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进入精耕细作期

来源: Tiger666 2008-12-27 07:21: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79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iger666 ] 在 2008-12-27 08:52:5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2008年12月25日 04:29 21世纪经济报道

美股仍有定时炸弹

  投资者不会忘记2008年,情况有如1974年、1982年或1998年及2003年。最恶劣日子是否已过去?信用卡贷款及其他商业贷款仍然是定时炸弹,相信金融股(或银行股)仍未见底。今年11月起相信正进入漫长熊市二期,即有些股份上升,有些股价继续回落。股市出现七上八下,投资者心情则十五十六,股市进入精耕细作期,注重个别发展。美元利率已回落至0.25%,令资金无法呆在银行,是今年11月起股市进入熊市二期的另一理由。至于经济前景展望,在美国楼价未见底前是无法复苏(日本及香港过去早已证明这点),如楼价不止跌回升,银行则无法增加借贷(因为砖头乃最佳抵押品);没有“砖头效应”引发的信贷膨胀,经济再怎样也不会很好。

  恒生指数今年10月27日10676点短期可能见底,但经济不是。美国加州11月份失业率已达14年高点的8.4%。日本汽车、欧洲车销量亦下跌。汇控(0005.HK)亦公布需要更多的资本。Louis Vuitton取消在东京开新旗舰店,伦敦Gatwick机场今年第四季交通量较一年前减少13%。上述情况反映经济开始渐渐受金融海啸影响。美国10年期债券利率已降至2.12%,人们已不积极去赚钱,只求保本。你信不信由1982年开始,2007年结束的美股超级大牛市,只需一年调整,熊市便结束?之前的牛市升幅接近20倍,时间长达26年;如熊市在一年内结束,真是令人大开眼界。1982年美国人储蓄率为10%,而2007年储蓄率是零,他们利用物业二次按揭去消费。要令美国人加强储蓄,亦非一年内可办到的事,美元汇价已因此回落约10.5%了。

  投资市场被连贯交替性炒卖

  2002年4月由漂亮女作家Stephanie Pomboy所写的The Great Bubble Transfer(《巨型泡沫的变身》),指格老利用地产泡沫去抵消科网股泡沫爆破,已预言当地产泡沫一旦爆破,美国将重演1990年代日式经济。今年12月13日Pomboy接受《巴伦周刊》访问时认为,现在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初级阶段”,美联储仍努力推动人们去冒险,透过零利率政策逼人们购入15%以上的垃圾债券或8.5%的投资级债券。随着去杠杆化发展下去,这些债券发行机构的还款能力令人质疑。投资市场已出现连贯交替性炒卖(secular rotation),时而炒起纸资产(例如股票、外汇及债券),时而炒起实物例如黄金,造成股市、外汇、债券及金价大幅波动,消费市场则进一步萎缩。明年投资者希望赚取10%回报亦不容易,如美元汇价转弱,很担心美债孳息率将止跌回升,引发美债下跌!作为小投资者,明年仍应少做少错,因为银行50%贷款与房地产有关,如美国楼价继续回落,银行不得不进一步收紧银根,何况美国失业率在上升中。最后大家会发觉,无论股市、外汇、金价都不是藏身之处。

  今年11月起熊市二期出现的理由,是用传统计算法(例如市盈率),现水平股票十分有吸引力;但如从去杠杆化角度看,企业纯利在2009及2010年仍将萎缩,今天认为有吸引力的股价,如以2009或2010年纯利计,便变成毫无吸引力。此乃熊市必须经历一期、二期及三期的理由。

  一如里昂策略员Christopher Wood所提讲,美国仍存在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公司未被淘汰出局,因此牛市不会诞生。政府干预只令早应淘汰出局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进入不生不死的阶段,情况有如日本政府为挽救企业。日本家庭因利息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日本企业则因利息负担大减而继续不生不死下去(变成僵尸企业)。


所有跟帖: 

回复:股市进入精耕细作期 -rilla- 给 rilla 发送悄悄话 rilla 的博客首页 (3 bytes) () 12/28/2008 postreply 22:11:24

谢谢。Stephanie Pomboy的作品准备找来看一看! -AudreyFuSheng- 给 AudreyFuSheng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9/2008 postreply 10:18: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