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危机可以预期

来源: Tiger666 2008-12-27 07:11:2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27 bytes)
2008年12月27日 07:02 每日经济新闻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有20个月,这场危机迄今未见任何缓解征兆,反而有一波高过一波势头。次贷危机表面是楼市危机,但本质上是不劳而获的危机。未来危机第三波完全可以预期,预计后波危机的标志事件是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大量破产,初始段将是国债上涨、美元有所升值和通缩,后期阶段是国债崩盘、美元贬值和滞胀。

  “麦道夫”式崩溃

  近期冒出个名人,这就是麦道夫,有人说他炮制了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骗局”。关于麦道夫,有人指责美国监管部门不作为。多年以来,美国靠外债、印钞、金融服务业、军火、高科技等顺差等来平衡制造业和消费品的巨大逆差,日子好过之极。和麦道夫一样,无人监管也终免不了崩溃,当前金融海啸已动摇了该骗局根基。

  次贷危机爆发得越晚,各国只会被美国劫掠更多,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会越来越大,而被其掠夺的国家投资比重会越来越高,消费占比越来越少,代价会比现在更惨。

  当前市场分两派,一派认为危机远未终结;另一派认为当无限流动性注入后,楼市会回稳,而美国问题“表面上”全在楼市,一旦楼市企稳,一切均会恢复如常,并没有所谓的次贷“第二波、第三波……”

  或有更大的“麦道夫”

  顺着格林斯潘前17次减息和救市“成功”去推导,从表面上看救市多半成功,但这次未必。过去发生的未必还会发生,因最根本的逻辑存在问题。

  假如“救市成功说”的逻辑正确,那么这个地球就永远不可能发生崩溃性危机,只需无上限印钞就能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只需“一招鲜”就解决了。然而常识却告诉我们,人类资源所能支撑的挥霍实在是有限的,所以泡沫吹大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当股市、商品、高科技、楼市泡沫均轮一圈后,就超过极限了,此时就难以为继。

  许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或比美国更困难,最终有可能大伙同时印钞,如果这样美元未必会跌多少,但实物早晚会大涨,接下来必是滞胀。众所周知的是,滞胀较通缩更不常见,一般战争才引发滞胀,没有战争的超级经济危机才会引发滞胀。从祸害程度上看,通缩是有相对秩序的,滞胀却是超级混乱。

  滞胀一大诱因是量化宽松,什么是量化宽松?简单说就是政府为死压市场利率,而大量买入垃圾债券和买入国债。其所买入国债是政府以前发行的,政府以前为何发债?不就是缺钱么!因此原本就欠债的政府也只能是通过印钞来回收国债。当钞票乱印时,债务和债权同步缩水,相当于政府出面强制将债权人权益无偿划转给债务人,这和强抢也没啥两样,和战争掠夺在本质上也无两样,而抢劫早晚会引发“抗战”。

  以往美国发国债在理论上只是欠债,理论上是归还的,只是他国拿到还款后又连本带利再度购买“庞氏公司”股份。因是自愿行为,所以各国能够忍耐,而未来抢劫性质大不一样,所以或引发抵抗。

  “新政”不能阻止“第三波”

  奥巴马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他像罗斯福一样采取新政,带动世界走出次贷泥潭。奥巴马就真能行吗?美国现在的情况和1930年代一样吗?最重要的是救市的正义性一样吗?这都值得怀疑。

  1929年大萧条开始前是“黄金十年”,1925年美国新建住房达100万套巅峰,1929年衰退至只有50万套,1927年后汽车工业也出现危机,一切似曾相识。在1933年前新政出来前,美国经济已“充分”调整近四年,人口不到现在一半的美国有8万多家企业破产,5000多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10倍。

  充分调整是救市成功条件之一。当前次贷危机远没调整充分,许多问题并未充分暴露,信用卡、商用不动产、车贷、公司债、地方政府债等问题仅部分暴露或暂未暴露。另外,还有麦道夫二世、三世、N世......这也需要时间暴露。

  由历史可知,解决危机要求社会进步,因此美国当前要做的事就是 “退回原来该过的日子”,如果非得过好日子,那就该重塑工业。重塑工业就需要和日本、中国等竞争,这本身也需要美国降低工资和收入水平,类似通用汽车这样的“高薪工业”根本是无法竞争和重塑的。

所有跟帖: 

回复:第三波危机可以预期. very good article -empty100- 给 empty100 发送悄悄话 empty10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7/2008 postreply 08:19: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