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应该有“三要”和“三不要” By [谭中] (2006-09-06)

来源: 有言 2006-09-08 03:08:1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17 bytes)
最近北京举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三个坚持: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自力更生对外开放互利共赢,三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些旧的口号,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已经不见,却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各国人民”、“尊重和顾及别国人民的合理利益和关切”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说明中国告别了邓小平时代那种在国际舞台一角打太极拳、明哲保身的被动状况,中国外交决策更加溶入新时代的主流。

  我建议中国外交政策应该有“三要”和“三不要”。“三要”就是:一是要内和外安,二是要谦虚、随和、耐心,三是要搞全民外交;“三不要”就是:不要走苏联、日本、美国的道路。

  在“三要”方面,首先是内和外安,这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多下功夫。第一个层面就是全国眼光九分朝内,一分朝外,从中央到县、村集中精力做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中国底子这么薄,人口这么多,问题这么复杂;自己当好家、国泰民安,使五分之一的人类变成“和谐社会”,就是对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等于是中国外交工作上的巨大成就。如果内不和外不安,外交不可能会出色。

  

中国开始注意国民的形象

  

  第二个层面就是把外交平台的一半搬到国内来。过去丝绸之路旺盛时期,中国欢迎外来的商人和和尚,隋炀帝甚至命令对沿途外商提供免费饮食招待。唐宋两朝把中国敞开,让全世界来观光、做生意,或者安家落户。

  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献》中有一首无名氏的《长安辞》,作者大概是访华的印度高僧。诗是这样开始的:“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拜圣君。”,结束语是:“谁知此地欲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死作中华鬼,来生得见五台山。”说明中国国际威望之高。在中国本土上奉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国际交往之道,就等于把建立“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要谦虚、随和、耐心。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找不到东道主,亚运会创始国印度就自告奋勇地承办,印度政府顶着“自己得不到什么金牌,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让中国大出风头?”的批评,在国际上有口皆碑,在外交上无形收获甚多。外国人谈起中国,总免不了有点“谈虎色变”,谈印度却完全心情舒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德”。现在欧洲国家在这种“不争之德”上修养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差。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论坛上,欧洲国家处于领导地位,美国却最为孤立。中国应该以此为鉴。

  第三,要搞全民外交。中国的崛起使它在国际舞台上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中国人足迹遍天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中国可以同外国平起平坐,外国人已对中国刮目相看;忧的是中国很多社会缺点散布全球,坐在公共场所禁烟标志下抽烟,到处吐痰,到俄国搞假冒伪劣,到日本开发黑社会,到阿富汗人肉市场抢顾客,简直丧尽国格。

  我很高兴的看到中国已开始注意到这点。在8月21和24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在头版发表了《出国了,你就是‘形象大使’》和《形象在国外功夫在国内》两篇评论。现在中国的外交工作阵地,已经从照顾数千驻外使馆人员,转到每天在国外旅游、观光、打工的数百万中国老百姓那儿去了。但搞好这些工作,已经不是外交部力所能及,应该是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共产党、共青团、侨委、妇联等共同的迫切任务。中国必须费很大的心力来提高人民的素质,特别是对出国的人更要加强教育。

  

日本是中国的镜子

  

  现在谈“三不要”,它也是半个多世纪来的经验教训。

  第一,不要走苏联的道路,也就是不要学冷战时期的苏联那样建立与发展反美阵营,通过军备竞赛与美国争取全球霸权。人们要问:苏联解体十余年了,为什么还要提苏联道路的问题呢?我认为就像中国现在仍然把抗战初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当作国歌来唱一样,苏联的历史教训值得时时提醒。

  苏联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为人民发展生活消费品,只顾一味搞加强国防力量的高科技开发,把“黄油”和“大炮”的轻重本末倒置。芝加哥大学著名国际战略专家米尔商牟(John Mearsheimer)教说,历史上任何国家变成经济强国以后就朝军事强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这样做,就会同美国发生冲突。在美国某些人心目中,中国已经继承了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针锋相对的位置,因此中国必须时时刻刻不忘苏联的教训,不要重蹈苏联的覆辙。

  第二,不要走日本的道路,这包括三点内容:一不要像它那样仿效重于创造,不要学它从古到今都没有搞出日本特有的文明气质——不是古代“仿唐”(学中国),就是近代“西化”(学欧美);二不要学它那样缺乏修养(自杀死亡超过车祸死亡人数)、逞强好斗;三不要学它舍近求远,想脱离亚洲又无法把蓬莱三岛搬到大西洋去,想不当亚洲人又长不出蓝眼睛、鹰鼻子。

  我曾经在本栏引过戴季陶“中国强,日本就是妾;中国弱,日本就是贼”的话,它道出了中日关系的根本出路:中国把自己建成国富民强的安乐窝,就不必担心日本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中国幸运的有日本这样一个邻国作为镜子,如果日本乖乖的就说明中国一切顺利,日本如果翘辫子就说明中国情况不稳定,或者哪儿有漏洞,必须改进。

  用戴季陶这逻辑思维来处理当前中日关系的疙瘩,就可以相对地心平气和地看到:一、日本60年来实质上充当“美国占领”的“顺民国”的奴颜婢膝地位,至今没有改变,它是苦恼的。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只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幼稚行径;二、日本年轻一代已经和“武士道”精神逐渐告别,同中国增进“一衣带水”之情谊是有基础的。

  

从美国的霸权吸取教训

  

  第三,不要走美国的道路。美国这样一个人口不到3亿、历史少过300年的国家,竟然变成全球不可一世的霸权,是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便宜。这两次大战把欧亚大陆变成废墟瓦砾,美国大陆却不但没闻到火药味,而且更进一步“发了战争财”。

  这种“暴发”机遇把它推到世界舞台中心以后,在文明修养方面只算初出茅庐的美国便夜郎自大,不虚心向古老文明学习,结果自作自受,弄到今天的尴尬局面,目前有三大困境无法摆脱。

  一是自力更生精神全面崩溃。上自政府、下至平民,无一不陷入债务深渊,却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态度而无危机感,正像希拉莉·克林顿所说:“美国人知道自己生活在泡沫中苟且偷安,只希望泡沫不破而不求解决办法。”

  二是美国拥有可打败一二十个敌人的强大威力,现在却越来越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美国的真正敌人却躲藏在导弹击不中的黑角。更有美国战略家说,美国现在在伊拉克、阿富汗作战根本不是打恐。要打恐便要去巴基斯坦,因为奥萨马藏在那儿,新的全球恐怖训练基地设在那儿,但美国却无法在那儿发动战争。现在黎以冲突停火后,以色列外交活动集中在欧洲,因为美国完全失去外交资源,谁也不卖华盛顿的帐。中国应该从美国这个“暴发户”霸权破产的来龙去脉,吸取深刻的教训。

  1925年孙中山带着全世界尚未“以平等待我”的遗憾而死,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孤立,喊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口号来自我壮胆。现在中国不再受到压迫,也不再孤立,甚至反过来扮演“财大气粗”的角色到国外神气一番。我看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是应该以《老子》的“三宝”为依据:“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才能确保无往不利。

·作者是从印度退休的学者,目前旅居芝加哥

所有跟帖: 

蛮有意思~ -四大恶人- 给 四大恶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8/2006 postreply 10:50:38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缘寓平凡- 给 缘寓平凡 发送悄悄话 缘寓平凡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8/2006 postreply 13:30:4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