干预的人员不仅包括受灾的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也同时包括了各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这是因为不仅身处灾难现场的灾区受害者在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那些与他们感同身受的救援者们同样也经历着类似的痛苦,同时他们还要担负着安抚、帮助幸存者的工作。可以说,与灾难有关的每个人内心都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都需要危机干预为他们恢复内心的平衡。

  危机干预在恢复这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要完成这样几个任务。首先,怎么做才能使得受害者的症状不会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危机干预要完成一个预防的作用。其次,怎么做才能去降低受害者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的多重反应。最后,这个人能否通过自我恢复的方式重新回到家庭和工作中去?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危机干预的任务就基本完成。如果答案仍旧是“No”,那么就需要危机干预的专家来提供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因此,危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减轻灾难受害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通过干预的过程,让人们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减少长期痛苦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灾难的危机干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ritical incidence stress debriefing , CISD)。这种疗法主要采取一种结构化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灾难的幸存者谈论应激性的危机事件。干预通常在危机发生的1-2天内进行,每次需要大概2-3小时的活动。时间。整个活动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介绍阶段,治疗者与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并引导所有的参与者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讨论规则和讨论基调,这个小组的“契约”主要的目的是鼓励所有的小组参与者的合作,并遵守保密的原则。

  事实阶段,小组成员从自己在灾难中的视角出发,向其他人描述他们在灾难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嗅等等外部的现象。

  感受阶段,小组成员向大家描述他们在经历灾难事件后,现在头脑中能够立即浮现出的有关灾难的主要想法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

  反应阶段,参与者与治疗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这个阶段是小组成员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治疗者在这时要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关心和理解,让小组成感到安全。

  症状阶段,小组成员一起分享和描述灾难当中和灾难之后困扰他们的痛苦症状,这些症状既包括心理的痛苦,也包括身体的不良反应和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变化。

  教育阶段:治疗者要让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他们这些躯体和心理的行为反应在当下是非常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同时,治疗者要提供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并提醒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例如酗酒)。

  再登入阶段:治疗者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一些总结性的评价。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们在做些什么?

  面对四川震区逐渐扩大的灾情和逐渐增多的流离失所的人们,国内的心理学专家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曾经发起非典心理预警与干预项目的阳志平联合一群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发起了华老师项目。这个项目意旨在普及灾后心理干预的相关科普知识,同时联合心理学相关从业人员为地震及今后的灾难相关人员提供心理支持。他们已经开通了华老师灾后心理支持网站,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人群的灾后心理预防和危机干预调试手册,进行灾后心理评估,同时与虚拟人华老师进行在线的心理咨询。他们也正在招募具有心理学背景专业知识的人加入志愿者团队,共同来为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编辑:李曼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