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eotype化、cliché化。把一个普通的国度说得神叨叨的,把一群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国民说得神叨叨的。。。法国人看到自己被这样描述,很可能完全不买账。。
普鲁斯特时刻,跟香水没关系。主人公的气味记忆是一种小点心。说白了,这是吃货的实用主义,而已。。。
语言的第二度,这个我同意。我认为法国人的irony精神可能比美国人多一点。幽默感(尤其是冷幽默感)、自黑感可能会强一些。讲话时的弯弯肠子会多点。这个跟国民性有关,但也跟法语这门语言的精准与暧昧相融的特质有关。卓别林《大独裁者》结尾的大段说教式慷慨陈词,在法国电影里是不会出现的。
其实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可能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相似多得多)。一言难以概之,但这是我的感觉。